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瓶子草属

2022-07-04 03:51:06 百科资料

瓶子草属(学名:Sarracenia)是食虫植物,共有9种和众多的亚种、变种及人工培育的品种。都是草本植物,瓶子草的叶子非常奇特而有趣,有的呈管状,有的呈喇叭状,还有的呈壶状,人们就以"瓶"为名,统称它们为瓶子草。捕虫的"瓶子"在草丛中或斜卧,或直立,这些瓶状叶便是捕捉昆虫的"诱捕器"。瓶子草的相貌十分美丽,瓶状叶如莲座围成一圈,春季从中伸出一支长长的花葶,一朵向下低垂如小碗似的红色花朵,开在花葶顶端。均产于北美,如美国东海岸、德州、五大湖区,以及加拿大南方和格鲁吉亚。

  • 中文名 瓶子草属
  • 拉丁学名 Sarracenia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形态特征

  瓶子草属的植物都是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匍匐,有许多须根;叶基生成莲座状叶丛,叶瓶状,喇叭状或管状,瓶状叶有一捕虫囊,囊壁开口光滑,并生有蜜腺,分泌香甜的蜜汁,以引诱昆虫前来并掉入囊中,囊壁光滑,内含消化液,可分泌消化酶将昆虫分解,然后由内壁的薄壁细胞构成的腺体分解出来的蛋白分解酶加以吸收;此外,瓶子草在秋冬季节会长出剑形的叶,这种叶片无捕虫囊,只通过光合作用来制造养分。

白网纹瓶子草

  瓶子草的花为两性花,花序从叶基部抽出,为疏松的总状花序,由几朵大型的花共组,花芯由1盔状柱头,3~5室的子房和50~80条雄蕊组成,花黄绿色或深红色,花萼5片,位于花瓣的下方。果实为蒴果,内含多数细小种子,成熟时自动开裂并弹出种子。

  无论是哪一个种类的瓶子草,它瓶状的管子内可以分为3~5个区域:第一区即瓶盖,第二区是唇与瓶口,三、四区(有些种类是合在一起的)和第五区(只有紫瓶子草有第五区)是瓶子的主体,这些区域都有特定的功能,符合它们型态学上的特色。

第一区

  瓶盖:大部分种类的盖子会遮盖部分瓶口,避免过多雨水装满瓶子,导致猎物减少。瓶盖也会结合色彩、气味以及倒生的毛,将猎物诱引到瓶口处。有些特别的种类,例如小瓶子草和鹦鹉瓶子草,它们的瓶盖非常靠近瓶口,瓶子上镶嵌著一小块一小块缺乏叶绿素的区域,形成半透明的"窗户",飞行的昆虫会试图穿过瓶盖,然后掉进瓶中(类似的功能也发生在同科的眼镜蛇瓶子草身上)。

第二区

  唇与瓶口:此区主要是唇,产生大量的蜜糖,吸引昆虫停在上面或爬上瓶口,站在危险的陷阱边缘。第二区也包含了瓶子上端腊质的管口,腊质堆积在这个部份,昆虫一不小心就会失足落入瓶子深处。

第三区

  就在第二区下面,此区的特色是毫无落脚处,它内侧的表面覆盖大量倒生的毛,让昆虫完全失去逃跑的机会。此区还镶嵌著消化腺,分泌含有消化酵素的消化液。

第四区

  多数的种类到这一区为止,只有紫瓶子草具有第五区。第四区充满了消化液,酵素和生长在液体中的细菌会将昆虫分解,再由瓶子迅速吸收养分。此区具有更多的消化腺,并被向下生长的粗毛包覆著,让昆虫无法逃脱。

第五区

  位于第四区下方,此区只在紫瓶子草发现。这是一个光滑无毛,没有分泌腺,不会行吸收作用的区域,功能不明。

生长环境

  原生于南美洲,生长在盐碱贫瘠的荒地区域、低地沼泽地带、湿草地上。瓶子草从在开花末期开始生长,一直到晚秋,在晚秋的时候,瓶子开始凋谢,植株长出不具补虫功能的剑形叶(或注:瓶子草属全部图册网址称叶状柄)。由于冬季的昆虫减少,天气转冷,也降低了植物的新陈代谢和其他功能,此时把能量花在长补虫叶很不划算,剑形叶是比较经济的选择。

食虫机制

  所有的瓶子草都不具有能力移动,借此吸引昆虫或其他猎物的部位。它们的陷阱是静态的,结合数种诱因(颜色、气味、蜜)以及无法逃脱的环境。多数品种充分利用了气味、有毒的蜜、腊质沉积(妨碍昆虫的脚)和重力,让猎物落入瓶中。

翅状瓶子草

  瓶子草的瓶状叶是有效的昆虫陷阱,囊状的瓶状叶有鲜明的色彩,其开口处常分泌香甜的蜜汁以引诱昆虫前来采吃,一旦受骗的昆虫爬到顶端,并试图跨过瓶口爬进内壁时,由于内壁很滑而被滑落瓶中,掉进瓶内的消化液中,力图从瓶中爬出来的昆虫,受到内壁的倒刺毛挡住去路,最终因挣扎无力而重新掉进消化液中淹死。瓶子草的消化液含有由瓶壁腺体分泌的蛋白分解酶,它可将溺死的昆虫尸体的蛋白质溶解,变为营养物质氨基酸被瓶壁吸收。

  在黄瓶子草分泌的蜜糖中,可以发现毒芹碱的成分,毒芹碱能使昆虫麻痹。一旦落入瓶中,瓶壁布满了光滑的蜡质,让昆虫无从落脚。再下去布满了倒生的毛,昆虫更加无法离开。最底部则是一滩液体,具有消化酵素和润湿剂,很快地将昆虫淹死并进行消化。昆虫的外骨骼通常不会被消化掉,经过一个夏天,瓶身往往会装满昆虫。鹦鹉瓶子草,瓶子造型像鹦鹉的头,利用像龙虾笼的构造让猎物进入(雨季时还会有蝌蚪、小鱼游入),然后再也出不去。它具有尖锐的向内生长的毛,强迫猎物逐渐进入瓶子底部,然后被消化掉。

分布情况

  分布于从接近北极圈的加拿大拉布拉多半岛,直到美国东南角的佛罗里达半岛的大西洋沿岸地区。包括美国阿拉巴马州、佐治亚州、北卡罗莱纳州、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得克萨斯州、亚拉巴马州、佛罗里达州、乔治亚州、北卡罗来纳州、南卡罗来纳州、弗吉尼亚州、密苏里州、南卡罗来纳州,格鲁吉亚也有分布。

黄瓶子草

品种介绍

瓶子草属(9种、亚种ssp、变种var)

  中文名称

  拉丁学名

  1.

  翅状瓶子草

  Sarracenia alata

  2.

  白网纹瓶子草

  Sarracenia leucophylla

  3.

  小瓶子草

  Sarracenia minor

  4.

  绿瓶子草

  Sarracenia oreophila

  5.

  鹦鹉瓶子草

  Sarracenia psittacina

  6.

  蔷薇瓶子草

  Sarracenia rosea

  7.

  黄瓶子草

  Sarracenia flava

  7.1

  深红色黄瓶子草

  Sarracenia flava var.atropurpurea

  7.2

  铜帽黄瓶子草

  Sarracenia flava var.cuprea

  7.3

  黄瓶子草原变种

  Sarracenia flava var.flava

  7.4

  超大黄瓶子草

  Sarracenia flava var.maxima

  7.5

  华丽黄瓶子草

  Sarracenia flava var.ornata

  7.6

  红管黄瓶子草

  Sarracenia flava var.rubricorpora

  7.7

  帝王黄瓶子草

  Sarracenia flava var.rugelii

  8

  紫瓶子草

  Sarracenia purpurea

  8.1

  异形叶紫瓶子草

  Sarracenia purpurea ssp.heterophylla

  8.2

  红螺紫瓶子草

  Sarracenia purpurea ssp. venosa

  8.3

  山地紫瓶子草

  Sarracenia purpurea ssp. venosa var. montana

  8.4

  伯基紫瓶子草

  Sarracenia purpurea ssp. venosa var. burkii

  8.5

  球形紫瓶子草

  Sarracenia purpurea ssp. gibbosa

  8.6

  栗色紫瓶子草

  Sarracenia purpurea var. ripicola

  8.7

  海豚紫瓶子草

  Sarracenia purpurea ssp. purpurea

  8.8

  无脉紫瓶子草

  Sarracenia purpurea var. veinless

  9

  红瓶子草

  Sarracenia rubra

  9.1

  阿拉巴马州瓶子草

  Sarracenia rubra ssp. alabamensis

  9.2

  海湾瓶子草

  Sarracenia rubra ssp. gulfensis

  9.3

  琼斯瓶子草

  Sarracenia rubra ssp. jonesii

  9.4

  红瓶子草指名亚种

  Sarracenia rubra ssp. rubra

  9.5

  划艇红瓶子草

  Sarracenia rubra ssp. wherryi

保护现状

  其中5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ver 2.32000年濒危物种。

  翅状瓶子草--近危(NT);黄瓶子草--低危(LC);白网纹瓶子草--易危(VU);小瓶子草--低危(LC);绿瓶子草--极危(CR)

繁殖方法

  分株:瓶子草会长侧芽,当长到足够大时,从母株上分离,单独栽培。

  扦插:使用叶插或者根茎段扦插都能繁殖,可把叶子剪半从母株上剥下,斜插于洁净的基质上,或者将根茎切成2.5厘米一段,切口涂抹杀菌剂,平放于洁净的基质上,再在上面铺上湿水苔,保持高湿度和明亮的光线,约2个月左右可长芽。

  播种:瓶子草的种子保存期限较长,可达3~5年,但发芽时间也较长,需2~4个月。播种前需低温冷藏(5度左右)1~2个月,并需保持种子潮湿,可用湿的餐巾纸包裹或者放于湿水苔中,为避免发霉,水苔与种子最好经过消毒,并定时查看(也可不冷藏直接在冬季、或春季低温时播种);冷藏后播种适宜温度15~30度,种子直接撒于洁净的基质表面,表面不盖土或覆盖1~3毫米高的细泥炭或细粒赤玉土以帮助固定根系,保持高湿度和明亮的光线,1个月左右发芽(也有极少情况几个月甚至一年后发芽),种3~5年才能长到成株。

栽培技术

材料和盆具

  瓶子草属植物的原生地主要是泥炭沼地和瘦脊的湿地,常年均处于湿润的状态。因此,人工栽植瓶子草,首选的植料应是活的白水苔最好,其次是干的白水苔,可将其吸透水后直接作为植料。此外,泥炭土亦可直接用来栽植瓶子草,如果能够在其中拌入1/3的酸性粗砂,以利于其根部的透气,则有更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紫色瓶子草(S.purpurea)在原产地生长于稍碱的沼泽地 故其植料应用稍为偏碱者较好,方法是在白水苔中加入适量的熟粉或蚬壳粉,将其pH值由4-5调至6左右便可直接应用。

蔷薇瓶子草

  在栽培用盆方面,由于瓶子草需要有少许水分泡浸会生长更好,应选择一个半腰水的花盆栽植较好。这类盆具在市场上较少,自己动手制造,方法是在普通的素烧红砖盆或塑料盆上套入一个水仙盆即可,关键是水仙套盆应处于栽植盆的上半部,亦即"腰部",以便浇水后漏出的水浸于栽植盆的齐腰处。此外,瓶子草盆栽一般以吊盆或塑料盆栽植,购回后为其选一个腰水水碟,对口后栽培会十分有利。

温度

  要成功栽植瓶子草,了解其所需温度十分重要,一般,夏季所需温度应在21~35C,冬季在1.7~713较为适宜。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瓶子草属植物均具有耐轻霜的能力。因此,人工栽培,冬季无需移入温室,极度严寒时除外。

浇水和湿度

  瓶子草是一种湿生食虫植物,在野外可长年浸于沼泽地中生长,因此需要一个极湿的环境,其生长才会壮旺。在人工栽培条件下,如果用腰水套盆种植的话,浇水时可直接将水灌入套盆中或浇至套盆水满为止。如用漏水的普通花盆栽植,在生长旺盛季节,要保持每天浇水1次和喷雾,以制造高湿度的环境条件,尤其是炎热的夏季,浇水次数可适当增加为2次,以补烈日迅速蒸腾水分的不足。到了冬季休眠期,可节制浇水,保持盆中植料稍湿即可。

紫瓶子草

光照

  在自然生长地,瓶子草在充足和直射阳光下繁茂生长。在充足阳光照射下其地下土壤保持冷凉对它的生长十分有利。但到了休眠期,光照可减至最低或在完全无光环境下休眠。因此,人工栽培的瓶子草,每天要有6~8小时的阳光照射最好。如果光照不足,盆栽的瓶子草会变得色泽晦暗和徒长,植株原有的鲜红色泽会消失并变成暗绿色。

施肥

  在野外,瓶子草生长于贫瘠的沼泽地中,以其捕虫囊诱捕昆虫作补充养料来吸收。在人工栽培环境下,尽管虫源不少,但为了使盆栽的瓶子草快速长大,定期施肥必不可少。一般来说,在生长旺盛期,施肥应每隔3~4周1次,施用方法可喷施或淋施,亦可将稀释的液肥灌入捕虫囊中让其吸收。有人栽培瓶子草时,人工抓一些弄死的小昆虫放入其捕虫囊中让其作补充养分吸收。更有甚者还将碎的猪肉块或牛肉块放入捕虫囊中,以为它们可将其消化吸收,其实这样做是适得其反,不仅补充养分的效果达不到,还会由于肉块的腐烂使提早枯萎,亦即瓶袋被烂肉块腐蚀出一个大孔。瓶子草的施肥浓度一般以2000~5000倍为宜,较稀的液肥施用后有利于植株快速的吸收,尤其是灌入捕虫囊中液肥更要注意浓度。一旦到了冬季休眠期,施肥即可停止直至来年春暖重现生机时恢复。

绿瓶子草

病害防治

  危害瓶子草的病虫害主要是栽培环境欠佳所致,如通风不良、过于阴蔽,过冷或过热以及空气污染等。常见的虫害有红蜘蛛和蚜虫,一经发现可用氧化乐果或三氯杀螨醇1000倍液喷杀。病害主要是由于水苔腐烂引致的根腐病,此时应及时换盆,除去老旧的植料,剪去烂根后再用新植料再植。此外,如通风不良和过阴会易生黑斑病,此时应改变环境,剪去病叶,然后用百菌清或石硫合剂喷洒防除,因此十分受欢迎,广泛用作家庭观赏、学校生物课的植物活教材以及珍奇花卉而栽培。作为一种商品化盆花,大量在花卉市场上销售。​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