獐肉

獐:獐小型鹿科动物,又称牙獐、河麂。两性都无角,雄獐上犬齿发达,突出口外成獠牙。獐肉性温热,而且又属发物食品。獐肉用于补虚;祛风。主治外病虚损;消渴;乳少;口僻;腰腿痹痛。,"多食发痼疾"(《随息居饮食谱》),故凡属阴虚火旺体质者勿食;患有热性病者,包括各种感染化脓性疾病,以及癌症、结核病、红斑性狼疮、糖尿病消渴、痛风等切勿食用。
- 中文学名 獐
- 拉丁学名 HydropotesinermisSwinhoe
- 别称 牙獐、河麂
- 界 动物界
来源
基源:为鹿科动物獐之肉,拉丁名:HydropotesinermisSwinhoe,捕杀后,剔骨取肉,鲜用或干燥。

动物形态
獐(《吕氏春秋》),又名:麕(《诗经》),麇(《说文》),麏(《经典释文》),河麂。 体长约1米,体重约15公斤。雌雄兽均无角,耳直立,基部有2条软骨质的脊突,顶端较尖。鼻端裸露。眶下腺小。雄兽上犬齿发达,向下延伸成獠牙,突出口外。四肢壮而有力,蹄不长。尾极短。体毛粗而长,体侧及腰部的冬毛长达40毫米,呈波状弯曲。体背和体侧毛棕黄色,口唇与鼻端鼠灰色,额、后头、脸旁淡黄褐色,喉上部白色,下部灰黄色。腹部中央和鼠蹊部淡黄色,四肢棕黄色。幼兽身上有纵列的白色斑点。 栖息于有芦苇的河岸或湖边,亦有在山边、耕地或有长草的旷野。善于隐藏。性喜水,能游泳。以青草为食。分布长江流域各地。
资源分布
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各省的丘陵河谷地带。
性味
甘,温。
①《千金·食治》:"味甘,温,无毒。"
②崔禹锡《食经》:"味咸,温,无毒。"
功能主治
①《别录》:"补益五脏。"
②崔禹锡《食经》:"主大风冷气,口僻,消渴。"
③《子母秘录》:"主乳无汁,獐肉(作)膳食。"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煮食。
宜忌
①《金匮要略》:"獐肉不可合虾及生菜、梅、李果食之,皆病人。"
②陶弘景:"麕肉不可合鹄肉食之,成症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