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丕厘
王丕厘(1840-1893),清朝官员,号子藩,字甘仲。清湖北黄冈(今新洲)县人。清光绪六年(1880)庚辰年中二甲第41名进土,入翰林院,选庶吉士。光绪十四年(1888)钦命提督云南全省学政。光绪十六年(1890)丁外忧归里。光绪十九年(1893)卒于任所。著有《救时厄言》《仰坡集》《知味斋》等书。《清代职官表》有载。
- 本名 王丕厘
- 字 子藩
- 号 甘仲
- 所处时代 清朝
- 出生地 湖北新洲
人物生平
王丕厘(1840-1893),号子藩,字甘仲。清黄冈(今新洲)县人。其兄王受厘,其弟王会厘,长子王黻衮。
王丕厘少从叔海东学诗古文,工书法,皆有法派。以诸生人问津书院会课,时学使张之洞赏其文,调经义治事上舍生。
清同治八年(1869)科试,卷以一字师赋命题。学使先问原委于罗田潘恭寿,次问蕲水范昌棣、皆莫能对,其独至备前备言之,受张之洞嘉奖。同治九年(1870)以优贡生,朝考一等任知县。旋中同治十二年(1873)乡试举人,清光绪六年(1880)庚辰年中二甲第41名进土,入翰林院,选庶吉士。八年(1882)归省主持问津书院春祭。九年(1883)散馆授职编修。光绪十四年(1888)钦命提督云南全省学政。临行谢恩,皇帝曰:"汝文有底有面,平时看何书?"其对曰:"日阅经史兼看经世有用之书。"光绪帝悦,特嘉奖。莅任后严慎关防,减差徭。每试生童试卷必一一寓目,亲定取舍,颇有政绩。
光绪十六年(1890)丁外忧归里,兄弟四人结伴游学问津,其受聘主持问津书院祭孔大典。敬书大殿圣龛"斯文在兹"匾额,仪门左右"玉振"、"金声"四字,又于魁星楼额书"文光射斗"巨匾。与张履平、沈卓如等资助修建"阳逻培心善堂"。
王丕厘光绪十九年(1893)卒于任所,滇南人士立祠祀之。《清代职官表》有载。
奇闻轶事
《王氏家谱》记载,王家一门多读书人,出了不少进士。王丕厘所在的村子,是一个辈出读书人和官员的地方。据说王海棠湾有一座笔架山,还有口大池塘。这口池塘十分神奇,如果池塘有雾气产生,三天不散的话,会出几个秀才;如果半个月不散,就会出举人:如果一个月不散,那一定会出进土。而池塘的水混浊变黑,必是在村子里外出做官的大官去世。据说,王海棠湾60年就会出一个"封疆大吏"。
人物作品
王丕厘著有《救时厄言》《仰坡集》《知味斋》等书。 有文章《奏报云南学政接印任事日期疏》《奏报崴试迤东南各属暨省棚情形疏》《奏报云南科考完竣情形疏》《赠中议大夫李逢恩墓表》等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