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猪依原体病

2022-06-30 00:56:40 百科资料

猪依原体病是猪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多由衣原体感染引起,主要症状为肺炎,肠炎等多种炎症。

  • 中文名称 猪依原体病
  • 是否传染 接触性传染病
  • 病因 由衣原体感染
  • 症状 肺炎,肠炎等多种炎症

概述

  猪衣原体病是由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可引起肺炎、肠炎、胸膜炎、心包炎、关节炎、睾丸炎、子宫感染和流产等多种病症。现将笔者在临床实践中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阐述如下:

病原

  衣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类似于立克次氏体的一类微生物,呈球状,大小可为0.2~1.5微米。革兰氏染色阴性。目前认为衣原体属有3个种:即沙眼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和肺炎衣原体。衣原体系专性细胞内寄生物,能在鸡胚和易感的脊椎动物细胞内生长繁殖,有特殊的繁殖周期,分为原体和始体二种形态。

流行病学

  易感性:不同品种及年龄结构的猪群都可感染,但以妊娠母猪和幼龄仔猪最易感。其他动物也有易感性。

  传染源:主要是病猪及隐性带菌猪,几乎所有的鸟粪都可能携带该菌。有些哺乳动物,如绵羊、牛和啮齿类动物都可受到感染,这些动物都可能成为猪感染衣原体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病原体可由粪便、尿、乳汁、流产胎儿、胎衣和羊水排出,污染的尘埃经呼吸道感染。母猪感染后引起流产、死胎、产下弱仔猪、发情配种不孕、子宫炎等。

  流行特点:常呈地方性流行,发病的猪场引起健康敏感猪或者未发病猪场的猪感染后常导致本病的暴发,康复猪长期带菌。饲养密度高、卫生环境差的猪场发病率更高。衣原体多表现持续的潜伏性感染,一旦发生就很难净化。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怀孕母猪的早产、死胎、流产胎儿的皮肤有出血斑点,胎衣不下,不孕症及产下弱仔或木乃伊胎儿。初产母猪发病率可高达40%~90%,流产多在临产前几周发生。流产前无任何表现,体温正常,很少拒食或产后有不良病症。产出仔猪有部分或全部死亡。活仔猪体弱,初生重小(450~700克),拱奶无力,多数在生后数小时至1~2日死亡,死亡率有时高达70%。公猪生殖系统感染后,出现睾丸炎、附睾炎、尿道炎、龟头包皮及附属腺体炎症。

  流产型:母猪子宫内膜出血、水肿,并有坏死灶。流产或早产胎儿和死亡的新生仔猪的头、胸及肩胛等部位皮肤出血与皮下结缔组织水肿,有的有凝胶样浸润。心脏和脾脏常有出血,肺有瘀血水肿和卡他性炎症。肾充血及点状出血、肝充血。

  支气管炎、肺炎型:肺水肿,表面有大量的小出血点和出血斑,肺门周围有分散的小黑红色斑,尖叶和心叶呈灰色,变得坚实和僵硬,肺泡膨胀不全,并含有大量渗出液,纵膈淋巴结水肿、肿胀,细支气管有大量出血点,出现坏死区,坏死区有化脓样物质。

  肠炎型:多出现于流产胎儿和死亡的新生仔猪,胃肠道有急性局灶性卡他及回肠的出血性变化。肠粘膜发炎而潮红,小肠和结肠浆膜面有灰白色浆液性纤维覆盖物。小肠淋巴结肿胀,脾脏有出血点,轻度肿大,肝质脆,表面有灰白色斑点。

预防措施

  引进种猪时须严格,不要把病猪和带菌猪引入猪场,引入种猪先隔离观察,必要时做血清学检查。

  将病猪隔离治疗,对猪舍、产房严格消毒。及时清理流产胎猪、死胎、胎膜及其他病料,深埋或火化。污染场地用卫康(1:400)进行消毒处理。

  猪群进行定期观察,随时淘汰疑似病猪及血清学阳性猪,培育健康猪群。

  实行人工授精,或公猪在配种、采精前一个月,母猪在配种前和怀孕后期投给强力先。

  应用疫苗进行预防。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研制成功了猪衣原体性流产灭活苗。

治疗措施

  配料防治:

  复立煌2000-2400克 +益免加500克。

  呼诺玢预混剂1000克 +菌消清(又名艾莫先)1000克 + 益免加500克;

  菌消清(又名艾莫先)1000克 +氧刹芬1000克 +益免加500克;

  妙迪芬预混剂500克 + 15%金霉素1500克 + 益免加500克;

  以上配方任选一种配合1000斤饲料,公母猪配种前1~2周及产前2~3周喂给,连用2~3周。

  母猪配种前和产前可用德利先15~20毫升(每侧10毫升)48小时给药一次,可提高受胎率,增加活仔数及降低新生仔猪的病死率。

  给新生仔猪肌肉注射德利先0.5毫升/公斤,连用3天,每天1次。从10日龄开始投喂药物,直到体重达到25千克为止。

  仔猪断奶或患病时,注射德利先(或含5%葡萄糖的5%土霉素溶液)1毫升/5公斤,连用3天 。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