瓠子

瓠子(学名:Lagenaria siceraria (Molina) Standl.var. hispida (Thunb.) Hara)是葫芦科、葫芦属植物。为葫芦的变种,一年生攀援草本。茎、枝具沟纹,被粘质长柔毛,老后渐脱落,变近无毛。叶柄纤细,长16-20厘米。卷须纤细,初时有微柔毛,后渐脱落,变光滑无毛,上部分2歧。雌雄同株,雌、雄花均单生;子房圆柱状,花柱粗短,柱头3,膨大,2裂。果实初为绿色,后变白色至带黄色,由于长期栽培;果形变异很大,因不同品种或变种而异,果实粗细匀称而呈圆柱状,直或稍弓曲,长可达60-80厘米,绿白色,果肉白色。种子白色,倒卵形或三角形,顶端截形或2齿裂,稀圆,长约20毫米。花期夏季,果期秋季。
中国各地有栽培,长江流域一带广泛栽培。 瓠子喜温暖、耐高温、怕低温霜冻,生长发育适温20-25℃,种子在15℃开始发芽,最适发芽温度为30℃左右,要求有较强的光照,特别是结瓜期,光照充足,有利于坐瓜和瓜条发育。
瓠子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嫩瓜肉质柔嫩细腻,营养丰富,既可食用,又可脱水加工。
(概述图参考来源: )
- 中文名称 瓠子
- 拉丁学名 Lagenaria siceraria (Molina) Standl.var. hispida (Thunb.) Hara
- 别名 瓠瓜、甘瓠、甜瓠、净街槌、龙密瓜、天瓜、长瓠、扁蒲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形态特征
一年生攀援草本;茎、枝具沟纹,被粘质长柔毛,老后渐脱落,变近无毛。叶柄纤细,长16-20厘米,有和茎枝一样的毛被,顶端有2腺体;叶片卵状心形或肾状卵形,长、宽均10-36厘米,不分裂或3-5裂,具5-7掌状脉,先端锐尖,边缘有不规则的齿,基部心形,弯缺开张,半圆形或近圆形,深1-3厘米,宽2-6厘米,两面均被微柔毛,叶背及脉上较密。
卷须纤细,初时有微柔毛,后渐脱落,变光滑无毛,上部分2歧。雌雄同株,雌、雄花均单生。雄花:花梗细,比叶柄稍长,花梗、花萼、花冠均被微柔毛;花萼筒漏斗状,长约2厘米,裂片披针形,长5毫米;花冠黄色,裂片皱波状,长3-4厘米,宽2-3厘米,先端微缺而顶端有小尖头,5脉;雄蕊3,花丝长3-4毫米,花药长8-10毫米,长圆形,药室折曲。雌花花梗比叶柄稍短或近等长;花萼和花冠似雄花;花萼筒长2-3毫米;子房圆柱状,花柱粗短,柱头3,膨大,2裂。
果实初为绿色,后变白色至带黄色,由于长期栽培;果形变异很大,因不同品种或变种而异,果实粗细匀称而呈圆柱状,直或稍弓曲,长可达60-80厘米,绿白色,果肉白色。种子白色,倒卵形或三角形,顶端截形或2齿裂,稀圆,长约20毫米。花期夏季,果期秋季。
产地生境
中国各地有栽培,长江流域一带广泛栽培。 瓠子喜温暖、耐高温、怕低温霜冻,生长发育适温20-25℃,种叠榜放子在15℃开始发芽,最适发芽温度为30℃左右,要求有较强的光照,特别是结瓜期,光照充足,有利于坐瓜和瓜条发育。
繁殖方法
- 品种选择
瓠子的品种较多,生产中应选择适应性强、抗逆性强、商品性好、产量高的早熟品种,长江流域栽培的主要是圆筒形的瓠子,如武汉长瓠子、南京面条钻迁霉谅瓠子、合肥线瓠子等。
- 育苗
长江流域露地栽培一般在3月上中旬,利用大棚播种育苗,每公顷准备种子3.75千克左右。为了保证瓠子苗期有充足的营养供应,一般在育苗之前提前7天配制好营养土。
- 配制营养土
准备好腐熟的畜禽干粪1份,草木灰叠笑2份,没有种过葫芦科蔬菜的无菌肥沃田园土7份,充分混合。然后在每立方米营养土中加入45%三元复合肥0.5千克或过磷酸钙1千克,如果在其中加入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可以有效预防病害发生。
- 种子处理
先选择晴天晒种1~2天,一方面打破种子休眠,有利于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另一方面通过晒种,杀死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菌。
由于瓠子的种皮较厚,不容易吸水,所以播种前应先浸种催芽。将种子泪嚷整用55℃的热水浸泡10~15分钟,不断搅拌,直至水温降到30~仔泪察35℃,再浸泡3~4小时。种子充分吸足水分后,用手将种子反复搓洗,再用清水把种子表面的黏液冲干净,捞出后晾干,用湿布包好,放在25~30℃的条件下催芽,催芽期间,每天用30℃左右的温水淘洗1次种子,或淋水翻动2~3次,防止发生烂种,经过3~5天,等80%的辩垫符射种子露白即可播种。
- 播种
播种前,先将苗床底部浇透水,落干后将床底的土整平。用直径为10厘米规格的营养钵育苗。
往营养钵中填装钵体2/3高度的营养土,装好后,从苗床的一头开始,将营养钵整齐地放入苗床。接着用喷壶喷透水。等水完全渗透之后开始播种。
播种时,在每个营养钵的中间位置播1粒种子,芽口朝下。播种结束后,在种子上面均匀盖上1.5~2厘米厚的细土。最后,在苗床上面架上小拱棚,覆盖上1层薄膜,播种工作结束。
- 苗期管理
瓠子属喜温蔬菜,培养壮苗的关键是温度管理,温度太高,苗容易徒长,温度太低,又容易形成僵苗。出苗前一般不通风,温度保持在25~30℃。出苗后,白天温度保持在20~25℃,夜间温度不能低于15℃。当外界气温达到20℃以上时,应及时揭开薄膜通风,当气温下降时,要注意加盖草苫等保温。苗期一般不需要浇水,如果发现土壤干燥,应及时用喷壶浇水。钵内滋生的杂草要及时拔除,避免与幼苗争水争肥。
为了让瓠子苗能适应外界的生存条件,在定植之前7~10天,进行通风炼苗。经过20~25天,长出2~3片真叶的健壮瓠子苗即可移栽定植。
栽培技术
移栽定植
中国长江流域露地栽培瓠子一般在4月上旬定植。
- 选地:瓠子根系较盛棕厚浅,结果期又不耐湿,所以,要求定植地块土壤疏松肥沃、保水保肥能力强、排灌方便。此外,瓠子不能连作,还应选择3年之内没有种过葫芦科蔬菜和瓜类的地块定植。
- 整地做畦:定植前,先整地做畦。结合深翻施足底肥,在中等肥力条件下,施入优质农家肥5.25~6万千克/公顷,过磷酸钙375千克/公顷,氮磷钾三元复合肥750千克/公顷。耙平整后做畦,一般做成宽1.3~1.5米的半高畦,沟宽40厘米,沟深20厘米。
- 移栽定植:为了使瓠子苗能尽快活棵,最好选择晴天的傍晚或阴天定植。选择没有病虫、节间短粗、根系发过的健壮苗移栽,每畦栽2行,在畦的两侧按株距45~50厘米定植,一般定植3.3~3.6万株/公顷,栽后立即浇足定根水。为了提高地温,定植后要加盖地膜。然后在膜上相应位置抠洞,使瓠子苗露出,最后用土将苗四周封严。
植后管理
- 定植后苗期管理
瓠子活棵后定植活棵后应及时施1次提苗肥,浇稀粪水7500千克/公顷。苗期适当控制浇水,促进发根,防止植株徒长,遇到干旱,要及时浇水补墒。同时进行中耕除草1~2次,铲除杂草,疏松土壤。
- 抽蔓期管理
当瓠子的第4~5片真叶展开后,植株生长速度加快,节间伸长,叶腋间开始发生卷须,瓠子即进入抽蔓期。
- 搭架绑蔓:在定植后30天左右,当植株长出8~10片真叶、蔓长20~30厘米时搭架。一般用竹竿搭人字架,竹竿插在离瓠子植株8~10厘米处,用小竹竿设2~3道横架或斜架。绑蔓时,先将主蔓引放在竹竿上,再用绳将主蔓轻轻与竹竿绑在一起,以后每长出20~30厘米应绑1次主蔓。
- 摘心理蔓:瓠子以侧蔓结瓜为主,所以摘心整蔓是丰产的关键。瓠子整个生育期需要摘心2~3次,以便促进侧蔓生长,使其早开花,多结瓜。露地栽培,第1次摘心应在主蔓6~8叶时进行,摘心后侧蔓发生较多,应留2条健壮侧蔓引上架,多余的侧蔓及时剪去。
当主蔓和侧蔓着生出雌雄花,瓠子即进入开花结果期。
- 开花结果期管理
- 肥水管理:瓠子开花到结果约10天,结果集中,所以,需加强水肥管理。一般每隔10~15天施1次粪水,或结合浇水,追施复合肥150~225千克/公顷。结瓜期尤其要注意保持土壤湿润。
- 摘心:当侧蔓结瓜后进行第2次摘心,促使孙蔓抽生和结瓜,以后即可任其自然生长。对于生长势强的还可以进行第3次摘心。每次摘心后及时追施1次分蔓肥,浇稀薄粪水即可。
- 除草摘叶:瓠子生长快,叶片发生多,必须经常摘叶。
- 摘叶原则:摘黄叶不摘功能叶,摘密度高的底层叶,不摘稀疏的上层叶。摘叶的同时拔除植株周边滋生的杂草,清除植株基部的无效分枝,加强通风透光,减少养分消耗。
采收管理
- 采收
瓠子一般在定植后60天左右即可采收。当瓜皮颜色变淡,略带白色,肉质坚实而富有弹性时,是瓠子采收的最佳时期。采收时用剪刀剪下,采收的瓠子摆放整齐,保持优良的商品性。
- 采收期管理
- 追肥:为了促进后续瓜生长,第1批瓜采收后,追施氮磷钾复合肥150千克/公顷左右,以后根据长势,每采2~3批瓜追施1次肥。
- 疏果:如果单株1次结瓜4~6条,幼瓜养分供应不足,容易产生畸形果。所以,为了减少养分消耗,提高瓜的商品性,应适时疏果,即每株留2~3条瓜,其他的幼瓜在花后3天全部摘除。
病虫防治
瓠子前期注意防治蚜虫,发现危害时用2000倍的抗蚜威或1500倍的氧化乐果进行喷雾防治;中后期注意防治白粉病,发病初期可用1200~1500倍的粉锈宁或600~800倍的甲基托布津进行喷雾防治。
主要价值
瓠子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嫩瓜肉质柔嫩细腻,营养丰富,既可食用,又可脱水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