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疣吻沙蚕

2022-06-30 09:16:02 百科资料

疣吻沙蚕俗称"禾虫",是环节动物门沙蚕科的一种,通常栖息于沿海或河口的浅滩上,国内主要见于浙江、广东、福建三省。沙蚕是一种味道鲜美的食材,另可用作中药,有消肿益气之功效。

  • 中文名 疣吻沙蚕
  • 分布区域 浙江、广东、福建
  • 亚    目 多毛目
  • 别    称 禾虫
  • 门 环节动物门

简介

  ​疣吻沙蚕(Tylorrhynchusheterochaeta),又名禾虫、流蜞,是沙蚕中的一种,属环节动物毛足纲。

  疣吻沙蚕秋季时多栖身于水稻田,以腐稻根为食,近海渔民多捕食之。体像蜈蚣,脚多于蜈蚣,颜色或青或红,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B,盛产于珠江三角洲。

  广东人嗜食禾虫,屈大均《广东新语·禾虫》记载:“禾虫,状如蚕,长一二寸,无种类。夏秋间,早晚稻将熟,禾虫自稻根出。潮涨浸田,因乘入海,日夜浮沉。”又“夏暑雨。禾中蒸郁而生虫。霜降前禾熟则虫亦熟。网取之。得醋则白浆自出。以白米泔滤过。蒸为膏。甘美益人。”。

形态特征

  疣吻沙蚕体细长稍扁,长40~80毫米,宽约5毫米,全体有60多个体节。前端背面到口腔基部绿褐色,后面稍带红色,背中央浅红色。

  头略呈六角形,有大眼2对。头部腹面中央有口,有触须4对,触角和触手各2个。

  吻分前后两部,每部又分3小区,吻无小齿,而有软突起,Ⅰ、Ⅱ区小突起不显,Ⅲ、Ⅳ区有柱状小突起约20个,Ⅴ、Ⅵ区有4个大突起。深绿色,两旁有小突起1~2个,Ⅶ、Ⅷ区前缘有一排大突起。

  体节两旁均有疣足,第4对起有少数刚毛。体中部的疣足,背须有大基叶,腹须同长,基叶不显,背肢较小,其腹侧有一舌状叶,刚毛多而长,大多成桨状。肛节有小肛须1对。

疣吻沙蚕 疣吻沙蚕 疣吻沙蚕

生境分布

  疣吻沙蚕广泛分布于暖温带和亚热带的沿海、河口或稻田中。在中国南京、上海、福建和广东等地都有分布。

经济价值

营养成分

  疣吻沙蚕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较高,所含氨基酸种类齐全,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含有多种矿物质元素。

食用价值

  烧禾虫是一道著名的粤菜。黄廷彪有《见食禾虫有感》诗:“一截一截又一截,生于田陇长于禾;秋风鲈鲙寻常美,暑月鲥鱼亦逊他”。《纲目拾遗》称:“禾虫,闽、广、浙沿海滨多有之,形如蚯蚓,闽人以蒸蛋食,或作膏食,饷客为馐,云食之补脾健胃。”

  禾虫(疣吻沙蚕)通常吃法有四: 一是吃鲜。即将鲜禾虫制成各种菜式。如用剪刀将禾虫剪碎,加少许蒜头、果皮一起捣烂,拌蛋后煎炖,煎的以香为主,炖的鲜、香、滑兼备。要是将全条的禾虫煲黄豆、眉豆、绿豆,禾虫的鲜甜味道同豆香结合在一起,是一道有特色的家常菜。

  二是晒“禾虫饼”。先将禾虫捣成浆,加盐适量将之晒干,用铁罐或瓦罐储存起来,随时取出蒸熟食用,味道同样鲜美。

  三是制“禾虫酱”。先将禾虫捣烂,加盐(味道接近咸鱼)盛进瓦罐内藏沤半个月以上,便可取出蒸熟作挞。

  四是晒“禾虫干”。先将鲜禾虫(不要捣烂,不用放盐)用锅煮熟,然后捞出晒干(晒得越干越好),用铁罐或瓦罐储存起来,随时取出食用。

药用价值

  性味:味甘;性温

  归经:脾;胃经

  功效:补脾胃;益气血;利水消肿

  主治:脾胃虚弱;泄泻;贫血;水肿

  各家论述:1.<纲目拾遗>:补脾胃,生血,利湿,行小便。2.《本草求原》:暖胃,补气,少加醋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条。

  注意:疮疡勿食,能作脓。

  舌尖上的中山--钵仔禾虫

  禾虫,产于水稻田淤泥中故名。中山沙田广阔,历来盛产禾虫,每年上半年立夏至小满,下半年寒露至霜降的节令之间,禾虫钻出泥面,这时用网具装捕。禾虫含丰富蛋白质、脂肪、铁、磷和维生素B等,营养价值高,味道非常鲜美、香甜,极受珠江三角洲群众所喜爱。禾虫的吃法有多种,有炖钵仔禾虫、生炒禾虫、晒禾虫干、制禾虫酱或禾虫饼、煲禾虫莲藕眉豆汤等,其中钵仔禾虫最受食客喜爱。

  其制法一般是将禾虫洗净后放钵仔中用剪刀剪碎至充分出浆,再加上适量捣碎的蒜茸、陈皮、粉丝、旦白、榄角和油、盐等调味拌匀,放钵于锅中隔水炖熟,再将钵仔禾虫移至慢火炭炉或电炉上烘至干水有焦香味即可上桌。如将钵仔中烘好的禾虫切件用生猪网油包裹放油锅炸至微焦,其味则更佳。由于禾虫味甘香、性温,能补脾、暖胃、生血、利小便、去脚气,属滋补食疗上品。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