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猪水泡病

2022-07-07 15:28:14 百科资料

猪水泡病是由猪水泡病毒引起、发生在猪身上的病害。病初可见蹄冠、趾间、蹄踵的皮肤发红、肿胀、疼痛,站立时频频举蹄,跛行。随后蹄踵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泡,波及趾间,蹄冠。水泡内有淡黄,淡红稍浑浊的液体。严重时局部化脓、坏死,蹄壳脱落,卧地不起,呈爬行状。

猪水泡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主要集中在欧洲和亚洲,病害无明显的季节性,不同品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发病,传染快,发病率高,可达 70-80%,但病死率很低。

猪水泡病的防治采用防止病原传入以及注射疫苗的综合防治措施。

  • 中文名称 猪水泡病
  • 别名 猪传染性水泡病
  • 病原 猪水泡病毒
  • 病害类型 急性传染病
  • 为害动物 猪

病害学史

  1966年10月,猪水泡病首先发生于意大利Lombardy的猪群,以后在欧洲的许多国家相继发生猪水泡病的流行蔓延,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并导致世界肉食市场的混乱。

  1968年,查明其病原为肠道病毒的一种。

  1971年,猪水泡病见于中国香港地区,随后英国,奥地利、法国、波兰、比利时、德国、日本、瑞士、匈牙利、苏联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先后报道发生该病。

  197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召开的第20届会议和国际兽疫局(OIE)第41届大会,确认了是一种新病,定名为"猪水泡病"。

病原特征

形态特征

  猪水泡病的病原为猪水泡病病毒(学名:Swine vesicular disease virus),属于微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病毒粒子呈球形,在超薄切片中直径为20-23纳米,用磷酸钨负染法测定为28-30纳米,用沉降法测定为28.6纳米。病毒粒子在细胞质内呈晶格排列,在细胞质的囊泡内凹陷处呈环形串珠状排列。病毒的衣壳呈二十面体对称,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无囊膜。

生理特性

  猪水泡病病毒在仔猪肾、仓鼠肾原代细胞和猪传代细胞上生长,24小时内在细胞质内出现颗粒,细胞变圆,48小时内细胞单层全部脱落。对牛、仓鼠、豚鼠、兔的肾细胞、牛甲状腺细胞、BHK-21传代细胞等均不感染。据报道,病毒不同毒株在IBRS-2细胞单层上均可见到蚀斑,蚀斑直径达4-5纳米。

  猪水泡病病毒无血凝特性,对环境和消毒剂有较强抵抗力,在50℃30分钟仍不失感染力,60℃30分钟和80℃1分钟即可灭活,在低温中可长期保存。病毒在污染的猪舍内存活8周以上。

为害症状

  猪水泡病根据症状,可以分为典型、温和型和亚临床型(隐性型)三种:

  • 典型:早期症状为上皮苍白肿胀,在蹄冠和蹄踵的角质与皮肤结合处首先见到,36-48小时时水泡明显凸出,里面充满水泡液,很快破裂,但有时维持数天。水泡破后形成溃疡﹐真皮暴露,颜色鲜红。常常环绕蹄冠皮肤与蹄壳之间裂开。病理变化严重时蹄壳脱落。部分猪的病理变化部位因继发细菌感染而形成化脓性溃疡。由于蹄部受到损害而出现跛行。有的猪呈犬坐式或躺卧地下,严重者用膝部爬行。水泡也可见于鼻盘,舌,唇和母猪乳头上。仔猪多数病例在鼻盘发生水泡。体温升高(40-42℃),水泡破裂后体温下降至正常。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停食,肥育猪显著掉膘。在一般情况下,如无并发其他疾病者不引起死亡,初生仔猪可造成死亡。病猪康复较快,病愈后2周,创面可痊愈,如蹄壳脱落,则相当长时间后才能恢复。
  • 温和型(亚急性型):只见少数猪只出现水泡,病的传播缓慢,症状轻微﹐往往不容易被察觉。
  • 亚临床型(隐性感染):猪感染后没有出现临床症状,但可产生高浓度的中和抗体。据报道,将一头亚临床感染猪与其他5头易感猪同圈饲养,10天后有2头易感猪发生了亚临床感染,这说明亚临床感染猪能排出病毒,对易感猪有很大的危险性。猪水泡病发生后,约有2%的猪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紊乱,表现向前冲,转圈运动,用鼻摩擦咬啮猪舍用具,眼球转动,有时出现强直性痉挛。

  症状

流行情况

  猪水泡病仅发生于猪,而牛、羊等家畜不发病。猪不分年龄、性别、品种均可感染。在猪高度集中或调运频繁的单位和地区,容易造成该病的流行,尤其是在猪集中的猪舍,猪只数量和密度愈大,发病率愈高。在分散饲养的情况下,很少引起流行。该病在农村主要由于饲喂城市的钳水,特别是洗猪头和蹄的污水而感染动物。

  病猪、带毒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粪、尿、水泡液、乳汁排出病毒。感染常由接触、饲喂病毒污染的泄水和屠宰下脚料、生猪交易、运输工具(被污染的车、船)而引起。被病毒污染的饲料、垫草、运动场和用具以及饲养员等往往造成该病的间接传播。受伤的蹄部、鼻端皮肤、消化道黏膜等是主要传播途径。

病理变化

  猪水泡病病毒侵入猪体,扁桃体是最易受害的组织。皮肤、淋巴结和咽后淋巴结可发生早期感染。原发性感染是通过损伤的皮肤和黏膜侵入体内经2-4天在入侵部位形成水泡,以后发展为病毒血症。病毒到达口腔黏膜和其他部位皮肤形成继发性水泡。上皮病理变化的发生可分为两个过程,一是细胞死亡和由于皮肤棘细胞层松解丧失了结合力;二是细胞内水肿导致上皮细胞的网状变性。

  猪水泡病特征性病理变化表现为蹄部、鼻盘、唇、舌面、乳房出现水泡,水泡破裂,水泡皮脱落后,暴露出创面有出血和溃疡。个别病例心内膜上有条状出血斑。其他内脏器官无可见病理变化。组织学病理变化为非化脓性脑膜炎和脑脊髓炎,大脑中部病理变化较背部严重,脑膜含有大量淋巴细胞,血管嵌边明显,多数为网状组织细胞,少数为淋巴细胞和嗜伊红细胞,脑灰质和白质出现软化病灶。

诊断方法

  猪水泡病的症状无法区分其与口蹄疫、猪水泡性疹和猪水泡性口炎,因此必须依靠实验室诊断加以区别。该病与口蹄疫区别更为重要,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有下列几种:

  • 生物学诊断:将病料分别接种1-2日龄和7-9日龄乳猪,如2组乳猪均死亡者为口蹄疫;1-2日龄乳猪死亡,而7-9日龄乳猪不死者,为猪水泡病。病料经在pH3-5缓冲液处理后﹐接种1-2日龄乳猪死亡者为猪水泡病,反之则为口蹄疫。或以可靠的猪水疱病免疫猪或病愈猪与发病猪混群饲养,如两种猪都发病者为口蹄疫。
  • 反向间接血凝试验:用口蹄疫A、O、C型的豚鼠高免血清与猪永疱病高免血清抗体球蛋白致敏经1%戊二醛或甲醛固定的绵羊红细胞,制备抗体致敏红细胞与不同稀释的待检抗原,进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可在2-7小时内快速区别诊断猪水陋病和口蹄疫。
  • 荧光抗体试验:用直接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可检出病猪淋巴结冰冻切片和涂片中感染细胞,也可检出水泡皮和肌肉中的病毒。

防治措施

  • 疫苗防治:猪感染水泡病病毒7天左右,可在猪血清中出现中和抗体,28天达高峰。因此用猪水泡病高免血清和康复血清进行被动免疫有良好效果,免疫期达1个月以上,为此在商品猪大量应用被动免疫,对控制疫情扩散、减少发病率会起到良好作用。用于水泡病免疫预防的疫苗有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但由于弱毒疫苗在实践应用中暴露出许多不足,已停止使用。灭活疫苗安全可靠,注苗后7-10天即可产生免疫力,保护率在80%以上,免疫期在4个月以上。用水泡皮和仓鼠传代毒制成灭活苗有良好免疫效果,保护率为75-100%。
  • 防止病原扩散:组织病原由疫区向非疫区扩散是控制猪水疱病的重要措施,尤其是应注意监督牲畜交易和转运的畜产品。运输时对交通工具应彻底消毒,屠宰下脚料和沾水经煮沸方可喂猪。
  • 加强检疫:在收购和调运时,应逐头进行检疫,一旦发现疫情应按照中国动物防疫法中相关规定立即向主管部门报告,按早、快、严、小的原则,采取封锁、隔离,扑杀、销毁、消毒、无害化处理、紧急免疫接种等强制性措施,迅速扑灭疫病。病猪及屠宰猪肉、下脚料应严格实行无害处理。环境及猪舍要进行严格消毒,常用于该病的消毒剂有过氧乙酸、复合酚、氨水和次氯酸钠等。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