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病入膏肓

2022-06-27 13:49:40 百科资料

病入膏肓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春秋时期左丘明的《左传·成公十年》。

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在句子中用作谓语、定语。

  • 中文名称 病入膏肓
  • 外文名称 Be at death's door from one's illness
  • 拼音 bìng rù gāo huāng
  • 近义词 人命危浅、行将就木、不可救药
  • 反义词 妙手回春、药到病除

成语出处

  晋侯梦大厉,被发及地,搏膺而踊,曰:"杀余孙,不义。余得请于帝矣。"坏大门及寝门而入。公惧,入于室。又坏户。公觉,召桑田巫。巫言如梦。公日:"何如?"曰:"不食新矣。"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六月丙午,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馈人为之。召桑田巫,示而杀之。将食,张,如厕,陷而卒。 (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十年》)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病入膏肓"。

成语典故

  晋景公梦见一个厉鬼,披的长发拖到地上,捶胸跳跃,说:"你杀了我的子孙,这是不义。我请求为子孙复仇。已经得到上帝的允许了!"厉鬼毁掉宫门、寝门走了进来。晋景公害怕,躲进内室,厉鬼又毁掉内室的门。晋景公醒来,召见桑田的巫人。巫人所说的和晋景公梦见的情况一样。晋景公说:"怎么样?"巫人说:"君王吃不到新收的麦子了!"

  晋景公病重,到秦国请医生。秦桓公派医缓给晋景公诊病。医缓还没有到达,晋景公又梦见疾病变成两个小儿童,一个说:"他是个好医生,恐怕会伤害我们,往哪儿逃好?"另一个说:"我们待在肓的上边,膏的下边,拿我们怎么办?"医生来了,说:"病不能治了,病在肓的上边,膏的下边,灸不能用,针达不到,药物的力量也达不到了,不能治了。"晋景公说:"真是好医生啊。"于是馈送给他丰厚的礼物让他回去。

  六月初六日,晋景公想吃新麦子,让管食物的人献麦,厨师烹煮。景公召见桑田巫人来,把煮好的新麦给他看,然后杀了他。景公将要进食,突然肚子发胀,上厕所,跌进厕所里死去。

成语寓意

  晋景公得了重病,请来秦国有名的医生来医治,由于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没有办法医治,晋景公就打发医生回秦国去了。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任何事情,要早点想办法解决,在事物还没有扩大影响之前,消灭在萌芽状态。不要到事情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才去解决,以至于造成很大的损失。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主谓式成语;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用于事物或人。

  运用示例

  金·王若虚《王内翰子端诗近来陡觉无佳思》:"功夫费尽谩穷年,病入膏肓岂易镌。"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吾观刘琦过於酒色,病入膏肓,现今面色羸瘦,气喘呕血;不过半年,其人必死。"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莲香》:"生哽咽良久,自言知罪,但求拯救。莲曰:'病入膏肓,实无救法。'"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