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孤求败

独孤求败自号"剑魔" ,是金庸武侠小说《神雕侠侣》和《笑傲江湖》中的人物。自创顶级剑法《独孤九剑》剑术,内力修为均登峰造极,毕生求一败而不可得,最后埋剑于剑冢,郁郁而终。
其事迹只在极少数武林人士之间口耳相传。只知道其性格率直,孤傲,行事不喜拘束,倏然而出,倏然又隐,曾经在心中有柔软的地方,有正常的人性,也有大喜大悲后的苍凉心境,到底有着怎样的过去和经历已经无人知晓了。
- 中文名称 独孤求败
- 别名 剑魔
- 性别 男
- 登场作品 《神雕侠侣》 《笑傲江湖》
- 伙伴 神雕
人物经历
"剑魔"独孤求败,武林前辈,往事尘封已久,江湖没有他的身影却处处充满着他的传说,恩怨情仇,风吹过,功名利禄,土淹没,所有事迹好似发生在另个时空里,在剑冢石壁,在其墓前,刻曰『纵横江湖三十馀载,杀尽仇寇,败尽英雄,天下更无抗手,无可奈何,惟隐居深谷,以雕为友。 呜呼!生平求一敌手而不可得,诚寂寥难堪也。』就这单调而凄凉的留言,已道出这绝代高手,睥睨天下,傲世群雄的威风,也道出内心的寂寞与萧索。
人物事迹
《神雕侠侣》
杨过听它鸣声之中甚有友善之意,於是慢慢走近,笑道:「雕兄,你神力惊人,佩服佩服。」丑雕低声鸣叫,缓步走到杨过身边,伸出翅膀在他肩头轻轻拍了几下。杨过见这雕如此通灵,心中大喜,也伸手抚抚它的背脊。
丑雕低鸣数声,咬住杨过的衣角扯了几扯,随即放开,大踏步便行。杨过知它必有用意,便跟随在后。丑雕足步迅捷异常,在山石草丛之中行走疾如奔马,杨过施展轻身功夫这才追上,心中暗自惊佩。那雕愈行愈低,直走入一个深谷之中。又行良久,来到一个大山洞前,丑雕在山洞前点了三下头,叫了三声,回头望著杨过。
杨过见它似是向洞中行礼,心想:「洞中定是住著什么前辈高人,这巨雕自是他养驯了的,这却不可少了礼数。」於是在洞前跪倒,拜了几拜,说道:「弟子杨过叩见前辈,请恕擅闯洞府之罪。」待了片刻,洞中并无回答。
那雕拉了他的衣角,踏步便入。眼见洞中黑黝黝地,不知当真是住著武林奇士,还是什么山魈木怪,他心中惴惴,但生死早置度外,便跟随进洞。
这洞其实甚浅,行不到三丈,已抵尽头,洞中除了一张石桌、一张石凳之外更无别物。丑雕向洞角叫了几声,杨过见洞角有一堆乱石高起,极似一个坟墓,心想:「看来这是一位奇人的埋骨之所,只可惜雕儿不会说话,无法告我此人身世。」一抬头,见洞壁上似乎写得有字,只是尘封苔蔽,黑暗中瞧不清楚。打火点燃了一根枯枝,伸手抹去洞壁上的青苔,果然现出三行字来,字迹笔划甚细,入石却是极深,显是用极锋利的兵刃划成。看那三行字道:
「纵横江湖三十馀载,杀尽仇寇,败尽英雄,天下更无抗手,无可奈何,惟隐居深谷,以雕为友。呜呼,生平求一敌手而不可得,诚寂寥难堪也。」下面落款是:「剑魔独孤求败。」
杨过将这三行字反来覆去的念了几遍,既惊且佩,亦体会到了其中的寂寞难堪之意,心想这位前辈奇士只因世上无敌,只得在深谷隐居,则武功之深湛精妙,实不知到了何等地步。此人号称「剑魔」,自是运剑若神,名字叫作「求败」,想是走遍天下欲寻一胜己之人,始终未能如愿,终於在此处郁郁以没,缅怀前辈风烈,不禁神往。
低回良久,举著点燃的枯枝,在洞中察看了一周,再找不到另外遗迹,那个石堆的坟墓上也无其他标记,料是这位一代奇人死后,是神雕衔石堆在他尸身之上。
他出了一会神,对这位前辈异人越来越是仰慕,不自禁的在石墓之前跪拜,拜了四拜。那神雕见他对石墓礼数甚恭,似乎心中欢喜,伸出翅膀又在他肩头轻拍几下。
杨过心想:「这位独孤前辈的遗言之中称雕为友,然则此雕虽是禽兽,却是我的前辈,我称它为雕兄,确不为过。」於是说道:「雕兄,咱们邂逅相逢,也算有缘,我这便要走。你愿在此陪伴独孤前辈的坟墓呢,还是与我同行?」神雕啼鸣几声,算是回答。杨过却不懂其意,眼见它站在石墓之旁不走,心想:「武林各位前辈从未提到过独孤求败其人,那么他至少也是六七十年之前的人物。这神雕在此久居,心恋故地,自是不能随我而去的了。」伸臂搂住神雕脖子,与它亲热了一阵,这才出洞。
他生平除与小龙女相互依恋之外,并无一个知已好友,这时与神雕相遇,虽是一人一禽,不知如何竟是十分投缘,出洞后颇有点恋恋不舍,走几步便回头一望。他每一回头,神雕总是啼鸣一声相答,虽然相隔十数丈外,在黑暗中神雕仍是瞧得清清楚楚,见杨过一回头便答以一啼鸣,无一或爽。
杨过突然胸间热血上涌,大声说道:「雕兄啊雕兄,小弟命不久长,待郭伯伯幼女之事了结,我和姑姑最后话别,便重来此处,得埋骨於独孤大侠之侧,也不枉此生了。」说著躬身一揖,大踏步便行。
‥‥‥‥‥‥‥‥‥‥‥‥‥‥‥‥‥‥‥‥‥‥‥‥‥
这一日见洞后树木苍翠,山气清佳,便信步过去观赏风景,行了里许,来到一座峭壁之前。那峭壁便如一座极大的屏风,冲天而起,峭壁中部离地约二十馀丈处,生著一块三四丈见方的大石,便似一个平台,石上隐隐刻得有字。极目上望,瞧清楚是「剑冢」两个大字,他好奇心起:「何以剑亦有冢?难道是独孤前辈拆断了爱剑,埋葬在这里?」走近峭壁,但见石壁草木不生,光秃秃的实无可容手足之处,不知当年那人如何攀援上去。
瞧了半天,越看越是神往,心想他亦是人,怎能爬到这般的高处,想来必定另有妙法,倘若真的凭藉武功硬爬上去,那直是匪夷所思了。凝神瞧了一阵,突见峭壁上每隔数尺便生著一丛青苔,数十丛笔直排列而上。他心念一动,纵身跃起,探手到最底一丛青苔中摸去,抓出一把黑泥,果然是个小小洞穴,料来是独孤求败当年以利器所挖凿,年深日久,洞中积泥,因此生了青苔。
心想左右无事,便上去探探那剑冢,只是剩下独臂,攀挟大是不便,但想:「爬不上便爬不上,难道还有旁人来笑话不成?」於是紧一紧腰带,提一口气,窜高数尺,左足踏在第一个小洞之中,跟著窜起,右足对准第二丛青苔踢了进去,软泥迸出,石壁上果然又有一个小穴可以容足。
第一次爬了十来丈,已然力气不加,当即轻轻溜了下来,心想:「已有二十多个踏足处寻准,第二次便容易得多。」於是在石壁下运功调息,养足力气,终於一口气窜上了平台。见自己手臂虽折,轻功却毫不减弱,也自欣慰,只见大石上「剑冢」两个大字之旁,尚有两行字体较小的石刻:
「剑魔独孤求败既无敌於天下,乃埋剑於斯。
呜呼!群雄束手,长剑空利,不亦悲夫!」
杨过又惊又羡,只觉这位前辈傲视当世,独往独来,与自己性子实有许多相似之处,但说到打遍天下无敌手,自己如何可及。现今只馀独臂,就算一时不死,此事也终身无望。瞧著两行石刻出了一会神,低下头来,只见许多石块堆著一个大坟。这坟背向山谷,俯仰空阔,别说剑魔本人如何英雄,单是这座剑冢便已占尽形势,想见此人文武全才,抱负非常,但恨生得晚了,无缘得见这位前辈英雄。
杨过在剑冢之旁仰天长啸,片刻间四下里回音不绝,想起黄药师曾说过「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之乐,此际亦复有此豪情胜慨。他满心虽想瞧瞧冢中利器到底是何等模样,但总是不敢冒犯前辈,於是抱膝而坐,迎风呼吸,只觉胸腹间清气充塞,竟似欲乘风飞去。
忽听得山壁下咕咕咕的叫了数声,俯首望去,只见那神雕伸爪抓住峭壁上的洞穴,正自纵跃上来。它身躯虽重,但腿劲爪力俱是十分厉害,顷刻间便上了平台。
那神雕稍作顾盼,便向杨过点了点头,叫了几声,声音甚是特异。杨过笑道:「雕兄,只可惜我没公冶长的本事,不懂你言语,否则你大可将这位独狐前辈的生平说给我听了。」神雕又低叫几声,伸出钢爪,抓起剑冢上的石头,移在一旁。杨过心中一动:「独孤前辈身具绝世武功,说不定留下什么剑经剑谱之类。」但见神雕双爪起落不停,不多时便搬开冢上石块,露出并列著的三柄长剑,在第一、第二两把剑之间,另有一块长条石片。三柄剑和石片并列於一块大青石之上。
杨过提起右首第一柄剑,只见剑下的石上刻有两行小字:
「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
再看那剑时,见长约四尺,青光闪闪的利器。他将剑放回原处,拿起 长条石片,见石片下的青石上也刻有两行小字:
「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乃弃之深谷。」
杨过心想:「这少了一把剑,原来是给他抛弃了,不知如何误伤义士,这故事多半永远无人知晓了。」出了一会神,再伸手去拿第二柄剑,只提起数尺,呛啷一声,竟然脱手掉下,在石上一碰,火花四溅,不禁吓了一跳。
原来那剑黑黝黝的毫无异状,却是沉重之极,三尺多长的一把剑,重量竟自不下七八十斤,比之战阵上最沉重的金刀大戟尤重数倍。杨过提起时如何想得到,出乎不意的手上一沉,便拿捏不住。於是再俯身拿起,这次有了防备,拿起七八十斤的重物自是不当一回事。见那剑两边剑锋都是钝口,剑尖更圆圆的似是个半球,心想:「此剑如此沉重,又怎能使得灵便?何况剑尖剑锋都不开口,也算得奇了。」看剑下的石刻时,见两行小字道: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
杨过喃喃念著「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八字,心中似有所悟,但想世间剑术,不论哪一门哪一派的变化如何不同,总以轻灵迅疾为尚,这柄重剑不知怎生使法,想怀昔贤,不禁神驰久之。
过了良久,才放下重剑,去取第三柄剑,这一次又上了个当。他只道这剑定然犹重前剑,因此提剑时力运左臂。那知拿在手中却轻飘飘的浑似无物,凝神一看,原来是柄木剑,年深日久,剑身剑柄均已腐朽,但见剑下的石刻道:
「四十岁后,不滞於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於无剑胜有剑之境。」
他将木剑恭恭敬敬的放於原处,浩然长叹,说道:「前辈神技,令人难以想像。」心想青石板之下不知是否 留有剑谱之类遗物,只见剑下的石上刻得有一行小字,心中一喜:"独孤前辈真的是留下了剑谱?"转念未毕,於是伸手抓住石板,向上掀起,见石板下已是山壁的坚石,别无他物,不由得微感失望。
只见风清扬屈起手指,数道:「归妹趋无妄,无妄趋同人,同人趋大有,甲转丙,丙转庚,庚转癸。子丑之交,辰巳之交,午未之交,风雷是一变,山泽是一变,水火是一变。乾坤相激,震兑相激,离巽相激,三增而成五,五增而成九……」
…………………………
风清扬道:「独孤九剑,有进无退!招招都是进攻,攻敌之不得不守,自己当然不用守。创制这套剑法的独孤前辈,名字叫做『求败』,他老人家毕生想求一败而不可得呀,这剑法施展出来,天下无敌,又何必守?如果有人攻得他老人家回剑自守,他老人家真要心花怒放,喜不自胜了。」
…………………………
此时令狐冲所遇的,乃是当今武林中一位惊天动地的人物,武功之强,已到了常人所不可思议的境界,一经他的激发,「独孤九剑」中种种奥妙精微之处,这才发挥得淋漓尽致。独孤求败如若复生,又或风清扬亲临,能遇到这样的对手,也当欢喜不尽。
人物评析
剑魔独孤求败的故事
最快乐的寂寞是独处,最寂寞的快乐是无敌。独孤求败,一个注定寂寞并快乐的名字。
不足百字描摹,天外高客,孤独天才的形象活脱如画。
为独孤求败立传,文字愈少,留白愈多,愈让读者,神思驰荡,不能 自已。
"呜呼,生平求一敌手而不可得,诚寂寥难堪也"。此何等大境界!当 世有几人能当之?金庸的小说,庶几近之。挺剑数苍穹,枯树盘根老。来到山穷处,回身再一招。清音俗世留,纷争何时休;谁能破名利,太虚任遨游,独孤求败这样的世外高人一旦出现,也就落了俗套,而且自身的那种超然的魅力也就荡然无存了。
读独孤求败刻于洞壁上的三行文字,可以长歌,可以短嗟,可以满饮 三杯,痛浇我辈俗人心中抑郁难消的块垒。
杨过在独孤求败石墓前神往意驰,缅怀仰慕,不禁跪拜。
好!对天才的血泪人生,撮土为香,顶礼膜拜,不亦乐乎?
剑冢的寓言,又是一段上上文字,绝佳小品。
弱冠前所用凌厉刚猛之剑,三十岁前用紫薇软剑,四十岁前用大巧不工无锋之重剑,此后渐进无剑胜有剑之境,此乃绝妙武学境界,也是绝妙学问境界。这种内涵不同于"大侠"或"侠义",不是"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或"除暴安良,替天行道"的意思,这些只是封建时代老百姓在沉淀很多年迫害和压制的基础上渴望的思想寄托,美好愿望而已。历史中的侠客不一定有这种觉悟,即使是《水浒传》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好汉也不例外,如李逵劫法场、救宋江,杀的老百姓远多于官兵;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真正原因是一个屠户竟然敢自称镇关西,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才愤然举拳痛击。历史传说中侠客类型不同,但真正的侠客有一个共通的内核,那就是"进取"、"刚毅"和"不羁"。
心路历程
此四层境界依稀有王国维所谓"昨夜西风凋碧树","衣带渐宽终不悔","蓦然回首"三种学问境界之意,但更为细致精确,更能传神,写出了高手的心路历程。
神雕第二十六回,杨过发现独孤求败的剑冢,里面埋藏着三把剑及四片刻有文字的石片,代表着这一代高手的四个阶段。这学剑的四个阶段,其实也可以用于学习做人处事的四个不同阶段。
第一柄剑长四尺,锋利无比,剑下石片下写着,刚猛凌烈,无坚不摧,弱冠前与河朔群雄争锋。少年人性格刚烈,对世界诸多不满,急于清除一切不公平、不完美的实物,满怀理想到处攻击抨击,锐不可当,自觉无坚不摧,与河朔群雄争锋云云更是为之使命的事。
后来就发觉问题了。第二片石片上没有剑,下面写着,紫薇软剑,三十岁前用,误伤义士不祥,乃弃之深谷。软剑比平常硬剑难使,比之锐不可当又上一层,但是一味自以为伸张正义,殊不知自己也会有错,以致误伤义士。到这时才明白仅凭一时冲动的判断是多么不可靠。所谓不祥,是心生内疚,弃于深谷的不单是误伤义士的软剑,还有少年人不顾一切、不可一世的锐气。第三把剑顺理成章的是凝重的钝剑。石片下写的是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之前持之横行天下。老练世故的人,早已学会怎样举重若轻、不露锋芒、反而威力更大。大巧不工这四字知易行难,最重要的是锻炼深厚的内力。不过,钝口无锋的重剑与利剑、软剑的分别,归根究底仍是技巧上的分别,目标始终是霸道,持之横行天下。第四个阶段才是渐入化境,第四柄木剑,石片上文字道,四十岁之后不屑带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进,渐入无剑胜有剑之境。
不屑带物,也就是不被外物所控制了,无剑胜有剑,因为无剑束缚更少、限制更少,木剑不过是聊备一棺。到了四十岁便有这样的进展,不为身外物、不为名利成败所劳役,渐趋淡薄,的确令人羡慕。然而,到了这个境界,人就难免寂寞了,独孤求败连一败也求不到,岂非做尘俗中人更好。
剑客定义
在我看来,无非是一些爱用剑、擅用剑的侠客。剑道是他们生存之道,剑法是他们最强的武技。金庸的笔下,确实有不少这样的剑客。但是,自从"剑魔"独孤求败横空出世之后,其他所有的剑客,都变得暗淡无光了起来。就连他最杰出的两个隔世弟子,杨过和令狐冲,在他的光芒之下,都变得渺小了起来。杨过之于他,如同偏激任性的无知孩童;令狐冲之于他,如同落魄悲情的市井之徒。独孤求败的剑道,是寂寞的,是孤傲的,是远离了人世的情感的。这有点像另一个伟大的剑客,古龙笔下的"剑神"西门吹雪。他们的剑道,是一种人生境界。"求败"和"吹雪",都是一种凄绝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寂寞是主旋律,无欲无求则是其本质。能了解他们的寂寞和他们的"虚无",便能了解他们的伟大。我们在谈论独孤求败的武学境界,和他的剑法的时候,先要明白他的心境和人生观,只有明白了这两点,才能真正的体会到,什么叫做"无剑胜有剑"和"无招胜有招",无招不被招数困扰随心所欲。
独孤求败是金庸笔下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虽然金庸如此的吝惜笔墨不肯多着了一丝的文笔在他的身上;但在《笑傲江湖》和《神雕侠侣》中若隐若现间不经意而流露出的种种神来之笔还是令人不禁对其神思遐往:
一人一剑行走天下,欲求一败而不得,英雄束手,长剑空鸣,只好仰天长啸葬宝剑,神雕相伴渡余生。已悟尽,剑中乾坤;只道是,寂寞无奈;乐往悲来,凄然伤怀。到最后,求败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磋!借用王维《终南别业》中的一语相赠: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文学作品是一种以情动人的东西,它通过打动读者而产生感情的共鸣,并且联系与读者的不同人生经历,从而使读者获得某种精神上的愉悦。武侠作品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必然也要印证这种规律。但是读者又从独孤求败这一形象里获得了什么感情和经历的共鸣呢?独孤求败年轻时曾看到两条大蛇相斗,它们相互缠绕,扭来滚去,极尽柔滑曲张之能事,旁边的树木草花无亦不被摧,他先是看的呆了,然后看这两条蛇斗了好久好久,再目睹周围之万事万物,突然感到神明空灵,似乎触到了什么,这时在他而言,那两条蛇的动作就好像武学中的招式,旁边的一草一木似乎都可以当作武器,顺手拈来即可伤敌,同时那蛇的弯曲弓张,缠绵不绝,腾挪起伏仿佛都很符合自然变化的奥妙,拘泥于形式是有限的,招式总是有限的,而有些东西似乎是无限的,纵然极尽变化之能事,到头来亦不免为敌所伤……独孤求败经过那惊心动目的两蛇之战,自此悟通武学境界,不以 巧取胜终归自然。
无我之境!
这里的无我之境绝不再仅仅是武学中的无我的悟性和对无我的洞悉,这其中的无我之境传递到读者这里,已经因读者各自人生经历和自身修养的不同而不断的演变为对人生的无我。无我之境是清代诗人王国维首先提出的。他在《人间词话》中标举境界,以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同时提到"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金庸先生的独到之处既演绎这一无我之境在他的浩瀚武学中,在中华传统文化底蕴里,从而也开创了焕然一新的新境界,"无我无形,无我无心,无我无招,无我无敌。"这一新的开创在后来者新派武侠小说家古龙那里又一次的得到了验证和新的注释。
独孤求败既是无我之境的开山鼻祖。陶渊明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孱孱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金庸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与万种招式里寻破绽,在千般武艺中览漏洞。以无招破有招,有我之境重招式,无我之境重运用。"在这里我们不由得与武侠小说的发展趋势做一比较-----武侠小说的发展大抵上经历了由重人物到重情节再到人物和情节并重,不适合小说的成分相应减少的一个过程------武侠小说到了金庸这里一越而达到了顶峰,出现了以郭靖、箫峰为代表的侠之大者,以令狐冲、狄云为代表的隐士,以及独孤求败和张三丰为代表的开创性人物的形象和启迪后来的写作技发,从而完成了这一质的飞越的独孤求败是金学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是不是主人公的主人公,是金学书外的主人公。
独孤求败的淡然登场却又振聋发聩,一个新的时代和风格随之而来,遍查金庸的十几部小说,在独孤求败处着墨屈指可数,并且都是侧面描写,使人们无从具体考究其人其事,只是从后来者杨过和令狐冲的绝世风采里略为瞻仰一番而已。更多的是无尽的想象-----不世之概,时时如见----众多的读者和金庸一起完成了对独孤求败这一人物性格的塑造。"既已心动,则均矣!"杰出的作家在创作时除了体验人物的感情以外,更多的还渗透了作家本人对人物的爱憎,在读者和作家之间,对于独孤求败这一形象的感情共鸣其实又远较作品中的人物来的丰富和强烈。
对独孤求败的评价远不如金学中的其他人物来的多,因为金庸是在用一种新的、尝试性的笔法来写他,新的写作风格和以往大有不同,或者说实际上独孤求败这一形象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建的,作品中只是完成了很少的一部分,更多的要靠读者用自己的不同的人生去注释,而每一个读者对其的不同注释又注定了不可能达成共识,"独孤求败这一形象正是试图去拴识人的本性,无我之境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和最高的境界:要求自己-----每一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不必自我压抑、自我克制------自我克制和自我压抑是同人类追求全面、自由的发展相背驾驰的,因而人们渴望独孤求败那种仗剑纵横天下、欲求一败而不得的生活,向往那种英雄寂寞、古今一人的岁月,在独孤求败身上,人们实现了幻想。而金庸的高明也就在对其的写虚而不写实,让人们无从寻找出此人的日常生活、身世背景,由是达官贵人可以想象,凡夫俗子亦可憧憬,独孤求败也能系出名门望族、世代显赫;也可家图四壁,黎民布衣,"越是能在漫长的年代,广袤的地域,给予众多读者已以最大感动的,其成就也就越高。"独孤求败,求的是无我之境,败的人生本性。古往今来的英雄只此一人可称寂寞矣!
剑魔;独孤求败的武功,充满传奇色彩如神话般高深莫测;璀璨夺目,独孤求败的对人生境界领悟,更是渐进至境、再无它物。从名号看,曾经成魔的独孤求败,必定是不可一世、桀骜不驯且不为世人所理解和容纳的武林怪杰。晚年的他,了身知命,早已到了物我两相忘的境地,唯有那份骄傲,不曾失去。故而,临终遗言,仍然自称"剑魔"。算是无悔于自己的一生,无愧于自己的剑道。后人追思,心驰神往。独孤求败,最终埋剑、弃招,返璞归真,一切归零。正应了人生循环往替的道理。生来空空如也,最后还是空空如也,尘归尘、土归土。正所谓人生万象,尽归于尘。这是金庸要借着独孤求败传达的话语,这也是庄子遗留下来的思想,这也是"无招"和"无剑"的真实含义。这种境界,金庸小说里,只有独孤求败达到了,因为是他创出来的。而他的隔世弟子杨过则还有差距。杨过到头来,离完全的"无剑胜有剑"仍有一步之遥。杨过的黯然销魂掌必须配合心情,否则不灵;与金轮法王最后一战暗自后悔没有带上玄铁剑,这些都说明他离物我两忘、收放自如还差一段距离。他的武功修为,充其量也就到了"木剑"以上、"无剑"以下的程度而已,尚未真正的从心底里弃剑。至于令狐冲,一直被人们贬低,独孤求败的剑法令狐冲学得比杨过全面,令狐冲的易筋经是少林第一神功、金庸笔下最强内功之一,令狐冲的内功在自动进步、自动护体、消耗后自动恢复、受伤后自动治愈方面肯定比杨过在山洪海浪中由外而内练成的内功更好,令狐冲强过杨过是必然的!令狐冲的最终成就在鹿鼎记23回明确提到"听说前朝有位独孤求败大侠,又有位令狐冲大侠,以无招胜有招,当世无敌",可见令狐冲达到了武学最高境界!
所处背景
剑魔独孤求败的背景资料,零零散散仅在他的遗言中约略提及。没有历史背景,这表示类似的情景可以发生在任何朝代。回忆片段来自"《神雕侠侣》"杨过心想:"武林各位前辈从未提到过独孤求败其人,那么他至少也是百年之前的人物。这雕在此住了百余年,心恋故居,自是不能随我而去的了。于是伸臂搂住神雕脖子,与它亲热了一阵,这才出洞。
生平事迹,在其墓前、剑冢中的留言中可窥一二:独孤求败於晚年隐居深山,与一只巨雕(即后称的神雕)为伴。此雕与独孤求败长久相处,记得了一些进退扑击的方法,后来以此与杨过过招,启发杨过领悟使重剑诀窍。在《笑傲江湖》中"传剑"这一回说道:令狐冲一呆,低声道:"啊哟,天亮啦。"风清扬叹道:"只可惜时刻太过迫促,但你学得极快,已远过我的指望。这就出去跟他打罢!"令狐冲道:"是。"闭上眼睛,将这一晚所学大要,默默存想了一遍,突然睁开眼来,道:"太师叔,徒孙尚有一事未明,何以这种种变化,尽是进手招数,只攻不守?"风清扬道:"独孤九剑,有进无退!招招都是进攻,攻敌之不得不守,自己当然不用守了。创制这套剑法的独孤前辈,名字叫做'求败',他老人家毕生想求一败而不可得,这剑法施展出来,天下无敌,又何必守?如果有人攻得他老人家回剑自守,他老人家真要心花怒放,喜不自胜了。"令狐冲喃喃的道:"独孤求败,独孤求败。"想象当年这位前辈仗剑江湖,无敌于天下,连找一个对手来逼得他回守一招都不可得,委实令人可惊可佩。
《鹿鼎记》
第二十三回 天生才士定多癖,君与此图皆可传
澄观,正自惶惑失措,忽然听得韦小宝发笑,登时面红过耳,心道:"师叔笑我不识得这女施主的奇妙招数,只怕要请她来当般若堂的首座。"一回头,见他神色痛苦,更感歉仄: "师叔心地仁厚,要我将首座之位让了给这位女施主,这话一时却说不出口。"但见那女郎拳脚越来越乱,心想:"古人说道,武功到于绝顶,那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听说前朝有位独孤求败大侠,又有位令狐冲大侠,以无招胜有招,当世无敌。"
剑冢五剑
"剑魔独孤求败既无敌于天下,乃埋剑于斯。呜呼!群雄束手,长剑空利,不亦悲夫!" 通过剑魔在剑冢中留下的这句遗言,我们可以了解到独孤求败,是在他达到了武学巅峰和人生巅峰的时候,选择了弃剑、葬剑。长剑空利,但是对手寥寥,但求一败而不得,唯有弃之。这个时候的独孤求败,相信已经没有追求,他的心,更加是冰冷到极点了。虽然傲视天下,但是人生再无乐趣可言、再无目标可寻。唯有从此与雕为伴,了此残生。呜呼,难怪杨过见到这句话的时候,会"又惊又羡"。这样的境界,前无古人,后亦无来者。他的这种人生境界、他的剑道,是无人可比的。既然对手已无,留剑何用?独孤求败的剑,是为了强敌而生的,没了敌人,也就没有了用剑的意义。这就是"无剑胜有剑"的最高境界。一个人的武学在登峰造极之后,用不用剑都没多大分别。这并不是说不用剑就比用剑要强,而是说,天下间,已经没有人能够再值得他们用剑了。这才是为什么独孤求败四十岁后,草木飞花皆可为剑的时候,选择了正式埋葬手中的剑。因为,即便是他都只用木剑了,江湖上仍然没人可以打败他,那他还有什么必要再用剑?这是一种武学修为,更是一种人生态度。
"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这个时候的独孤求败,年少轻狂,艺业未成。因此他用一柄锋利的宝剑,与群雄争锋。其实,这时候未成熟的,又何止独孤求败的剑法?他的心态和剑道,都还很幼稚。二十岁前的年轻人,都是这样的。年少、冲动,以为手中有了利器就可以纵横天下了,却不知道此时的他们,仅仅只能与"河朔群雄"一争短长而已。
"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悔恨无已,乃弃之深谷。"三十岁前,正当闯荡江湖、建功立业的时候。青春热血,难免犯下错误。此时的独孤求败,便是这样的。武功比起少年的时候,自然精进了许多,但是人生观却变得模糊了起来。这是这个年纪的人经常犯的错误。误伤义士的来龙去脉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能够知道的,是金庸想要传递的人生哲学--人年轻的时候都会犯错的,而且会是不堪回首的错误。当我们年老体弱的时候,再回首,依旧羞愧难当。唯有"弃之深谷",以期引以为戒。
黄海冰版独孤求败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三十岁后,圆滑老辣,于人于事,渐渐看透。所谓大智若愚、大勇若怯。结合到武学之道,也是这个意思。此时的独孤求败,横行天下,无人可比。春风得意之际,想必也开始回首前尘、总结半生。这个时候,终于明白了,所谓的高手,不过就是这么回事,天下无敌却又如何?因此,他收起了以前的狂放,慢慢的,变得注重起个人的修为来了。重剑便是这个时期独孤求败心境的最佳解读,也是金庸对于不惑之年的最佳解读--举重若轻、沉稳老成。"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四十岁后,渐近知天达命的年纪,也正是渐近"无剑"的时刻。此时,独孤求败依然无敌于天下,可说已经感受到了独居顶峰的那份寂寞。当人已经完成了一生的夙愿、达成了一生追求的目标之后,其实,人生也已经基本到了尽头。这个时候、这把年纪,人还有什么追求的呢?还有什么欲念呢?没了,也不应该有了。如果都到了此时还存欲求,必为贪欲妄求。这是金庸的人生哲学,亦是独孤求败的剑道。此时,他已经渐渐到了无欲无求的时候,放弃手中的剑,只是时间问题。知天命之年,就是人到了这个年纪,已经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归位了。独孤求败埋剑葬剑,便是知道了自己剑的生命,已经到了终点。"无剑"便是如此。"无剑胜有剑",在武学上,可说是至高无上的修为,在人生态度上,同样被金庸推崇为极致。这里补充一句,所谓的无剑不一定就指的是无形剑气。知天达命,便是收放自如、随遇而安的人生观。同理,无剑也是随心所欲、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境界,不需要剑,不代表就一定没有剑。只是没有用剑的理由而已。无形剑气也罢、以掌代剑也罢都是一样的意义,并无长短高下之分,只有手段方法各异。六脉神剑固然纵横万里、无往而不利;而黯然销魂掌也同样是震古烁今、气象万千。这两项神功,谁也不一定比谁强。金庸没有自己比较过,我们亦无从得知究竟哪个更强。唯一知道的,就是这两种都已到了"无剑"的境地。唯有收放自如、随心所欲,方为"无剑";物我两忘,于人于事再不执著,才是"无剑"。而段誉和杨过正是没有做到这点,他们的"无剑"才会缺陷明显,时灵时不灵。这也是金庸在设 计"无剑胜有剑"的时候,真正想要传达的。
分析
1.天下武学都是有招式的,只要有招就一定有破绽,所以武学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无招,无招不是没有招而是不拘泥于固定的招式或者形式,随机应变。"独孤九剑"精微奥妙,达于极点,但毕竟一招一式,尚有迹可寻,待得再将"以无招胜有招"的剑理加入运用,那就更加的空灵飘忽,令人无从捉摸。
2.独孤求败的"无剑"阶段--"自此精修,渐进於无剑胜有剑之境。"相比于以往,无剑时期的进攻手段乃是通过徒手发动剑气来攻敌制胜。以剑气攻敌相比于以实剑攻敌,最大的优势便是出手的速度。《天龙八部》中描述段誉无形有质的六脉神剑时,就曾写道:"使剑全仗手腕灵活,但出剑收剑,不论如何迅速,总是有数尺的距离,他以食指运那无形剑气,却不过是手指在数寸范围内转动,一点一戳,何等方便?"段誉的少室山大战时剑气的威力尚不足以穿土墙,和独孤求败无剑期至少可与海潮之力相抗的内劲(参照木剑期掌法的威力)自不可同日而语。但二人出招之法却应当是大同小异。无剑阶段的独孤求败相比以往的优势除了功力方面必然的更上一层楼,还有就是出手来回的长度移动单位从数尺急剧缩短为了数寸。试问如此使剑,是不是无剑更胜过有剑呢?
影视形象
年份 | 饰演者 | 出自影视版本 |
---|---|---|
1990 | 黄日华 | 香港无线电视剧《剑魔独孤求败》 |
1994 | 林青霞 | 电影《东邪西毒》 |
2010 | 小沈阳 | 电影《大笑江湖》 |
2013 | 黄海冰 | 内地版电视剧《笑傲江湖》 |
2014 | 张丹峰 | 内地版电视剧《神雕侠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