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画龙点睛

2022-06-30 21:03:56 百科资料

画龙点睛(拼音:huà lóng diǎn jīng)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

"画龙点睛"原先是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该成语在句中一般充当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 中文名称 画龙点睛
  • 外文名称 Make the finishing point
  • 拼音 huà lóng diǎn jīng
  • 近义词 锦上添花、点石成金、妙笔生花等
  • 反义词 画蛇添足、弄巧成拙等

成语出处

  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云:"点之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二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皆在。(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概括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

成语故事

  南北朝时期,梁朝有位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画特别传神。皇亲贵族,富商大贾都争相索求他的画。

  传说有一年,张僧繇奉梁武帝之命,前去金陵安乐寺的墙上画四条金龙。仅三天,他就画出了四条活灵活现、威风凛凛的龙。这四条龙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与真龙竟没有什么差别。一时间,围观的人都大为惊叹。

  然而当人们凑近细看时,才发现这些龙全都没有眼睛。这样明显的缺陷让大家感到非常不解,纷纷请求张僧繇为龙添上眼睛。张僧繇却笑着说:"为龙画上眼睛不难,可一旦画了眼睛,这四条龙可就飞走了。"

  大家一听这话,都哈哈大笑起来,觉得他十分荒唐。画出来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所有的人都不相信,认为张僧繇在开玩笑。于是,张僧繇只好答应先给其中两条龙画眼睛。他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笔轻轻在画上点上眼睛。刚画完,不可思议的事就发生了:天空忽然乌云密布,紧接着一阵电闪雷鸣,在狂风暴雨中,那两条龙竟真的震破墙壁,凌空飞起,最终消失在云层中。

  众人全都惊得目瞪口呆。等云散天晴时,大家看到雪白的墙壁上果然只剩下两条龙了。而张僧繇只是站在一旁,笑而不语。

成语寓意

  "画龙点睛"后龙便破壁飞去的神话传说固然不可信,但点睛传神在艺术上的重要性,却是毋庸置疑的。做任何一件事情,无论之前做得如何出色,但是关键的那一步没有做好,可能一切都会等于零。所以要专注于事物的关键点,画好最后的点睛之笔,事物才能变得圆满。如果事物缺少了最美好的点缀,可能会黯淡无光,失去光彩。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画龙点睛"比喻艺术创作在关键处着墨或写作、说话时在关键处加上精辟词语,可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多用于说话写作。现代一般指的是在写作过程中,增添一句总结的话,可以用"画龙点睛"来评价。经常与"点铁成金"连用。

运用示例

  明·张岱《博浪椎传奇序》:"子房得此数语,真如画龙点睛,从此飞腾变化,莫可测识者矣。"

  清·廖燕《金圣叹先生传》:"然画龙点睛,金针随度,使天下后学悉悟作文用笔墨法者,先生力也。"

  秦牧《车窗文学欣赏》:"然而一个好题目,却常常对作品有画龙点睛之妙,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

成语辨析

  画龙点睛-颊上三毫-点睛之笔

  这三者都有在说话或写文章时增添一句关键的话就会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的意思。不过,在程度范围上有区别:"画龙点睛"主要适用的范围是说话、作文章,"颊上三毫"主要适用的范围是作画或者作文章,"点睛之笔"的适用范围是作文或者说话。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