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布里奇级驱逐舰
班布里奇级驱逐舰(英语:BainbridgeclassDestroyer)是美国第一批设计的驱逐舰。汲取美西战争经验,美国海军在1899年获经费建造16艘"鱼雷驱逐舰",其中13艘即为班布里奇级,而余下3艘则为设计相若的特鲁斯顿级驱逐舰。
- 中文名称 班布里奇级驱逐舰
- 外文名称 BainbridgeclassDestroyer
- 前型/级 鱼雷驱逐舰
- 次型/级 特鲁斯顿级驱逐舰
- 研制时间 1899年
发展沿革
根据海军纪录,班布里奇号在1920年已出售予费城一商人拆解。然而到1942年,有相片显示班布里奇号被改装为载客快艇。快艇仍保留着驱逐舰的高昂舰艏,而其确实拆解日期已不得而知。
由于没有先例可循,班布里奇级的官方设计整体是以鱼雷艇为蓝本,在前甲板增设一座舰桥。2门3吋/50火炮分别安装在舰桥及舰艉指挥塔,舰桥指挥塔左右开孔,各安装1门6磅炮,余下3门6磅炮则置于舰体中央及舰艉。舰体中央为4支烟囱(连接4座锅炉),以2支为一组前后区隔排列(每2座锅炉连接1座轮机),而每组烟囱中间各设1座鱼雷发射管。舰桥的重量使本舰航速有所限制,最终无法突破30级。
美国国会将班布里奇级的建造合约,分给六间私营公司,包括纳菲尔-利维船舶和引擎制造公司(NeafieandLevyShipandEngineBuildingCompany,dd-1至DD-3)、威廉·特里格公司造船公司(WilliamR.TriggCompany,DD-4至DD-5)、夏兰·荷令斯威钢铁厂(Harlan&HollingsworthCompany,DD-6至DD-7)、霍河造船厂(DD-8至DD-9)、联合钢铁厂(DD-10至DD-12)及燃气轮机及发电公司(GasEngineandPowerCompany,DD-13)。
性能数据
13艘军舰并没有全数跟从官方的设计,而且在细级上各有千秋。班布里奇号(DD-1)、巴里号(DD-2)、昌西号(DD-3)、戴尔号(DD-4)、迪凯特号(DD-5)、保罗·琼斯号(DD-10)、培里号(DD-11)、普雷贝尔号(DD-12)及斯图尔特号(DD-13)均采用官方设计。非官方设计的驱逐舰,全部均有"龟背"状的前部甲板,以连接舰艏与舰桥。霍河建造的罗伦斯号(DD-8)及麦克多诺号(DD-9),4支烟囱全部紧密排列,建成后因无法安装2门3吋炮,而改为安装2门6磅炮,并在舰身额外加装1门6磅炮(共7门);夏兰·荷令斯威建造的霍普金斯号(DD-6)与赫尔号(DD-7)的烟囱则较高,前部甲板较矮,共装有6门6磅炮。
迪凯特号采用官方设计建造。相中可见舰体烟囱以2支为一组前后分别排列。舰艉指挥搭上装有1门3吋火炮,而舰艏舰桥的3吋炮则被帆布掩盖。相中舰桥与第一支烟囱中间,为指向左舷的6磅炮,至于另1门6磅炮则指向右舷。相片较难看到的是每组烟囱中间的鱼雷发射管,以及置于第二支烟囱后、第三支烟囱前及第四支烟囱后(舰艉指挥搭前方)的3门6磅炮。
罗伦斯号是由霍河造船厂建造,拥有霍河独特的私人设计特征。首先,舰身的4支烟囱平排并列,而没有按组分列。舰艏与舰桥之间的甲板并不平直,而是以"龟背"状方式连接。此种舰艏设计在当时的欧洲海军非常流行。由于设计失误,舰艏指挥塔上方无法安装3吋炮,而要改装6磅炮。"龟背"甲板末段(相中有水兵站立的木梯右方)可见舰桥右舷的6磅炮,此时因便于收藏而指向前方。
赫尔号由夏兰·荷令斯威建造,其特征又稍有不同。首先,赫尔号的烟囱配置虽跟从官方设计,但较之为高。前部甲板采用"龟背"设计,而且前甲板整体明显较矮。舰艏指挥塔安装了3吋炮,而其下方的开口则为6磅炮。舰体后方装有4门6磅炮,比官方设计多1门。
服役事件
13艘班布里奇级俱于1899年开始建造,在1902年至1903年间陆续服役。不久这批驱逐舰组成海军首批鱼雷战队(TorpedoFlotila),分别在亚洲舰队及大西洋舰队服役。服役期间,海军意外发现班布里奇级的巡航能力远超估计之外,由旧金山到巴拿马运河中途只需补煤一次,航行顺利的话更无需补煤,只是期间不能作高速巡航。这为日后海军设计驱逐舰设下标准。
总体评价
虽然班布里奇级的性能在1910年代早已过时,部分军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仍被派往大西洋及地中海护航商船,其中昌西号在直布罗陀因撞船意外沉没,成为班布里奇级惟一折损的军舰。战后余下的12艘班布里奇级,全数被海军出售予商人拆解,但最终拆解时间未明,部分军舰在拆解前曾改装为各种商业用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