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玉蜀黍

2022-07-09 16:47:05 百科资料

玉蜀黍(学名:Zea mays L.)是禾本科、玉蜀黍属植物,俗称玉米。 一年生高大草本。秆直立,通常不分枝,高1-4米,基部各节具气生支柱根。叶鞘具横脉;叶舌膜质,长约2毫米;叶片扁平宽大,线状披针形,基部圆形呈耳状。顶生雄性圆锥花序大型,主轴与总状花序轴及其腋间均被细柔毛;雄性小穗孪生,长达1厘米,小穗柄一长一短。颖果球形或扁球形,成熟后露出颖片和稃片之外,其大小随生长条件不同产生差异,一般长5-10毫米,宽略过于其长,胚长为颖果的1/2-2/3。花果期秋季。

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 全世界热带和温带地区广泛种植。中国各地均有栽培。 玉蜀黍喜光,不耐阴,是短日照植物。玉蜀黍是喜温,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2-30℃、种子发芽的温度为6-10℃、拔节期的温度为15-27℃、开花的温度为25-26℃,灌浆的温度为20-24℃。

玉蜀黍的营养价值较高,是优良的粮食作物。作为中国的高产粮食作物,玉蜀黍是畜牧业、养殖业、水产养殖业等的重要饲料来源,也是食品、医疗卫生、轻工业、化工业等的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 此外,还具有许多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肿瘤、降血糖、提高免疫力和抑菌杀菌等,其具有广阔的开发及应用前景。

2018年8月,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印发通知,将玉蜀黍作物制种纳入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险费补贴目录。

(概述图参考来源: )

  • 中文名称 玉蜀黍
  • 拉丁学名 Zea mays L.
  • 别名 玉米、包芦、玉茭、苞米、棒子、粟米、玉麦、芦黍、包谷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基本介绍

  玉米

  (《农政全书》)

异名介绍

  玉高梁(《纲目》),番麦、御麦(《留青日札》),西番麦(《学圃杂疏》),玉麦、玉蜀秫(《农政全书》),玉蜀黍(《纲目》),戎菽(《广群芳谱》),红须麦(《蒙化府志》),薏米包(《医林纂要》),珍珠芦粟、苞芦、鹿角黍、御米(《双溪物产疏》),包谷、陆谷、玉黍(《齐民四木》),西天麦(《平凉县志》),玉露秫秫(《植物名实图考》),纤粟(《随息居饮食谱》),珍珠米(《尔雅谷名考》),粟米、包粟(《岭南采药录》),包麦米(《中国药植志》),苞米(《广西中兽医药植》)。

玉蜀黍

来源简介

  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种子。

植物形态

  玉蜀黍

玉蜀黍

  一年生草本。秆粗壮,直立,高1~4米,节间有髓,基部各节具气生根。叶片长大,扁平,剑形或披针形,先端渐尖,边缘呈波状皱折,具强壮之中脉。雄性圆锥花序顶生,雄小穗孪生,长达1厘米,含2小花;两颖几相等长,膜质,背部隆起,具9~10脉;外稃与内稃均透明膜质,几等长于颖;花药橙黄色,长达5毫米;雌小穗孪生,成8~30行排列于粗壮而呈海绵状之穗轴上;两颖相等,甚宽,无脉,具纤毛,第一小花不育;外稃透明膜质,似颖但较小而无毛,具内稃或否;第二小花外稃似第一小花者,具一内稃;雌蕊具极长而细弱之花柱。颖果略成球形,成熟后超出颖片和稃片之外。花果期6~9月。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本植物的根(玉蜀黍根),叶(玉蜀黍叶)、花柱(玉米须)、穗轴(玉米轴)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性味简介

  ①《纲目》:"甘,平,无毒。"

  ②《医林纂要》:"甘,淡,微寒。"

归经介绍

  《本草撮要》:“入手、足阳明胃经经。”

功用主治

  ①《纲目》:"调中开胃。"

  ②《医林纂要》:"益肺宁心。"

  ③《本草推陈》:"为健胃剂。煎服亦有利尿之功。"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煮食或磨成细粉作饼饵。

相关论述

  《广群芳谱》:“玉蜀,一名玉高粱,一名戎菽,一名御麦(以其曾经进御,故名御麦。出西番,旧名番麦。按《农政全书》又作玉米,玄扈先生曰:玉米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从他方得种,其曰米麦秫,皆借名之)。秆叶类蜀黍而肥矮,亦似薏苡,苗高三四尺,六七月开花成穗,如麦状,苗心别出一苞,如棕鱼形,苞上出须,如红绒垂垂,久则苞拆子出,颗颗攒簇,子粒如芡实大而莹白。花开于顶,实结于节。”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