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枯萎病

番茄枯萎病是由番茄尖镰孢菌番茄专化型引起的、发生在番茄的病害。主要危害番茄的根茎部,多在开花结果期开始发病。发病初期,仅植株下部叶片变黄,后呈褐色菱蔫干枯,但不脱落。病症有时仅出现于茎的一边,或一片叶一边发黄而另一边正常。剖视茎、叶柄及果柄,可见其维管束均呈褐色。潮湿环境下,病株茎基部产生粉红色霉。
番茄枯萎病是番茄的重要病害,分布广泛,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发生。发病率15-20%,严重时植株全部枯死。棚室番茄生产中发生严重,可对产量造成很大的损失。
番茄枯萎病防治难度大,因此,番茄种植户需要深入分析番茄枯萎病的发生原因,了解番茄枯萎病发病的初期表现,在发病初期及时发生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在此基础上加大管理力度,采取科学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降低番茄枯萎病的发生率。
- 中文名称 番茄枯萎病
- 外文名称 Tomato Fusarium wilt
- 别名 半边枯、萎蔫病
- 病原 番茄尖镰孢菌番茄专化型
- 为害作物 番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番茄枯萎病
英文名称:Tomato Fusarium wiltT
病原中文名称:半知菌亚门真菌-番茄尖镰孢菌番茄专化型
感病时期:幼苗至成株期
感病盛期:为生长后期
危害部位:果实、叶、茎
传播因子:种子、病残体、土壤
检疫地位:非检疫对象
危害症状
又称萎蔫病、"发瘟",是一种防治困难的土传维管束病害,常与青枯病并发。多在开花结果期发病,往往在盛果期枯死;发病初期,植株中、下部叶片在中午前后萎蔫,早、晚尚可恢复,以后萎蔫症状逐渐加重,叶片自下而上逐渐变黄,不脱落,直至枯死。有时仅在植株一侧发病,另一侧的茎叶生长正常。茎基部接近地面处呈水浸状,高湿时产生粉红色、白色或蓝绿色霉状物。拔出病株,切开病茎基部,可见维管束变为褐色。

病原形态特征
Fusarium oxysporum f.sp. Lycopersici Snyder et Hansen称番茄尖镰孢菌番茄专化型,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有大小两型:小型分生孢子卵形至长椭圆形,无色单胞,大小5-14×2-4.5um。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或长纺钎锤形,无色,有2-3个分隔,多数为3个分隔,大小19-45×3-5um。病菌在马铃薯蔗糖培养基上,菌落白色至紫红色,除形厉大、小型的分生孢子外,并有厚垣孢子产生。厚坦孢子在菌丝上顶生或间生,圆形至椭圆形,单胞,黄褐色,大小11.2-15.0×9.5-11.2um。
病原浸染循环
病菌存在于土壤中,也可通过带菌种子进行远距离传病,病菌多在分苗、定植时从根系伤口、自然裂口、根毛侵入,到达维管束,在维管束内繁殖,堵塞导管,阻碍植株吸水吸肥,导致叶片萎蔫、枯死。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土温25~30℃,土壤潮湿、偏酸、地下害虫多、土壤板结、土层浅,发病重。番茄连茬年限愈多,施用未腐熟粪肥,或追肥不当烧根,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降低,病情加重。
发病因素
1、连作地,土质黏重、偏酸,土壤中积存的枯萎病菌多的田块。
2、土壤中有一定量的线虫等地下害虫,病菌从害虫危害的伤口侵入根部危害。
3、育种子带菌、育苗用的营养土带菌;或有机肥带菌,或有机肥没有充分腐熟,粪蛆危害根部,病菌从伤口侵入而危害。
4、氮肥施用过多,磷、钾不足的田块。
5、连阴雨后或大雨过后骤然放晴,气温迅速升高;或时晴时雨、高温闷热天气。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1、移栽前或收获后,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或沤肥;深翻地灭茬、晒土,促使病残体分解,减少病源和虫源。
2、育苗的营养土要选用无菌土,用前晒三周以上。
3、轮作倒茬,重病田与十字花科、瓜类及葱蒜类等蔬菜实行3--5年轮作.如果种植黄瓜,必须用黑籽南瓜进行嫁接。
4、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无病、包衣的种子,如未包衣则种子须用拌种剂或浸种剂灭菌。
5、育苗移栽,播种后用药土覆盖,移栽前喷施一次除虫灭菌剂,这是防病的关键。
6、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开好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达到雨停无积水;大雨过后及时清理沟系,防止湿气滞留,降低田间湿度,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7、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虫严重的田块,在播种前撒施或沟施灭菌杀虫的药土。
8、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不用带菌肥料,施用的有机肥不得含有本科作物病残体。
9、土壤深翻晒,并增施有机肥、磷钾肥,促使作物生长健壮,提高作物抗病能力。
10、及时防治害虫,减少植株伤口,减少病菌传播途径;发病时及时清除病叶、病株,并带出田外烧毁,病穴施药或生石灰。
11、嫁接防病,用野生水茄、毒茄或红茄作砧木,栽培茄作接穗,采用劈接法嫁接,确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