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椋鸟属

牛椋鸟属(学名:Buphagus)仅2种:红嘴牛椋鸟和黄嘴牛椋鸟。体长20厘米。属雀形目椋鸟科。鸣管结构及鸣肌复杂,离趾型足,趾三前一后,后趾与中趾等长;腿细弱,跗跖后缘鳞片常愈合为整块鳞板;雀腭型头骨。雏鸟晚成性。
常栖息于大型食草动物体上啄食寄生虫。在非洲大草原上,基本是有大型食草哺乳动物的地方就有牛椋鸟的存在,它们通过其扁平的喙,帮助食草动物整理毛发,挑出其中的跳蚤虱子、吸血苍蝇、或者皮上的蜱、蛆,然后吃掉,这就是牛椋鸟的主要食物。
- 中文名 牛椋鸟属
- 学名 Buphagus
- 别称 非洲啄牛鸦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形态特征
黄嘴牛椋鸟(学名:Buphagus africanus)体长20厘米,体重57-71克。嘴阔,尾坚挺,爪锐利。上体、翅覆羽和尾巴深褐色或橄榄灰色,臀部和有些尾覆羽呈棕黄。下体及胸腹部淡棕色。头部和喉咙类似下体。鸟喙扁平而宽阔,基部黄色,靠喙尖处红色。眼睛红色或橙色,有窄眼环。腿和脚是黑褐色至黑色。



红嘴牛椋鸟(学名:Buphagus erythrorhynchus)体长20厘米,体重42-59克。鸣管结构及鸣肌复杂,离趾型足,趾三前一后,后趾与中趾等长;腿细弱,跗跖后缘鳞片常愈合为整块鳞板;雀腭型头骨。筑巢大多精巧,雏鸟晚成性。形体羽色与勤俭嘴牛椋鸟类似,略小,不同处是鸟喙为红色。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地类型为热带和亚热带草原、热带稀树草原和灌丛,生活的区域地形比较平坦,有灌木、草场和水源丰富。
生活习性

牛椋鸟栖息在常见的食草动物身上,比如斑马、水牛、犀牛、大羚羊、黑斑蹬羚、河马、长颈鹿、甚至大象等,在它们身上来回飞翔攀爬,寻找每一寸身体里的"食物"。而对于这些食草动物来说,很愿意有人清理身上的虱子苍蝇,所以非常容忍这些清洁工。
基本是有大型食草哺乳动物的地方就有它们的存在,原来它们的主要功能就是停在这些皮厚毛多的大家伙身上,通过其扁平的喙,帮助这些食草动物整理毛发,挑出其中的跳蚤虱子、吸血苍蝇、或者皮上的蜱蛆,然后吃掉,这就是牛椋鸟的主要食物。一只牛椋鸟一天可以吃掉100只吸血虱子和1.3万只幼虫。
牛椋鸟并非完全善类,在做着清创护理工作的同时,它们也会毫不留情的吸食寄主的血,甚至到了嗜血成性,手段残忍的地步。它们一旦找到了食草动物的小小伤口,就绝不会错过,这个时候本来扁平用作梳理的喙成为了锋利的割刀,它们会把伤口慢慢扩大,直接吸食血液,而且这些伤口一般都不容易结痂,这样好几天牛椋鸟都会有新鲜血液吃。此外这些伤口还会滋生更多吸血虱子和寄生虫,也是牛椋鸟长期的食物来源。
不过,为了更好的维护和食草动物寄主之间的关系,牛椋鸟也额外附送一个增值服务:警报功能。一旦有大型猎食动物靠近,牛椋鸟便会发出嘶嘶尖叫报警,给食草动物提供了逃脱被猎杀的机会。
分布范围
原产地:安哥拉、贝宁、博茨瓦纳、布基纳法索、布隆迪、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科特迪瓦、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加蓬、冈比亚、加纳、几内亚、几内亚比绍、肯尼亚、马拉维、马里、毛里塔尼亚、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尼日尔、尼日利亚、卢旺达、塞内加尔、塞拉利昂、南非、南苏丹、苏丹、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的、多哥、乌干达、赞比亚、津巴布韦。

游荡:也门。
繁殖方式
牛椋鸟是一种季节性筑巢的鸟类,它们于3 至5月和10月至12月筑巢,在肯尼亚的一些地区为5-7月。它们通常成对生活,不过也有不少成群生活的记录。它们通常在植物的枝干上已被弃用的啄木鸟的巢上筑巢。人们还没有观察到关于它们在篱笆、灯柱和电线杆筑巢的记录。
该属种类
序号 | 中文名称 | 学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1 | 黄嘴牛椋鸟 | Buphagus africanus | Linnaeus, 1766 |
2 | 红嘴牛椋鸟 | Buphagus erythrorhynchus | Stanley, 1814 |
种群现状
这二个物种常常被记录为非常见,但是经常在常见和非常见之间变化。其栖息地不受威胁,并且有许多保护区域。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