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带板

玉带是一种由数块乃至十数块扁平玉板镶缀的腰带,是古代官品位的标志。玉带有方形、长方形、桃形等,表面常雕琢各种图案的玉带始见于北周,一直沿用至明代,清代废除玉带制度。
- 中文名称 玉带板
- 描述 由数块块扁平玉板镶缀的腰带
- 意义 是古代官品位的标志
- 形状 方形、长方形、桃形等
- 废除玉带时期 清代
简介
玉带板又称为带跨,从13块到26不等,材质、数量依据等级不同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唐代根据带板的数目来称带,如"十三銙带"。通过记载所知,在明代玉带仅限于皇帝、藩王、建立功勋受封的公、侯、伯、驸马及夫人。
在中国古代,最早出现在腰带上以玉为装饰品出现在北周时期。最初只是在腰带的两端连接处加玉质带钩,后来发展到在腰带上镶缀一圈片状玉块,玉块的形状有方形、长方形和桃形;有素面的,也有表面浅浮雕刻图案,以显示主人的高贵身份。
唐代朝廷把皮质的革带定为官服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规定用不同材质的配饰镶缀在革带上,以此体现官阶的高低。只有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员才能系金带或玉带。明代标准一副革带由20块带板组成,这20块带板又是由长方形8块、长条形4块、圭形2块、桃形6块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而成 。
各朝玉带
由于历史的原因,出土玉带较为集中的地区有南京、北京、江西。南京是明太祖削平群雄,驱逐蒙元的根据地,也是从洪武初年到永乐迁都北京前五十余年间(1368-1420年)的明朝统治中心。在明代考古中,南京众多的王公、贵族、功臣墓葬中大多都有玉带出土。永乐十九年(1421年)二月,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此后北京一直作为明、清两代帝都。定陵墓中出土了万历皇帝使用的多条玉带。另外,在北京地区发现的一些外戚、宦官的墓葬中也出土了玉带。明代共封亲王62位,受封并建立藩国者50位,王府遍及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四川、湖南、湖北、广西、江西等地,其中江西的藩王墓发现较多,出土了相当数量的玉带。此外,一些明代墓葬中还出土了非玉质带板的革带,带板质地有金、银、铜、木、冻石等。
唐至元玉带板
唐代玉带板,銙多制成方形,其雕琢方法多采用压地隐起的方法,图案边缘用细而短的密集阴刻线整齐排列雕刻,然后自边缘向内缓缓凹下,使中部纹饰凸起,与边缘同高,再用较粗的阴刻线勾勒出轮廓,有如浅浮雕。唐代带板一般都较厚,有的带板还镶以金边,或以玉为缘,内嵌珍珠及红、绿、兰三色宝石。带板素面的较少,一般均为浅浮雕人物、花鸟、动物纹饰。带板上的图案以西域胡人形象最具特色,人物高鼻深日,着装奇异。据载,此类玉带板应属西域产品或中土仿品。
宋、辽、金、元四朝皆雕造玉带板,在此期玉雕中占有重要地位。带挎或方或矩,制作规整,四角方正,面底同大,与唐代已明显不同。带板上雕刻的纹饰以云龙、花草、人物、鸟虫为主,尤其辽金更用具有山林情趣的自然场景入画,所刻山林熊鹿、花鸟鱼水风格写实,自然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唐代盛行的西域题材纹饰已经不见,宋代现了道装人物带板。如江西上饶南宋建炎四年(1130)赵仲湮墓出土的即是典型。在雕刻技法上,此时期多采用深层镂雕方法来琢刻纹饰,所刻花鸟云龙,数层叠压成立体状,细部用细阴线勾勒,花草叶脉也能刻得井然有序。带板的形制在这个时期也发生了变化,带挎除原有的方形、长方形外,新出现了桃形銙。元代带銙还新出现了四角内凹成海棠瓢状形的。
明代玉带板
明代玉带板数量较多,近年来考古发掘出土于墓葬中的整套带板也不少。现今传世品的玉带板,大多是零散的带銙和铊尾。带銙由长方形、桃心形、竖条形组成,另外还有委角长方形和方形带銙。装饰分素面、透雕、镶嵌宝石三种形式,所雕纹饰同元代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早期仍有元代遗风,以云龙纹为主。明中期带有吉祥寓意的图案开始流行,带板上的纹饰几乎全部转为吉祥题材,如松鹤、麒麟、三羊、百狩等。
明代玉带板早期的雕刻多是立体的深层镂空,可以看出明显的元代手法。明中期出现了分层镂雕的琢法,先用减地法留出上层图案,在降低的地子上再镂雕底层图案。这种风格与同期的雕漆特点相一致,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但也失去了宋元时期自然写实、生动逼真的特点,成为一种程式化的、呆板的图案化纹饰。此期玉雕的刀法也变得硬直险峻。江西南城明益王朱佑槟墓出土的玉带板可作为此时的典型代表。明晚期在雕工上呈现出粗犷简略的风格,与早期有所不同。玉带多数为20銙,图案虽有定制,但颇为灵活。
明代玉带板的边框比元代玉带板窄,纹饰以龙纹为多,此时期还出现了婴戏图纹饰的玉带板。明代最具特色的雕琢技法是先减地留出主题纹饰,在降低的地上透雕所需辅助纹饰,然后再加工主题纹饰,使得整体纹饰起伏感很强。
皇帝御带
以短粗阴线及压地隐起法雕刻胡人吹奏形象,系唐代玉带板的典型之作。佩系玉带是古代官场礼服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严格的规定,以带板的质地、纹饰、块数不同,来表示品级的高低。1943年四川省成都市前蜀帝王建墓出土的盘龙纹玉带,是目前所仅见的唐、五代时期完整的成套玉带,也是前蜀帝王建的随身御带,可谓无价之宝。它由7块方形带板与1块圭形铊尾板组成,带板及铊尾皆扁体,玉质洁白温润,每块板上均碾琢龙纹图案,具有浮雕效果。龙头回望,双目圆睁,炯炯有神;龙身蜷曲,在云中盘旋;四肢健硕,龙爪刚劲有力。龙的神态生动,为研究中国龙纹的演变提供了宝贵实物资料。铊尾背面有阴刻楷书118字,记载永平五年(915),前蜀帝后宫失火,玉料也在其中,然经烈焰烧后依然"温润洁白异常",王建深为赞叹,命玉工制成"大带",并记述"夫火炎昆岗,玉石俱焚,向非圣德所感,则何以臻此焉,谨记",来表达自己对此带的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