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疮疖

2022-07-15 11:52:42 百科资料

疮疖(chuāng jiē)是皮肤毛襄或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是外科中最常见的疾病。

  • 西医学名 疮疖
  • 主要病因 多因天气炎热,烈日暴晒,感受暑毒蕴阻于皮肤;或生痱子后被抓破感染所致。
  • 多发群体 在烈日下工作者
  • 传染性 不传染
  • 所属科室 外科

病因

  疮疖,多因天气炎热,烈日暴晒,感受暑毒蕴阻于皮肤;或生痱子后被抓破感染所致。

疾病特征

  疮疖一般多发生于夏季,任何部位都可发生。而以头面、背及腋下为多见。其特征是色红、灼热、疼痛、突起根浅、肿势局限、脓出即愈。其病因病机为外感热毒,或湿热内蕴,热毒不得外泄,阻于肌肤所致。

治疗方法

浴方

  浴方1:

  [药物]:疮疗浴方一。

  [用法]:取药共研为粗未,装入纱布袋中。加水2500~3000毫升,大火水开后,继续煎煮30分钟,去渣取液局部熏蒸患处30分钟,药液销温后用软毛巾蘸汤擦洗,擦洗后加热水浸浴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杀虫痒之功。

  [功效]:多发性疮疖。

  [注意事项]:本方切忌内服及入目。

  浴方2:

  [药物]:疮疗浴方二。

  [用法]:同上。每日可淋洗2次,每剂可用4次。

  [功效]:主治由疮疖病毒引起的上下肢肿痛(未溃破者)。

  浴方3:

  [药物]:疮疗浴方三。

  [用法]:同上。

  [功效]:本方适用于各种疖肿初起患者。

  [注意事项]:运用本熏洗时,对疖肿不宜用力挤压,尤其是在面部,若初起自行挤压或碰伤则往往转成"疖疮"重症,若脓成应尽早切开排脓。

取穴方

  取穴方一 阿是穴(疮疖处)。

  方法:临床常用几种拔罐方法。一是用梅花针叩刺后拔罐法,一般叩刺3-4下,用闪火法拔罐(以玻璃火罐为宜,以便观察吸拔脓血情况)5分钟,使脓血从针孔排出。起罐后,用干棉球擦去脓血,敷料包扎。

  二是刺络拔罐法。基本方法同上。

  三是针刺后拔罐法。先用毫针在疮疖四周边缘均匀进针,针尖以20度角斜向疮疖中心,再于疮疖中央直刺1针,起针后拔罐5分钟。余同上法。

  四是火针刺后拔罐法。用火针从疮疖顶尖直刺,针尖达根部。疮疖较大者,可于疖体左右,或疖顶两旁向中央斜刺两针,然后拔小抽气罐5分钟。余同上。

  五是单纯拔罐法,留罐5-10分钟。适用于疮疖初起,脓液未成者。

  拔罐时间:均为每日或隔日1次,2次为1疗程。

  主治:疮疖。也可用于一切痈疽之症。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2-4次即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火罐口径,宜略大于病变部位。

  取穴方二 分2组,一为阿是穴(病灶)、大椎、曲池;二为灵台、委中、足三里。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每次选用1组穴,留罐5-1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疮疖。

  效果:屡用效佳,多2次即愈。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

  取穴方三 委中。发热配大椎;疗效欠佳加尺泽。

  方法:用刺络拔罐法。先用三棱针点刺,以微出血为度,然后拔火罐5分钟。3日1次。

  主治:疮疖痈毒。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1-2次即效。

  取穴方四 曲池下(曲池穴下2寸,尺骨小头后缘)。

  方法:采用灸罐法。先拔罐5分钟,罐后加艾条熏灸6-8分钟。每日1次。

  主治:疮疖。

  效果:屡用效佳。

  附记:引自《外治心悟》。如果效果不显,可加阿是穴(疮节处)。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