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疣草

2022-07-05 14:15:28 百科资料

疣草(学名:Murdannia keisak (Hassk.) Hand.-Mazz.)是鸭跖草科,水竹叶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具叶鞘,节上具细长须状根。茎肉质,下部匍匐,节上生根,叶无柄,无毛;叶片竹叶形,平展或稍折叠,顶端渐尖而头钝。花序通常仅有单朵花,顶生并兼腋生,花较大,萼片绿色,狭长圆形,浅舟状,果期宿存;花瓣粉红色,紫红色或蓝紫色,倒卵圆形,种子短柱状,灰色,稍扁。8-9月开花,10-11月结果。

分布于中国吉林、辽宁、浙江、江西北部、福建。朝鲜、日本和北美东部也有分布。生于湿地。

疣草生命力和繁殖力都极强,水田一旦被侵入,用除草剂进行茎叶处理很难根除。危害农作物生长。

(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自然标本馆 )

  • 中文名称 疣草
  • 拉丁学名 Murdannia keisak (Hassk.) Hand.-Mazz.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单子叶植物纲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具长而横走根状茎。根状茎具叶鞘,节间长约6厘米,节上具细长须状根。茎肉质,下部匍匐,节上生根,上部上升,通常多分枝,长达40厘米,节间长8厘米,密生一列白色硬毛,这一列毛与下一个叶鞘的一列毛相连续。叶无柄,仅叶片下部有睫毛和叶鞘合缝处有一列毛,这一列毛与上一个节上的衔接而成一个系列,叶的他处无毛;叶片竹叶形,平展或稍折叠,长2-6厘米,宽5-8毫米,顶端渐尖而头钝。

  花序通常仅有单朵花,顶生并兼腋生,花较大,萼片长6-10毫米,花序梗长1-4厘米,顶生者梗长,腋生者短,花序梗中部有一个条状的苞片,有时苞片腋中生一朵花;萼片绿色,狭长圆形,浅舟状,长4-6毫米,无毛,果期宿存;花瓣粉红色,紫红色或蓝紫色,倒卵圆形,稍长于萼片;花丝密生长须毛。蒴果狭长,两端几乎渐尖至急尖,长8-10毫米,直径2-3毫米,每室有种子4颗,但有时较少;种子灰色,稍扁。花期8-9月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吉林(春化)、辽宁、浙江(镇海)、江西北部(新建、九江)、福建(厦门)。朝鲜、日本(南半部)和北美东部也有分布。生长在湿地。

繁殖方法

  疣草是以种子繁殖,越冬后即可打破休眠,当平均温度达到10℃时开始出苗。

发生规律

  疣草随着耕作方式的改变,逐渐向水田转移,并由簇生逐渐转为丛生。每年8月中下旬开花,9月中、下旬结果。成熟的种子自然脱落,翌年5月上旬开始萌发,水稻插秧后,随着充足的肥水,迅速生长蔓延。

物种危害

  因疣草生命力和繁殖力都极强,水田一旦被侵入,用除草剂进行茎叶处理很难根除。方法不当对水稻还会造成药害,用人工拔除,既费工费力,又不彻底,很快就会生长起来。

  其主要危害特点是与水稻争水、争肥、争生长空间,影响水稻分蘖和生长发育。疣草发生危害的田块,水稻无论是株高、有效穗数还是结实率都明显降低,严重的田块可减产40-50%。

  保水的田块发生较轻,通常在每平方米10株以下,对水稻危害不重。漏水的田块发生较重,对水稻危害较大。

防治方法

  合理耕作:增加翻地面积特别是秋翻地面积,减少旋耕地面积,提倡翻旋结合。能有效控制疣草的发生危害。

  清除杂草:对水田周边及坝埂渠道的杂草,插秧后要彻底清除。可采用人工清除,也可采用克无踪等灭生触杀型除草剂定向清除,注意打药时喷头应加保护装置。

  化学除草:采用选择性触杀型芽期除草剂。

  1. 60%丁草胺乳油(马歇特)100-150毫升/667平方米,12%恶草灵乳油(农思它)200-250毫升/667平方米。
  2. 35%丁恶乳油(稻草克)200毫升/667平方米,在插秧前5-7天已整平好的田块上兑毒土(肥)撒施或兑水泼浇。农思它也可直接甩施。注意:施药的田块要整平,施药后要保证水层7-10厘米,保持5-7天时间。还要培育秧苗素质好的壮秧,增强水稻抗药性。一般可使防效达到95%以上。
  3. 48%灭草松(苯达松)水剂,每亩250毫升,兑水30公斤,喷雾处理。施药前把田中水排干,施药后2天可灌水,正常管理水层。
  4. 48%灭草松水剂100-150毫升加13%二甲四氯水剂200-300毫升,兑水每亩30公斤,喷雾处理。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