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王之侨献琴

2022-07-10 04:12:07 百科资料

《工之侨献琴》是元末明初作家刘基写的一篇文章。

判定一个事物的好坏,应该从本质上进行鉴定,而不是从浮华的外表来下结论。

  • 作品名称 工之侨献琴
  • 创作年代 元末明初
  • 文学体裁 文言文
  • 作者 刘基

主旨

  判定一个事物的好坏,应该从本质上进行鉴定,而不是从浮华的外表来下结论。只有本质上是好的东西,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否则,再华丽的外表也只能作为摆设,起不到任何作用。同时,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学会变通地适应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具备生存的基本条件。

原文

  工之侨①献琴

  刘基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②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③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④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⑤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注释

  ①工之侨:虚构的人名。

  ②弦:装上弦。

  ③弗:不。

  ④古窾(kuǎn):古代的款式。窾,同"款",款式。

  ⑤贵人:大官。

  ⑥图:打算,计谋

  7.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翻译

  工之侨得到一块好的桐木,砍来作成一张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优美的琴声好象金属与玉石相互应和。他自己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献到主管礼乐的官府;官府的乐官让国内最有名的乐师考察它,说:"(这琴)不古老。"便把琴退还回来。

  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漆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文字;把它装了匣子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有个大官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钱买去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乐官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宝啊!"

  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可悲啊,这样的社会!难道仅仅是一张琴吗?整个世风无不如此啊。"

作者简介

  刘基

  古代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温州文成县南田人(旧属青田县)。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