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疠气

2022-07-15 21:08:37 百科资料

疠气又名戾气,病因学名词。见《瘟疫论》等。指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是温疫病和某些外科感染的病因。

疠气之名是慧观中的发现,在慧观中既可以望到细菌和病毒,并且可以望到细胞中的DNA双螺旋结构。慧观中的疠气,是一切有毒细菌和病毒体携带释放“气”的总称,而且这种疠气带有共性和普遍性。

万物皆有形和名,以形定名则以万计,但它们皆源自于一,出自于虚,其中都含有共性。因此祖先们并未将慧观到的实体逐一命名,而是抓住它们携带释放物质的共性而定名,统称之为疠气,以及简略而名之。在中医文献记载中,又有“瘟疫”“疫毒”“戾气”“异气”“毒气”“乖戾之气”等名称。

  • 中文名 疠气
  • 特    指 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
  • 又    称 戾气
  • 别    称 疫毒"、"疫气"、"异气"等

基本概述

  《说文解字》:“疠,恶疾也”,其“疒”内的“万”,象意的就是特别微小而且种类繁多的微生物实体。气,则是它们所携带和释放的毒性能量。仅从这个“疠”字的象形表意中,我们就不难看出,祖先们早在创造文字时,就已经洞若观火地在慧观下观察到了近万种可以致病的细菌和病毒的实体,以及它们所释放的有毒于人类生命的物质。

  疫字的形象表意,殳shū,是指长竿带勾取物,后演化为兵器。这与慧观中的景象是颇为吻合的。西医学所发现的仅是有质有形的物,而并不是气场,抓的是分类细化,而不是统一共性。道医和传统中医学抓住的是共性,用简单的扶正祛邪辨证原则即可统一地预防治疗,而西医学用逐一逐种杀灭的方法,却要复杂得多。因此我们应当主动鉴别这种异同。

  ​戾气有多种,某一特异的戾气可引起相应的疾患。通过空气传染或直接接触传染,既可散发,又可成流行之疫。《诸病源候论》卷十:“人感乘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

  疠气侵人,导致多种疫疠病,又称疫病,瘟病,或瘟疫病。

性状

  疠气致病,其实首先破坏的是人体的气场,物未动毒气却先行,毒气融解破坏人体正气而使其物性能够迅速侵入繁殖。甚至还有有质无形的驱动者。正因为这些复杂的机制,古人遵循在慧观下应当恪守的“少则得,多则惑”这一原则,弃繁从简,而统一以气的属性为用,再冠以其毒性之名。

  疠气致病,具有发病急聚、病情较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等特点。如大头瘟、虾蟆瘟、疫痢、白喉、烂喉丹痧、天花、霍乱等。正如《素问·遗篇·刺法论》所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又《诸病源候论·卷十》说:“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古人在这里不仅指出了疠气病邪有传染性,同时也指出了疫疠对人类的严重危害。《温疫论·原病》说:“疫者。感天地之疠气……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从口鼻而入。”这里又明确指出了疠气病邪可通过空气传染,多从口鼻侵入人体而致病。

性质特点

  (一)发病急骤,病情危笃:由于疠气多属热毒之邪,其性疾速,而且常挟毒雾、瘴气等秽浊之邪侵犯人体,故其发病急骤,来势凶猛,变化多端,病情险恶。

  (二)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疠气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可通过空气、食物等多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

  (三)一气一病,症状相似:疠气作用于脏腑组织器官,发为何病,具有一定的特异性,而且其临床表现也基本相似。疠气对机体作用部位具有一定选择性,从而在不同部位产生相应的病证。

发生因素

  疫疠的发生与流行,多与下列因素有关:

  1.气候因素:自然界气候的反常变化,如久旱、酷热、湿雾瘴气等。

  2.环境和饮食:如空气、水源、食物的污染。

  3.没有及时做好预防隔离工作。

  4.社会因素影响:疫疠的流行,与社会的经济、文化状况有关。一般来说,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疫疠较易流行;经济、文化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疫疠较少流行。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