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透骨草

药材,为植物地构叶的带有根茎的干燥全草。根茎圆柱状,长约10厘米;表面灰黄色,断面黄白色,木质状。
- 中文名称 珍珠透骨草
- 拉丁学名 Herba Speranskiae Tuberculatae
- 别称 地构菜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基本介绍
药材,为植物地构叶的带有根茎的干燥全草。根茎圆柱状,长约10厘米;表面灰黄色,断面黄白色,木质状。
概述
植物基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 附录24 规定:珍珠透骨草为大戟科植物地构叶 (Speranskia tuberculata (Bunge) Baill.) 的全草。夏秋两季采割,除去杂质,干燥。

《中国植物志》第44卷 第二册 P8:地构叶,别名:珍珠透骨草(江苏),瘤果地构叶(山东、甘肃)
民间经验,广州市场珍珠透骨草药材中,时常混有同科同属植物 广州地构叶(Speranskia cantonensis (Hance) Pax et Hoffm.),2010版中国药典仅在附录中收载,且非大宗药材,所以并无权威的资料参考。
植物特征
茎圆柱形或微有棱,长10~20厘米,下端直径1~2毫米;表面淡绿色至灰绿色,被有灰白色柔毛;质坚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叶多卷曲皱缩,灰绿色,被灰白色柔毛;质脆,易脱落。有时花序上留有圆形小花和果实。气微,味淡。以色绿、枝嫩、带有珍珠状果实者为佳。主产山东、河南、江苏。此外,甘肃、山西、陕西亦产。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25--50厘米,分枝较多,被伏贴短柔毛。叶纸质,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8--5.5厘米,宽0.5--2.5厘米,顶端渐尖,稀急尖,尖头钝,基部阔楔形或圆形,边缘具疏离圆齿或有时深裂,齿端具腺体,上面疏被短柔毛,下面被柔毛或仅叶脉被毛;叶柄长不及5毫米或近无柄;托叶卵状披针形,长约1.5毫米。总状花序长6--15厘米,上部有雄花20--30朵,下部有雌花6--10朵,位于花序中部的 雌花的两侧有时具有雄花1--2朵;苞片卵状披针形或卵形,长1--2毫米;雄花:2--4朵生于

苞腋,花梗长约1毫米;花萼裂片卵形,长约1.5毫米,外面疏被长柔毛;花瓣倒心形,具爪,长约0.5毫米,被毛;雄蕊8--12(--15)枝,花丝被毛;雌花:1--2朵生于苞腋,花梗长约1毫米,果时长达5毫米,且常下湾;花萼裂片卵状披针形,长约1.5毫米,顶端渐尖,疏被长柔毛,花瓣与雄花相似,但较短,疏被柔毛或缘毛,具脉纹;花柱3,各2深裂,裂片呈羽状撕裂。蒴果扁球形,长约4毫米,直径约6毫米,被柔毛和具瘤状突起。种子卵形,长约2毫米,顶端急尖,灰褐色。花果期5--9月。

产于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四川。生于海拔800--1900米山坡草丛或灌丛中。
药品简述
药名:珍珠透骨草
汉语拼音:TOUGUCAO
英文名:珍珠透骨草 Trberculate Speranskia Herb透骨草 Garden Balsam Stem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珍珠透骨草Herba Speranskiae Tuberculatae
原植物Caulis Impatientis
⒈地构叶Speranskia tuberculata (Bge.)Baill.
⒉凤仙 Impatiens baslamina L.
性味:甘,辛,温。
归经:入肺经、肝经。
功能:祛风除湿,解毒止痛。
主治:用于风湿关节痛;外用治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
药材基源:
大戟科地构叶属植物地构叶Speranskia tuberculata (Bunge) Baill.、
凤仙花科草本植物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 L.、
紫葳科角蒿属植物角蒿Incarvillea sinensis Lam.、
豆科野豌豆属植物山野豌豆Vicia amoena Fisch.的全草、
杜鹃花科白珠树属植物滇白珠Gaultheria yunnanensis (Franch.) Rehd.的全株。
采收储藏:夏秋采。
炮制:洗净,晒干,切碎用。
化学成分
透骨草凤仙的发芽嫩枝含吲哚-3-乙腈(Indole -3-ace-tonitrile)。

茎含山柰酚-3-葡萄糖甙 (Kaempferol-3-glucoside)、槲皮素-3-葡萄糖甙(Quercetin-3-glucoside)、缔纹天竺素-3-葡萄糖甙(Pelargonidin-3-glucoside)、矢车菊素-3-葡萄糖甙(Cyanidin-3- glucoside)。
叶含1,2,4-三 羟基萘-4-葡萄糖甙(1,2,4-TrihydroxynaphCha-lene-4- glucdoside)与山柰酚及山亲酚-3-阿拉伯糖甙(KaemPferol-3-arabinoside)。
凤仙全草含对羟基苯甲酸、龙胆酸(gentisic acid)、阿魏酸(ferukic acid)、对香豆酸(p-coumaric acid)、芥子酸(sinap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另含东莨菪素(scopoletin)。
叶含肉桂酸酯类、山柰素-3-阿拉伯糖甙(kaempferol-3-arabinoside)及山柰素。茎含山柰素-3- 葡萄糖甙、槲皮素、天竺葵素(pelargonidin)、矢车菊素(cyanidin)、翠雀花素(delphinidin)。此外,地上部分含指甲花醌(lawsone)及指甲花醌甲醚。
药物配伍
⒈配附子,除沉疴,治顽痹尤效。
⒉配苍术,治风湿痹症,一燥湿偏长,一止痛有功,两药相须为用,祛湿止痛,功效大增。

⒊配伸筋草,治肝肾不足,筋骨失养,屈伸不利,肢体麻木,筋骨挛缩,有伸筋透骨之效。
⒋配鸡血藤,补肝益肾,活血止痛,久痹属虚者最为相宜。
⒌配白鲜皮,治疗湿疹热疮。
⒍配桑枝,祛风止痛,治风痹最效。
⒎配威灵仙,用治风、寒、湿痹,皆奏奇功。
常用配方
⒈治风气疼痛,不拘远年近日:透骨草二两,穿山甲二两,防风二两,当归三两,白蒺藜四两,白芍三两,稀莶四两(去茎用叶,九蒸九晒),海风藤二两,生地四两,广皮一两,甘草一两。以上为末,用猪板油一斤,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早晚各服五钱,酒下。(《周益生家宝方》)
⒉治风湿性关节炎,筋骨拘挛:透骨草三钱,制川乌、制草乌各一钱,伸筋草二钱。水煎服。(《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⒊治肿毒初起:透骨草、漏芦、防风、地榆等分。煎汤绵蘸,乘热不住荡之。(《杨诚经验方》)
⒋治阴囊湿疹,疮疡肿毒:透骨草、蛇床子、白藓皮、艾叶。煎水外洗。(《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种子扁圆形或扁卵圆形,长2-3.5mm,宽2-3mm。表面棕褐色,粗糙,有细密疣状突起及短条纹,一端有突出的种脐。质坚硬,剖开后,种皮薄;子叶2枚,肥厚,半透明,油质。气微,味淡,微苦。以颗粒饱满者为佳。
显微鉴别
种子横切面:外种皮外被腺毛及非腺毛。下皮层1列细胞。色素层细胞含棕红色物质,外侧近下皮层分布有大形薄壁细胞,内含草酸钙针晶束。内种皮1列细胞,壁稍增厚。子叶薄壁细胞含症粉粒及糊粉粒。
粉末特征
浅棕色。
⒈种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有腺毛或非腺毛。

⒉腺毛头部单细胞或2-8细胞,直径20-60μm;柄为单细胞。
⒊非腺毛为单细胞,与腺毛同含黄棕色物质。
⒋含草酸钙针晶细胞椭圆形,针晶长约50μm。
⒌内种皮细胞长方形或多角形,壁稍增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