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獐子松

2022-07-05 11:42:39 百科资料

獐子松(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Litv. ),又名樟子松。常绿乔木,高15-25米,最高达30米,树冠椭圆形或圆锥形。树干挺直,3-4米以下的树皮黑褐色,鳞状深裂,叶2针一束,刚硬,常稍扭曲,先端尖。雌雄同株,雄球花卵圆形,黄色,聚生在当年生枝的下部;雌球花球形或卵圆形,紫褐色。球果长卵形。鳞盾呈斜方形,具纵脊横脊,鳞脐呈瘤状突起。种子小,具黄色、棕色、黑褐色不一,种翅膜质。

  • 中文名称 獐子松
  • 拉丁学名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Litv.
  • 别称 樟子松
  • 界 植物界
  • 门 裸子植物门

基本介绍

  樟子松是乔木,高达25米,胸径达80厘米;大树树皮厚,树干下部灰褐色或黑褐色,深裂成不规则的鳞状块片脱落,上部树皮及枝皮黄色至褐黄色,内侧金黄色,裂成薄片脱落;枝斜展或平展,幼树树冠尖塔形,老则呈圆顶或平顶,树冠稀疏;一年生枝淡黄褐色,无毛,二、三年生长呈灰褐色;冬芽褐色或淡黄褐色,长卵圆形,有树脂。

  针叶2针一束,硬直,常扭曲,长4-9厘米,很少达12厘米,径1.5-2毫米,先端尖,边缘有细锯齿,两面均有气孔线;横切面半圆形,微扁,皮下层细胞单层,维管束鞘呈横茧状,二维管束距离较远,树脂道6-11个,边生;叶鞘基部宿存,黑褐色。

  雄球花圆柱状卵圆形,长5-10毫米,聚生新枝下部,长约3-6厘米;雌球花有短梗,淡紫褐色,当年生小球果长约1厘米,下垂。

  球果卵圆形或长卵圆形,长3-6厘米,径2-3厘米,成熟前绿色,熟时淡褐灰色,熟后开始脱落;中部种鳞的鳞盾多呈斜方形,纵脊横脊显著,肥厚隆起,多反曲,鳞脐呈瘤状突起,有易脱落的短刺。

  种子黑褐色,长卵圆形或倒卵圆形,微扁,长4.5-5.5毫米,连翅长1.1-1.5厘米;子叶6-7枚,长1.3-2.4厘米;初生叶条形,长1.8-2.4厘米,上面有凹槽,边缘有较密的细锯齿,叶面上亦有疏生齿毛。花期5-6月,球果第二年9-10月成熟。

  樟子松的雌球花、球果种鳞的形状、小枝的色泽以及针叶的质地与欧洲赤松都相似,惟老树树干下部的树皮较厚,深纵裂,灰褐色或黑褐色,上部树皮黄色至褐黄色,裂成薄块片脱落;针叶长短变异颇大,最长可达12厘米,径1.5-2毫米,冬芽淡褐黄色等形态特征与欧洲赤松不同。樟子松的树形因生长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生于大兴安岭山区的树木树冠成尖塔形,树干端直高大;生于海拉尔以西与以南砂丘地区的树木,则树冠平顶,树干较短。这两种类型是否需要划分,有待进一步研究。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大兴安岭北部(北纬50°以北),西起莫尔道嘎、金河、根河,东到新林、呼玛线以北有连续成片分布,以南伊图里河、免渡河、阿尔山等地有呈带状或块状分布的纯林,有与兴安落叶构成以樟子松为主的混交林。多生长在海拔高 300 - 900 米 的向阳陡坡或阳坡。在呼伦贝尔市草原起伏的沙丘还生长着良好的天然樟子松林。由海拉尔往南从锡尼河开始,沿伊敏河经红花尔基,罕达盖至中蒙边界的哈拉河附近,有一条断断续续的樟子松林带,在海拉尔区的西山沙丘上残留有小片松林。天然林通常在沙土和山地石砾土上形成纯林。此外河北,陕西榆林,内蒙古,新疆等地引种栽培,生长尚称良好。

特性特征

  材质较强,纹理直,可供建筑、家具等用材。树干可割树脂,提取松梨及松节油 ,树皮可提取拷胶。树形及树干均较美观。可作庭园观赏和绿化树种。由于具有耐寒,抗旱 、耐瘠薄及抗风等特性,可作三北地区防护林及固沙造林的主要树种。

  耐寒性强,适应性强,抗逆性强,寿命长。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