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

2022-07-08 15:29:35 百科资料

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上忽发火。子猷遽走避,不惶取屐;子敬神色恬然,徐唤左右,扶凭而出,不异平常。世以此定二王神宇。出自《世说新语》。

  • 中文名称 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
  • 出自 《世说新语·雅量》
  • 王子敬 东晋书法家
  • 王子猷 东晋琅邪临沂

译文

  王子猷、子敬两兄弟曾经一起坐在一间屋子里,(屋子)上面突然着火,子猷匆忙逃出,没来得及拿鞋穿,子敬神色平静,慢慢地叫来左右随从,扶着他出去,和平常没有什么两样,世人用这件事情来评定他们的神情气宇。

注释

  曾:曾经。

  俱:一起。

  忽:突然。

  惶:通"遑"空闲

  徐:慢慢地。

  世:世人。

  以:用。

  此:代词,指这件事。

  定:评定。

  神宇:胸襟气度。

  恬然:平静,安然

人物简介

王子敬

  王子敬(王献之)(344-386)东晋书法家,字子敬,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官至中书令,故世称"王大令",为羲之第七子。幼时从他父亲学书,后来取法张芝,别创新法,自创一格,与父齐名,人称"二王"。

  【又:王子敬,明初大将。见本条末】

  人物生平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象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王子敬与其妾桃叶的故事历来是民间传说中热门的话题,据说他曾作"桃叶歌"以送佳人。

  王子敬的女儿王神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痴呆皇帝之一晋安帝司马德宗的皇后.

  王子敬是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位巨子。父亲王羲之的悉心的传授和指导,使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由于他是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的机遇,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

王子猷

  王子猷,名徽之,东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五子。此人既无绝世之才,亦无丰功伟绩,在品德方面更是乏善可陈,似乎古人所追求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他一个都沾不上边儿。但他出身名门,性格不羁,颇具魏晋文人率性而为的作风。其事迹散见于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生活环境

  东晋政治是典型的门阀政治,豪门大族轮流把持朝政,皇帝常常沦为傀儡。所以当时流传有"王与马,共天下"(《晋书·王敦传》)的说法,意思是,以王导、王敦为首的山东琅邪王氏,能和司马氏皇族分庭抗礼,共同掌管天下。王子猷是丞相王导的侄孙辈,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晋书·刘毅传》)、"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左思《咏史其二》)的东晋,出身东晋第一豪门的他,真可谓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无论物质生活还是文化生活,甚至仕途经济,都享受着常人享受不到的特权和优遇。

  这样的贵族子弟,如果不学好,整天无所事事,不务正业,就会成为所谓"纨绔子弟"。《论语·子张》篇记载孔子的弟子子张说的一句话:"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无?"意思是:拥有仁德而不发扬,信仰道义而不忠诚,这样的人,有他、没他一个样。"有他、没他一个样",很像是西方文学中"多余人"的形象。像王子猷这种出身名门、却又胸无大志的人,正是他那个时代的一个"零余者",也就是"多余人"。但是且慢,正是这个王子猷,却用他不同凡响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书写了一个人间神话。他的神话不属于道德,而关乎审美;无关于政治,而与艺术相联。甚至可以说,王子猷是一个靠特立独行而暴得大名的"行为艺术家"。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