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锈病

玉米锈病是由玉米柄锈菌引起、发生在玉米的病害。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上,也能够侵染叶鞘、茎秆和苞叶。
玉米锈病在中国的主要发生区域为北方夏玉米种植区;在华东、华南、西南等南方各省也有发生,但一般对生产影响有限。发病后,叶片被橘黄色的夏孢子堆和夏孢子所覆盖,导致叶片干枯死亡,轻者减产10-20%,重者达30%以上,严重地块甚至绝收。玉米柄锈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发病温度范围15-35℃;最适发病环境温度为20-30℃,相对湿度95%以上;最适感病生育期为开花结穗到采收中后期。
玉米锈病的防治包括农业防治(选择耐病品种、种植中或晚熟品种、茬口轮作、清洁田园、加强田间管理)和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1-2次)。
- 中文名称 玉米锈病
- 外文名称 corn rust
- 病原 玉米柄锈菌
- 为害部位 叶片、叶鞘、茎秆、苞叶
- 为害作物 玉米
病原特征
玉米锈病的病原为担子菌亚门真菌玉米柄锈菌(Puccinia sorghi)。 夏孢子球形或椭圆形,黄褐色,单胞,表面有细刺,大小24-32微米×20-28微米。冬孢子长圆形,深褐色,双胞,表面光滑,分隔处稍缢缩,有柄,大小28-43微米×13-25微米。通常有淡黄色或淡褐色的柄,与孢子长度相等或略长。玉米柄锈菌的精子器和锈子腔阶段发生在酢浆草属的植物上。

为害症状
玉米锈病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上,也能够侵染叶鞘(图1)、茎秆(图2)和苞叶。侵染初期,叶片两面初生淡黄白色小斑,四周有黄色晕圈(图3),后突起形成黄褐色乃至红褐色疱斑,散生或聚生圆形或长圆形,即病菌的夏孢子堆(图4)。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铁锈状夏孢子(图5)。后期病斑或其附近又出现黑色疱斑,即病菌的冬孢子堆,长椭圆形,疱斑破裂散出黑褐色粉状物。
发病严重时,整张叶片可布满锈褐色病斑,引起叶片枯黄,同时可危害苞叶、果穗和雄花。
玉米锈病
侵染循环
玉米柄锈菌以冬孢子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入春后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冬孢子即可萌发并产生担孢子,借气流传播到寄主作物,由叶面气孔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田间少量植株发病后,在病部产生锈孢子,形成夏孢子堆并散发出夏孢子,夏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在植株间扩散蔓延,加重危害;直到秋季,产生冬孢子堆和冬孢子。
流行规律
玉米柄锈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发病温度范围15-35℃;最适发病环境温度为20-30℃,相对湿度95%以上;最适感病生育期为开花结穗到采收中后期。夏孢子在侵入时需高湿,叶面结露,适宜于夏孢子形成和侵入。中国上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玉米锈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5-10月年度间夏秋高温、多湿及多连阴雨的年份发病重。田块间连作地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较重。栽培上种植早熟品种、密度过高、通风透光差、偏施氮肥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 品种选择:选育耐病品种,种植中、晚熟品种。
- 茬口轮作:与其他非豆科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
- 清洁田园: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带出地外集中烧毁或深埋,深翻土壤,减少土表越冬病菌。
- 加强田间管理:深沟高畦栽培,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及时整枝,开好排水沟系,使雨后及时排水。
化学防治
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1-2次。
- 绿色防治用药:可选用2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捷菌)1500-2000倍液(每亩用量30-60克);30%氟硅唑微乳剂(世飞)300-5000倍液(每亩用量12-15克);40%氟硅唑(福星)乳油6000-8000倍液(每亩用量7.5-10克);18%戊唑醇微乳剂(安盈)1000-2000倍液(每亩用量50-100克);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世高)800-1200倍液(每亩用量50-75克);43%戊唑醇悬浮剂(好力克)3000-4000倍液(每亩用量15-20克);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剂(拿敌稳)3000倍液(每亩用量25-35克)等喷雾防治。
- 常规防治用药: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山德生)600-800倍液(每亩用量75-100克)等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