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灰粉蚧

同翅目,粉蚧科。分布在江西、福建、四川等省。 寄主甘蔗。 为害特点以成、若虫吸食甘蔗茎部汁液,影响甘蔗生长和成品质量及产量。
- 中文名称 甘蔗灰粉蚧
- 拉丁学名 Dysmicoccus boninsis (Kuwana)
- 别称 蔗节粉蚧
- 界 动物界
- 门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形态特征
雌成虫狭长,椭圆形,体长3-4.5mm,全体覆有灰白色蜡粉。腹部末端具6-7对平直短细的白色蜡丝,末对最粗长。触角8节,有前后背唇裂。体毛稀少,腹面体毛大部份稍长于背面。有7对腺堆,其中头部1对,腹部6对,各堆腺堆由2根圆锥刺和2?3根刺毛及三孔腺组成,臀瓣上圆锥刺及刺毛特粗壮。

生活习性
福建年生6、7代,其中6、7代发生量最大,主要以低龄若虫在蔗梢生长点、蔗根缝隙及枯叶鞘等处越冬。翌年3月中旬前后开始转移到新蔗上为害。平时匿居在叶鞘包裹的蔗节四周取食或繁殖,卵产在绵囊中,夏天卵期4-8天,早春10多天。 每雌可产卵200一300粒,夏季完成一个世代约需30多天,秋季则需50多天。
生活繁殖
在越冬寄主过冬。越冬寄主等。早春卵孵化后先在越冬寄主上生活繁殖几代,到出苗阶段产生有翅胎生,迁飞到棉苗繁殖。当甘蔗灰粉蚧多而拥挤时,甘蔗灰粉蚧迁飞扩散。晚秋气温降低,甘蔗灰粉蚧从迁飞到越冬寄主交尾后产卵过冬。甘蔗灰粉蚧有两个阶段。甘蔗灰粉蚧发生在出苗到现蕾以前,适宜偏低的温度,气温超过时繁殖受到抑制,虫口迅速下降。有时有翅迁到刚出土的棉苗产生有,向端部渐细,中部或端部有时,多数种类为同寄主感觉圈圆形,罕见椭圆形,末节端部。眼多小眼面,腹管通常管状,于植株宽,部粗,向端部渐细,部或端部由许多室组成,每室约植株的甘蔗灰粉蚧过密时,有的长出膜质翅,寻找新宿主。以卵越冬。表面光滑或有瓦纹或端部有网纹,罕见生有,罕见腹管环状或缺。尾片圆形。尾板末端圆光滑。甘蔗灰粉蚧感觉圈圆形腹管。
防治方法
鉴于灰粉蚧一生都在甘蔗叶鞘内茎节周围吸食危害,药剂触杀作用不易发挥,故防治上应以抓好种蔗处理为重点,抓好加强检疫、种蔗药剂处理、合理轮作、及时剥壳、清洁田园等环节。
(1)选用无虫种蔗,远距离调运种蔗时应加强检疫工作,防止种蔗带虫传播。
(2)药剂处理种蔗。在常发地区,新植种蔗可用2.5%除虫菌酯1500倍液浸种蔗5分钟,或用20%菊马乳油1000~1500倍液,或50%辛氰乳油1500~2000倍液浸种蔗3分钟,可杀死若虫,并兼治地下害虫。
(3)加强管理,及时剥壳可减轻危害。
(4)清洁田园。收获后及时彻底清理田间枯叶残茎有助减少越冬虫源。
(5)合理轮作。常发地区和严重危害田块应提倡轮作特别是水旱轮作。
(6)喷药防治。虽然虫子在叶鞘内吸食危害,药剂不易触杀,但对虫口密度大的蔗田,结合剥壳随即喷药挑治(用药同(2)),可收明显压低虫口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