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爷爷的芦笛

2022-07-15 07:29:56 百科资料

《爷爷的芦笛》是儿童文学作家杨淼发表在《儿童时代》1997年第七期上的作品。这篇行文优美、富含哲理的短篇小说,已被选入苏教版、鄂教版高年级课本中。

  • 作品名称 爷爷的芦笛
  • 创作年代 1997年
  • 作品出处 《儿童时代》1997年第七期
  • 文学体裁 短篇小说
  • 作者 杨淼

作品原文

  在强强的想象里,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碧蓝碧蓝的海水就踩在脚下。白天,成群的海鸟在窗外翱翔;夜晚,天上的星星映在海水里,如千万点萤火闪闪烁烁。更有趣的是,海边长着一大片一大片的芦苇。一张普普通通的苇叶,经爷爷三折两卷,就成了一支芦笛。吹奏起来,曲调是那样婉转悠扬,还带着一股浓浓的海水味……

  转眼间又到了苇叶葱笼的五月。强强来到了爷爷的小屋。

  五月间的海水变得柔和温润。海面上平静得出奇,海风带着初夏的温馨,拂过强强柔嫩的脸颊。

  "爷爷,爷爷,我们做芦笛去!"

  "好的,我们这就去。"

  强强拉着爷爷的手来到芦苇丛生的地方。爷爷折下一片苇叶,做了一支芦笛。清脆的笛音传得很远,招引来好些海鸟,在大海边飞来飞去。强强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夜晚很快就到了。爷爷说:"你先睡,今晚有潮汛,我得去查看查看。你一个人留在屋里怕不怕?"强强说:"放心吧,爷爷,我不怕。"

  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变得狂怒起来,四溅的浪花和水珠喷洒到窗户上。狂吼的海风摇撼着小屋。这小屋好似一只在波峰浪谷中颠簸的小船,随时都有被海水吞没的危险。

  强强裹紧被子,蜷缩成一团。他大声呼喊着:"爷爷!爷爷!"可是听不到任何回答。又是一个大浪摔打在窗户上,几乎把玻璃打碎。强强吓得钻进被窝,连大气也不敢透。

  "哗--哗--"海水一浪接着一浪,永不疲倦。强强焦急起来,他想:"爷爷呢?爷爷在哪儿?"应该去把爷爷找回来。他哆嗦着下了床,刚要开门,"呼"的一声,一阵强风把门吹开了,强风裹挟进来的水滴把他身上淋得湿漉漉的。门外伸手不见五指,强强缩回脚,又钻进了被窝。

  强强从未经过这样的漫漫长夜。不知过了多久,蒙眬中,他仿佛听到,在逐渐平息下来的风涛声里夹杂着一种奇特的声响。

  啊,爷爷的芦笛!

  "爷爷!爷爷!"强强情不自禁地大喊起来。悠扬的芦笛声将他的恐惧驱赶得一干二净。这时候,他觉得自己变得勇敢起来。强强想起了爷爷平时爱说的一句话:"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读本课6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含义。

  5、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

  (二)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知道:人只有从小经受磨练,才能变得坚强勇敢。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意见什么事。

  2、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含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知道芦笛吗?谁来说一说。

  2、老师简介并过渡:芦笛是用普普通通的苇叶三折两卷而成的,它的声音可美妙啦。有一个叫强强的孩子非常喜欢他爷爷做的芦笛,非常喜欢听爷爷吹芦笛时发出的美妙声音。因为这芦笛还发生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3、板书课题:爷爷的芦笛。

  4、齐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检查读书情况。

  (1)认读词语。

  翱翔 吹奏 曲调 摇撼 颠簸 婉转悠扬

  葱茏 出奇 柔嫩 蜷缩 哆嗦 柔和温润

  温馨 潮汛 狂怒 蒙眬 裹挟 情不自禁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反馈:课文主要讲:强强来到爷爷的小闸屋,在大海狂怒的夜晚,他非常恐惧,听到爷爷的芦笛声后变得勇敢的故事。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

  2、指名说分段情况及段意。

  第一段(1):写强强对爷爷小闸屋的美好回忆。

  第二段(2-6):写强强来到了爷爷的小闸屋,并拉着爷爷做了一只芦笛。

  第三段(7-10):写强强在小闸屋里过夜,狂风巨浪袭击了小闸屋。

  第四段(11-13):写强强经受了考验,懂得了爷爷说的"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的道理。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把课文读正确、流畅是其他教学流程的基础,本节课在读上下苦功。

  四、合作学习。

  1、四人以小组,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这悠扬的笛声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3次)画出相关句子,并说说这笛声有什么特点?(悠扬、清脆、奇特)

  2、全班交流学习。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是极为适合略读课文学习的方式。在小组中,学生可以大胆、自如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互相取长补短,易于启发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爷爷的芦笛声在文中出现了3次,每一次强强听起来都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我们走进课文,细细品味。

  二、研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次芦笛声。(第一自然段)

  1、过渡:悠扬的芦笛声是在哪一段提到的?(第一自然段)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你读懂了什么?从哪里知道的?

  3、反馈交流:

  (1)海上风光宜人:

  ①指导朗读:碧海蓝天,海鸥翱翔,星星闪烁,多么富有诗意的景致啊!你能体会后,再来读一下吗?②学生练习,齐读。

  (2)海边生活非常有趣:更有趣的是,海边……海水味儿……

  (3)从"三折两卷"知道:芦笛制作过程简单;爷爷很会做芦笛。

  ……

  4、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在美丽的大海边,一大片一大片的芦苇丛里,和最疼爱自己的爷爷一起做芦笛、吹芦笛,这样的生活多么令人?……(羡慕、渴望、盼望着去看一看、玩一玩)强强对爷爷的小闸屋充满了向往。

  (二)学习第二次芦笛声。(2-6)

  1、过渡:转眼就到了苇叶葱茏的五月,强强终于来到了盼望已久的爷爷的小闸屋,看,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

  2、学生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勾画有关句子。

  3、集体交流。

  (1)出示"五月间的海水变得柔和温润。……拂过强强的脸颊。"

  ①指名朗读。此时的大海是一番怎样的景象?通过想象感受一下情景。

  ②你感受到了吗?(指名)海水是--海面是--海风呢?

  此时此刻,你好想说什么?(好美呀,好舒服呀……)

  (2)我想强强一定和大家发出了一样的感叹。该做更有趣的事了。齐读4-6自然段。

  听到了清脆的芦笛声。真的跟爷爷一起做芦笛、吹芦笛,强强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三)学习第三次芦笛声

  1、过渡:快乐的时光总是让人感觉短暂,刚才还和爷爷一起吹芦笛、看海鸟,转眼夜晚已经来临了,爷爷说:"……"强强是怎么说的?("放心吧,爷爷,我不怕。")

  2、我们可不能光听他说的,要眼见为实,瞧瞧晚上发生什么了?

  (1)出示: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变得狂怒起来……随时都有被海水吞没的危险。

  ①指名朗读。此时的大海变得怎样了?你见过狂怒的大海吗?

  ②强强是躲在被窝里听大海的声音,我们也来闭上眼睛体会一下,听听狂怒的大海。(放音频)……你觉得夜晚的大海……(大海变得可怕了……)

  ③指名读文:谁再来读这一段,把刚才体会到的读出来。(体会大海的凶猛、可怕。)

  ④读的真不错,我们向他学习,一起来读一读。

  ⑤还有哪些话也写出了大海的凶猛与可怕呢?

  交流:课件出示:

  ★又是一个大浪摔打在窗户上,几乎把玻璃打碎。

  ★哗--哗--海水不知疲倦地一浪接着一浪。

  ★呼的一声,一阵狂风把门吹开了,狂风裹挟进来的水滴把他身上淋得湿漉漉的。

  3、若你一人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怎样?

  (强强与你一样,此时的他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惊恐万丈,忐忑不安)?找出有关语句交流。

  课件出示:

  ①强强裹紧被子,蜷缩成一团。他大声呼喊:"爷爷!爷爷!"

  ②强强吓得钻进被窝,连大气也不敢透。

  ③强强焦急起来,他想:爷爷呢?爷爷在哪儿?应该去把爷爷找回来。他哆嗦着下了床……

  ④强强赶紧缩回脚,关好门,又钻进了被窝。

  过渡:(指名读这四句话)通过这些表现,我们感到强强当时……(害怕极了、恐惧、)

  4、强强从未经过这样的漫漫长夜,紧张、害怕、孤独陪伴着他。不知过了多久,在蒙眬中,他仿佛听到了一种奇特的声音。那是什么声音?(是爷爷的芦笛)

  课件出示:

  "啊,爷爷的芦笛!"

  指导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强强的兴奋,高兴)

  5、此时的强强变得怎样了?是什么使他勇敢起来了?(芦笛声、爷爷的话语)

  6、出示: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四人一小组讨论。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人只有从小经受磨练,才能变得坚强勇敢。

  三、拓展练习。

  你有过类似强强那样的经历吗?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吧。

  四、总结全文。

  是呀,平静的大海,练不出水手!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让我们永远记住爷爷平时爱说第一句话--(齐读)"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

  五、板书设计。

  婉转悠扬--有趣

  4*爷爷的芦笛 清脆----高兴

  奇特----勇敢

作者简介

  杨淼,现代知名杂文家。常有杂文、散文等见诸于《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刊物。曾出版有《中国人的心态》等著作。有着四十余年教师生涯的他,对教育自然有其难以割舍的情愫,对于社会经验和教育事业有着深刻的见解。文章笔调清新自然,但又不失对社会的剖析。

作品分析

感情线索

  课文中出现了三次不同的笛声,先写了强强想象中的大海和笛声;然后写了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大海和笛声给强强的感受;最后写了漫漫黑夜里,风涛里的笛声。

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讲强强到爷爷的小闸屋里,在狂风巨浪之夜独自一人经历恐惧,最后在爷爷的笛声中变得勇敢起来的事情,让我们体会到"不经风雨怎能成长"的道理。

写法借鉴

  1.线索分明,以"芦笛"贯穿全文。

  全文以笛声为线索,借笛声传真情,文中三次出现笛声。第一次是文章开头,写爷爷的芦笛让强强难以忘怀,爷爷的芦笛声给强强带来了无穷的回味与想象;第二次是强强来到爷爷的小闸屋,海边令人陶醉的美景引发了强强做芦笛听笛声的欲望,爷爷做了芦笛并吹出清脆的笛声;第三次是结尾,写爷爷的笛声成了强强心里的笛声,带给强强无穷的勇气与力量。

  2.环境描写与心理描写相结合。

  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中,会对他产生影响,他的行为心理等的变化多由环境的改变发生,当我们做写人的文章时,除对他本身的行动等进行描述之外,应对环境的变化进行叙述,两者结合,使文章生动可感,使读者理解文章中的人物特点。

  你看,第8自然段写大海狂怒了,海风呼啸,小闸屋也在风浪中摇摆,这种环境下,强强有什么反应呢?他"裹紧被子,蜷缩成一团,"大声喊着爷爷。你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恐惧吗?当"又一个大浪摔打在窗户上,几乎把玻璃打碎"时,强强"吓得钻进被窝,连大气也不敢透。"海浪阵阵袭来,没有平息,在这暴雨之夜,强强紧张、焦急了,去找爷爷,可大风黑夜把他又逼回了被窝,让他饱受害怕的煎熬。文章边描述环境,边把这种环境下强强的反应展现出来。风涛逐渐平息,强强听到了芦笛的音响,他的恐惧消失得无影无踪,变得勇敢起来。

  如果不写环境的变化,而只有强强的反应,作为读者对强强的举动肯定不能理解。如果只写环境,不写强强在这环境里的反应,文章就缺乏了生活的气息。两者的完美结合,使我们仿佛来到海边的小闸屋,亲身体验狂暴的风雨之夜,感受强强的心理,和他一起紧张焦急害怕。因此,我们写某一环境下的人物时,不要忘了可以把环境的变化和人物的活动交融在一起,使人物的活动变化拥有现实的基础。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