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猪笼草科

2022-07-15 23:56:22 百科资料

猪笼草科(学名:Nepenthaceae)为猪笼草目下的一个科,科下仅猪笼草属一属,共130个物种。此外,有多本专著名为《猪笼草科》。

  • 中文名称 猪笼草科
  • 拉丁学名 Nepenthaceae Dumort.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形态特征

  猪笼草科植物为草本,有时多少木质,直立、攀缘或平卧,高可达15米;茎圆筒形或三棱形,无毛或具毛,单一或分枝。叶互生,无柄或具柄,最完全的叶可分为叶柄、叶片、中脉延长而成的卷须、卷须上部扩大反卷而成的瓶状体和卷须末端扩大而成的瓶盖等5部分。花整齐,无苞片,单性异株,组成总状花序、圆锥花序或具二次分枝的蝎尾状聚伞花序,花被4~3片,背面被或不被柔毛,腹面具腺体和蜜腺,通常分离而排成二基数的2轮,开展,稀基部合生成倒圆锥形的花被管,雄花具雄蕊24~4枚,无定数,花丝合生成一柱,花药于柱顶聚生成一头状体,外向纵裂,2室;雌花具1雌蕊,雌蕊由4~3枚与花被片对生的心皮组成,子房上位,具短柄或无柄,卵球形、长圆球形或四棱柱形,罕倒金字塔形,4~3室,胚珠多数,狭长,数行排列于中轴胎座上,花柱极短或缺,柱头盘状,4~3裂。蒴果,室背开裂为4~3个革质的果爿;种子多数,种皮向两端伸长,丝状,罕种皮不伸长,卵球形,胚乳肉质,胚直立,圆筒状。

分布范围

  猪笼草主要分布于东南亚一带,其中以婆罗洲(印尼和马来西亚两国共有,又称加里曼丹岛)和苏门答腊岛(印尼)最为丰富,各有分布约40种,其次是菲律宾群岛约有30种,马来半岛有10多种,新几内亚岛和苏拉威西岛有约20种,另外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沿海分布特有种两种(马索亚拉半岛猪笼草和马达加斯加猪笼草),塞舌尔群岛特有种一种(伯威尔猪笼草),斯里兰卡特有种一种(滴液猪笼草)、印度东北部特有种一种(印度猪笼草),新喀里多尼亚岛特有种一种(维耶亚猪笼草),澳大利亚北部数种(坚韧猪笼草、奇异猪笼草、罗恩猪笼草)。中国南部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也分布有一种,为奇异猪笼草(又称野猪笼草),也是分布最广的猪笼草,从中国南部经东南亚多地至澳大利亚北部都有分布。

捕虫原理

  种植猪笼草的主要目的是观赏其奇特的捕虫器官--捕虫笼。猪笼草的捕虫笼发育自笼蔓的末端。当一片新的叶片生长出来时,在笼蔓的末端便已带有一个捕虫笼的雏形。在初期,这个雏形的表面覆有一层毛被,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逐渐脱落。捕虫笼的雏形一开始是黄褐色,扁平的,长到1~2cm时,渐渐转为绿色或红色,并开始膨胀。在笼盖打开前,捕虫笼上就已出现了其特有的颜色、花纹和斑点。笼盖打开后,笼口处的唇会继续发育,变宽变大,并会向外或向内翻卷。同时唇开始呈现色彩,某些瓶子的唇上会带有不同颜色的条纹。此时的捕虫笼已成熟,约几天后即可观察到有昆虫落入其中。猪笼草的每一张叶片都只能产生一个捕虫笼,若捕虫笼衰老枯萎了或是因故损坏了,原来的叶片并不会再长出新的捕虫笼,只有新的叶片才会长出新的捕虫笼。

  猪笼草的捕虫笼由笼身,笼盖组成。笼身具有笼口、唇、翼、消化腺、蜡质区等结构,笼盖具有蜜腺、盖龙骨等结构。此外,部分猪笼草的捕虫笼还具有附属物。笼蔓尾出现于笼身与笼盖的衔接处。同时,同一种猪笼草的捕虫笼会长出两种不同形态的捕虫笼。为此常会造成分类上的麻烦,使人误以为是两种不同的猪笼草。 在东南亚地区,当地人会将苹果猪笼草(N. ampullaria)的捕虫笼作为容器烹调"猪笼草饭"。他们将米、肉等食材塞入捕虫笼中进锅蒸熟。"猪笼草饭"的做法类似粽子,是一种当特色食品,很具有东南亚风味。

生活习性

  大多数猪笼草生活的环境其湿度和温度都较高,并具有明亮的散射光。一般为森林或灌木林的边缘或空地上。少数物种,如苹果猪笼草(N. ampullaria),其较喜生长于茂密阴暗的森林中。大部分物种适应了生长于类似草原物种的草类种群中。猪笼草生长在偏酸性且低营养的土壤中,通常为泥炭、白沙、砂岩或火山土壤。但也有例外,如马来王猪笼草(N. rajah)能在金属元素含量较高的土壤中健康成长,白环猪笼草(N. albomarginata)可以在沙滩的高潮线附近生长。部分猪笼草还会成为岩生植物生长于岩壁上。同时,如无刺猪笼草(N. inermis)甚至可以不接触土壤,而作为附生植物附生于树木上。

种植方法

  猪笼草可以在温室栽培。种植难度较低的低地猪笼草有印度猪笼草(N. khasiana)、高棉猪笼草(N. thorelii)、奇异猪笼草(N. mirabilis)等,高地猪笼草有宝特猪笼草(N. truncata)、翼状猪笼草(N. alata)、维奇猪笼草(N. veitchii)等。

  猪笼草对生长环境和条件的要求多种多样。因为杂交种具有更强的适应力,所以很难用几句话概括完所有的纯种和杂交种的生活习性。种植时可以应猪笼草的需要来改善环境。将种植环境中不适宜猪笼草生长的环境加以改善。猪笼草生长所需要的基本要求是:光照、水分、湿度、温度、营养素和生长基质。

  猪笼草的笼子是一种变态叶,因此它像其他植物的叶子一样也会衰老枯死。一般来说,适宜条件下每个笼子可以存活若干个月。当它已经枯萎时,可以将它剪去,使得整株看起来更漂亮,但这纯粹是为了好看,而与植株的健康无关。

  猪笼草无休眠期。

  1. 光照光照是养出巨大且鲜艳的捕虫笼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提供足够的空气湿度、中等的土壤湿度和充足的光照,可以让叶片呈现犹如红葡萄酒般的红色。植株可以被驯化接受一些阳光直射,最好是早晨的阳光。相反全日照会使得植株的颜色变得暗淡并且阻碍植株的生长。强光灼伤的表现非常迅速,首先只是老笼子被灼伤或脱水,最后整株植物都受到损伤。当植株结出新笼子,说明植株已经适应了新环境。一般来说,更充足的光照,就使植株结出更大更鲜艳的笼子。在提供充足光照的同时,也必需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空气湿度,特别是在大风和干燥炎热的天气下。所以明亮的散光更适合猪笼草。使用遮阳网时,遮光率在50~80%的较适宜。如果是种植在塑料大棚中,最好使用透明的聚乙烯棚膜。除此以外,日照时间的长短也影响植株吸收光能的多少。大部分的猪笼草可以忍受缺光的环境,但它的生长速度会因此而受到限制,同时也需要减少浇水的量。当猪笼草得到了足够的光照时,它会在笼子的大小和颜色上有所反映。如果猪笼草受到光照不足的困扰时,有条件的话,可以给它提供几个小时的人工补光,这是有好处的。
  2. 水分猪笼草对栽培介质的水份含量的要求并不高,猪笼草通常较不喜欢过度潮湿而不透气的的栽培基质。不像其他食虫植物只需要在生长季节保持土壤湿润,在种植猪笼草时,需要时刻保持土壤的潮湿。基质以不能挤出水且松散为宜。因此,采用浇水的方式会比较适合猪笼草。不过,仍然可用浸水法来供水,只是需要改良栽培基质的透气性,增加大颗粒栽培基质的比例,以免栽培基质过湿。虽然全部的食虫植物生长都需要含矿物质较少的软水,但猪笼草对于水质的要求相对宽松一些,可这并不表示猪笼草不需要优质水。由于猪笼草的栽培期很长,使用浸水法的一个潜在问题是盐份的累积。在栽培介质的表面上会出现许多黄白色的水垢,这便是由水中的盐份沉淀下来形成的,这对猪笼草的生长造成不良的影响。可将表层的栽培基质去掉,重新铺上一层新的栽培基质情况便能得以改善。
  3. 空气湿度空气湿度的高低是影响猪笼草是否能够正常结出瓶子的关键。在自然条件下,猪笼草通常生长在较为潮湿的地区,湿度至少有60%。因此在栽培上,许多人总是会遇到猪笼草长不出新的笼子的问题;瓶子往往还没长大,便如焦掉一般枯萎了。猪笼草不长笼子,大部分原因在于环境太过干燥。但这并非是指水浇得不够,而是空气的湿度太低。要提高空气的湿度,可以用透明塑胶袋将猪笼草整个罩住,如此就能轻易地得到一个高湿度的环境。将猪笼草放在水族箱中,或者摆在角落,只要减少通风,湿度便会提高。不过,猪笼草也有适应环境的能力,只要新的捕虫笼长出来后,可试着逐渐降低空气的湿度,让猪笼草适宜较为干燥的环境。
  4. 温度猪笼草分布的高度很广,从平地到海拔三千米以上的高山都有。在园艺上,依据其海拔高度的分布而分成两大类:高地种(high land)和低地种(low land)。生长在海拔1200 m以上高山的猪笼草便是高地种,其栽培温度为白天21 ℃,夜间10 ℃;生长在平地或海拔低于1200 m地区的猪笼草为低地种,其栽培温度为白天29 ℃,夜间21 ℃。昼夜温差对于猪笼草的生长很有帮助,季节的变化却并不重要。低地猪笼草生长在低纬度地区,这些地方四季的变化不明显,整年的温度不会有太大的差异。然而,高地猪笼草生长在高山上,其特点是昼夜温差很大,可达10 ℃以上。低地猪笼草低地猪笼草并不怕热,对昼夜温差也没有严格的要求。但有部分低地猪笼草十分的不耐寒。温度低于15 ℃后生长会减缓或停滞;当温度低于10 ℃后植株会有被冻伤甚至死亡的危险。因此,在冬季较寒冷的时候应有必要的加温措施。高地猪笼草高地猪笼草对温度的要求更为严格,温度的控制往往是栽培成功的关键。想要栽培高地猪笼草必须提供必要的温差。栽培量不多时,可以买个贩卖饮料用的冰箱,也就是那种有玻璃门的冰箱,如此灯光便可以从外面照射进去。冰箱的温度可以在购买时请人先设定好栽培所需要的温度。如果没有做到温度控制,则只有少数能耐热的高地种猪笼草能在低地栽培,但在夏季时会因为高温而生长不良,只有到冬季时才会正常生长。许多高地猪笼草总是无法健康生长,与昼夜温差不够大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以冰箱恒温栽培高地猪笼草的玩家也常提到猪笼草的生长缓慢。以人工控制方式制造出昼夜温差可以加速高地猪笼草的生长。
  5. 基质大多数种植者都有它们自己喜欢的基质,而且这些基质适用于不同的环境中。最基本的一点是,基质比较足够疏松且排水良好,但又能充分的保水为植物提供充足的水分。一些为大花惠兰和石斛配制的混有树皮的基质也可以用于植株猪笼草。以椰壳作为基础,混合木屑、珍珠岩的混合基质或纯水苔也非常适合种植猪笼草生长。水苔不仅是适合于猪笼草生长的基质,也是种植环境是否合适猪笼草生长的一个标志。在高地猪笼草的原生地中,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都生长于水苔上。当水苔开始生长时,说明种植环境也适宜猪笼草生长。而无论是低地猪笼草还是高地猪笼草都能在泥炭水苔的混合介质中生长良好。唯一的问题是泥炭水苔的混合介质容易吸附水中的矿物质。
  6. 营养素关于营养素需要注意的是,猪笼草是一种食虫植物,它们已经有通过捕捉昆虫或小型动物来获得营养素的能力。这些食虫植物都是非常高效的捕虫者。栽培猪笼草并不需要特别为其投喂昆虫,栽培在室外的猪笼草通常能自行捉到昆虫。而定期的给它们提供一些昆虫是否会让它们更健康、捕虫笼变更大或是更具有耐寒性,还没有充足的证据加以证明。想要人工喂食也没什么坏处,至于要喂哪一种昆虫并没有什么限制,但不建议喂太多或太大的昆虫,例如蟑螂。因为像蟑螂这样大的昆虫要完全被消化完需要数个星期,在这段期间所散发出来的腐臭气味会令人无法忍受。此外,不建议向幼年的或新移栽的猪笼草投喂昆虫,因为它们还不具备完整的消化能力,盲目的投喂会造成死亡的昆虫在捕虫笼内腐烂,造成捕虫笼的坏死。如果猪笼草有昆虫捕食,就不用再施肥了。不过,在室内栽培时,通常不会有足够的昆虫可供猪笼草捕捉。而且为了顾及室内的卫生,可以改为对猪笼草施肥以补充养分。对猪笼草可使用速溶的叶面肥,绝对不可将非缓释肥料直接施用到土中。由于食虫植物比较不耐高浓度的肥料,为了安全起见,应依据其使用量再多稀释几倍。例如,肥料的使用说明上注明其使用量为稀释1000倍时,则用于猪笼草上可稀释到4000倍。将稀释好的肥料以喷雾器均匀地喷洒在整株猪笼草上。除了喷施叶面肥之外,还可以用缓效肥。可直接将其投入猪笼草的捕虫笼内或混入基质内供给猪笼草养份。

种植技术

  盆栽生产标准:18厘米吊盆:高度为20~35cm 冠幅约15~20 cm,上市周期夏季为12个月。

  基质准备:以疏松、排水和通气性好的品氏10~30mm规格的进口泥炭,将泥炭打碎加水拌匀,(加水的标准:加水拌匀后,手紧握一把泥炭,水从指缝中渗出)待上杯种植。

  上盆苗的要求:选择专业生产的优质种苗,苗高 5~6cm(带基质), 冠幅5~7cm ,叶片数6-7片,无病虫害 无枯叶、黄叶

  上杯:对重新使用的旧盆,必须要用高锰酸钾1000倍液浸泡半个小时以上,然后用清水冲洗,晾干待用。大盆栽一般用口径为 18cm规格盆子种植,种植时先在杯底垫2cm左右基质,再将筛苗移入杯中,小苗种植不宜过深,以平植株基部为宜;基质松紧适中,装至杯子9分满,2株/盆。

病虫防治

  • 叶斑病加强管理,喷施10%抗菌剂1000倍液,喷洒均匀、全株周到。
  • 根腐病由镰刀菌侵入所致,有的致病力强,产生毒素侵害植株;有的致病力弱,只在有伤口或植物衰弱时才侵染。低温、浇水过多是主要诱因。 于发病初期,喷施50%立枯净可湿性粉剂900倍液、50%根腐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0%多福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 蓟马空气干燥,易引起蓟马危害,用啶虫脒1500倍、万灵3000倍、阿维吡虫啉1500倍防治。

观赏价值

  猪笼草拥有一个独特的吸取营养的器官--捕虫笼,因其可爱、独特的外形深受盆栽市场偏爱,适合做吊盆装饰家居。

相关著作

  《猪笼草科》(Nepenthaceae,1873年)是约瑟夫·道尔顿·胡克所著的关于猪笼草属植物的专著。 主要论述了在婆罗洲北部的新发现。 这篇专题论文收入在奥古斯丁·彼拉姆斯·德堪多发起,由其子阿尔方斯·彼拉姆斯·德堪多继续编辑的《植物界自然系统概论》(《Prodromus Systematis Naturalis Regni Vegetabilis》)的第十七卷中,于1873年出版发行。

  仅在恩斯特·温施曼的《关于猪笼草属》发表后的一年,胡克就出版了该专著,大大扩展了已知物种的数量。 胡克共确定了33个物种,包括7个新描述的物种:

  • 二齿猪笼草(N. bicalcarata)
  • "N. celebica"(之后被认为是大猪笼草的同物异名)
  • 飞碟唇猪笼草(N. echinostoma,之后被认为是奇异猪笼草的一个变种)
  • 刚毛猪笼草(N. hirsuta)
  • 印度猪笼草(N. khasiana)
  • 毛盖猪笼草(N. tentaculata)
  • 维耶亚猪笼草(N. vieillardii)

  除了描述新物种之外,胡克还对已知物种进行了研究,将"N. blancoi"和大猪笼草(N. maxima)列为"未充分了解的物种(species non satis notæ)",而"N. cristata"被认为是"具有很大疑问的物种(species admodum dubia)"。 他还描述了5个变种:

  • N. albomarginata var. villosa
  • N. boschiana var. lowii(之后被描述为窄叶猪笼草)
  • N. phyllamphora var. macrantha(之后被认为是奇异猪笼草的同物异名)
  • N. rafflesiana var. glaberrima
  • N. rafflesiana var. nivea

  这些变种看来大多数并不具有分类价值。 在胡克看来,莱佛士猪笼草既包括了莱佛士猪笼草也包括虎克猪笼草(N. × hookeriana)。

  胡克曾试图给猪笼草属设置两个亚属。他基于伯威尔猪笼草‎(N. pervillei)区别于其他猪笼草的浑圆种子而将其置于一个单种亚属"Anourosperma"中,而把其他所有的物种归入第二个亚属"Eunepenthes"中。

  《猪笼草科》(Nepenthaceae,1908年)是由约翰·缪尔黑德·麦克法兰所著的关于猪笼草属植物的专著。 其于1908年出版于阿道夫·恩格勒的《植物界》(Das Pflanzenreich)中。 该专著对猪笼草属进行了详尽的修订,其中涵盖了所有当时已知的物种,详细论述了猪笼草属植物的结构、解剖和发育。

  麦克法兰共确定了58个物种,其中包括了8个新描述的物种:

  • N. anamensis(之后被认为是史密斯猪笼草的同物异名)
  • 贝卡利猪笼草(N. beccariana)
  • 柯普兰猪笼草(N. copelandii)
  • 迪安猪笼草(N. deaniana)
  • N. hemsleyana(之后被认为是莱佛士猪笼草的同物异名)
  • N. neglecta(其可能是小猪笼草与奇异猪笼草的自然杂交种)
  • 菲律宾猪笼草(N. philippinensis)
  • 管状猪笼草(N. tubulosa,之后被认为是奇异猪笼草的同物异名)

  麦克法兰也描述了许多新的品种和当时市面上能见到的人工杂交种。

  麦克法兰将许多物种认为是其他物种的同物异名,包括认为"N. korthalsiana"是小猪笼草的同物异名、"N. macrostachya"是奇异猪笼草的同物异名、苏门答腊猪笼草是特勒布猪笼草的同物异名(之后又被分出) 及认为"N. teysmanniana"和"N. tomentella"是白环猪笼草的同物异名。

  在其出版的时候,《猪笼草科》一书因其所具有的关于形态和解剖的丰富且高质量的插图而备受赞誉,共95张图。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麦克法兰的专著很快就显得过时了。 在此期间采集了许多的标本,其中不仅有预示着新物种的标本,也有一些已知物种的新标本能为解决之前的问题提供更好依据。 1928年,一个关于猪笼草属更完美的修订出版于B·H·丹瑟对以后发展有巨大影响的专著--《荷属东印度群岛的猪笼草科植物》中。但丹瑟的鉴定并没有包括整个猪笼草属。直到1997年,马修·杰布和马丁·奇克的专著《猪笼草属(猪笼草科)的框架性修订》中才第一次将整个猪笼草属进行修订。

  《猪笼草科》(Nepenthaceae,2001年)是由马丁·奇克和马修·杰布所著的关于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和新加坡猪笼草属食虫植物的专著。 2001年其发表于荷兰国家植物标本馆的《马来西亚植物志》(Flora Malesiana)第十五卷中。该专著中的物种描述基于作者在婆罗洲、新几内亚和西马来西亚的实地考察及20个植物标本馆中的干燥标本。

  马丁·奇克和马修·杰布共确定了83个产自马来西亚的物种,包括三个自然杂交种(虎克猪笼草(N. × hookeriana)、基纳巴卢山猪笼草(N. × kinabaluensis)和毛果猪笼草(N. × trichocarpa))和一个"鲜为人知的物种"(迪安猪笼草(N. deaniana))。此外,它们还提到了4个"被排除在物种之外的类群":雪线猪笼草(N. × cincta)、"N. cristata"、"N. lindleyana"和"N. neglecta"。

  在《猪笼草科》中,马丁·奇克和马修·杰布对在他们1997年的专著--《猪笼草属(猪笼草科)的框架性修订》中确定的分类鉴定进行了几处修改。他们赞同查尔斯·克拉克在《婆罗洲的猪笼草》中对"N. borneensis"和法萨猪笼草(N. faizaliana)的说明,将前者归为博世猪笼草(N. boschiana)的同物异名,而将后者从窄叶猪笼草(N. stenophylla)独立出来。此外,曾被作者认为非常可疑的类群--菲律宾猪笼草(N. philippinensis)也被视为一个独立的物种。 关于物种的描述,在马丁·奇克和马修·杰布进行框架性修订的准备时,他们就已承认了本斯通猪笼草(N. benstonei)、熔岩猪笼草(N. lavicola)、惊奇猪笼草(N. mira)和辛布亚岛猪笼草(N. sibuyanensis)。但他们仍拒绝承认昂嘎桑猪笼草(N. angasanensis),继续认为其是迈克猪笼草(N. mikei)的一个同物异名。

同行评议

  分类学家简·斯洛尔(Jan Schlauer)在2002年3月的《食虫植物通讯》中对《猪笼草科》进行了评述 。他写道该专著"的分类法基本上与1997年发表的'框架性修订'中的相同" 。简·斯洛尔补充说道 :"

  不幸的是,最近的研究忽略的以前未在报告中出现的模式标本和苏门答腊的物种。分子鉴定和分类法可能会比选择表位型去保留窄叶猪笼草和细毛猪笼草(N. pilosa)更有用。

  "劳拉·S·迈茨纳·约德在2005年1月的《经济植物学》中给予了该专著积极的评价 :

  "其物种描述包括了全面的参考文献和营养组织与生殖组织的形态特征。因上位笼和下位笼的形态特征对于鉴定来说十分的重要,所以作者在这些方面提供了充分的信息。所记录的每一个物种都提供了为了防止与相似的物种混淆的专家提示,现有植株的观测数据及独有的生态笔记和轶事。这些提示让读者更好的了解猪笼草科中的每一个物种。

  该专著具19页的配图,可见一斑,其不但是植物学家和园艺家不可缺少的,同时也是对在野外遇到这些植物时会感到好奇的徒步者的推荐书籍。

  "查尔斯·克拉克在2001年9月的《澳大利亚食虫植物协会公报》中评述了该专著 。

保护级别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