爪哇犀牛

爪哇犀牛(学名:Rhinoceros sondaicus)属奇蹄目犀科,与印度犀牛是近亲。如今仅分布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爪哇犀比印度犀牛小:通体长2.5-3.5米,肩高1.6米,平均体重1500千克,最大个体可达2300千克。有一支角,角长少于20厘米,皮肤为灰色。
爪哇犀牛曾在亚洲广泛分布,包括中国南部以及中原地带(汉朝以前),栖息于低地雨林和红树林沼泽中。喜欢独来独往,以树枝、嫩芽、嫩叶、果子、竹类、芒果及无花果等为食。每胎只生一头幼犀,哺乳期为1~2年。爪哇犀平均寿命35~40年,最长的可达50多年。
- 中文名 爪哇犀
- 学名 Rhinoceros sondaicus
- 别称 小独角犀
- 二名法 Rhinoceros sondaicus
- 界 动物界
外形特征

爪哇犀皮肤呈灰色。除了耳边和尾端有硬毛外,全身无毛。皮肤有厚摺。身体肥大,四肢短粗,显得很笨拙。雄犀有一只短小的角,雌犀通常无角。爪哇犀的体长250~350厘米,体重最重可以达到2300千克。有一支角,角长少于20厘米,皮肤为灰色。
爪哇犀比印度犀牛小:通体长2.5-3.5米,肩高1.6米,平均体重1500千克,爪哇犀和印度犀曾一度被认为是同一物种,事实上印度犀体形要大些,它的皮肤折叠稍微有异与爪哇犀,相对来说爪哇犀皮肤更加光滑。由于爪哇犀牛具有中药价值,因此被大量捕杀。
生活习性
爪哇犀牛喜欢独来独往,据说幼仔很早就单独生活。

爪哇犀喜欢生活在野草密布、有大片芦苇的低地雨林环境中,以树枝、嫩芽、嫩叶、果子、竹类、芒果及无花果等为食 。清晨和傍晚是采食的主要时间。爪哇犀很胆小谨慎,一旦有一点异常动静,它就会立马逃之夭夭。视力不佳,但有敏锐的嗅觉和听觉。爪哇犀几乎从不主动攻击人,除非是近距离受到惊吓或正在抚养幼崽,它的活动范围一般在20平方英里之间。
到目前为止,人类还不十分清楚爪哇犀牛的习性,一个原因是爪哇犀牛数量极少,另外一个原因是即使住在保护区中,犀牛仍然会选择人迹罕至的地方单独栖息。爪哇犀平均寿命35~40年,也有过50多年的记录。
生长繁殖
雌性成熟在三到四岁间,雄性成熟在六岁之后,雌性怀孕期是16个月,每次交配间隔达4~5年。每胎只生一

这是印度犀,和爪哇犀很容易混淆
头幼犀,哺乳期为1~2年。
爪哇犀从未在动物园中繁殖成功过,而且自1907年以后,再也没有在动物园展出过。
雌性怀孕期16个月,2~4月为生育高峰,每胎产一崽。幼崽和母亲一起生活2年左右。两次生育间隔最少3年。
栖息环境
栖息于低地雨林和红树林沼泽中。
分布范围
爪哇犀的分部区原本非常广泛,远不只爪哇一地,在中国和东南亚大多数国家都有分布,但由于人类的不断摧残,印尼的爪哇岛成了它如今的唯一幸存地,越南的种群已在2010年因偷猎全部灭绝,是全球最濒危的动物之一。 三个亚种已有两个已经灭绝。

爪哇犀过去普遍分布于印度、孟加拉国、不丹、中国、越南、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印度尼西亚)。三个亚种中已仅剩印尼亚种,且仅分布在爪哇岛的UdjungKulon国家公园(数量50只-60只)。最后一只印支亚种的爪哇犀牛2010年4月在越南国家公园被偷猎者杀害。印度亚种于上世纪60年代左右因过度偷猎和栖息地破坏而灭绝。
种群现状
2010年4月死亡的爪哇犀牛是越南最后一头爪哇犀牛图册中国的爪哇犀牛于1922年灭绝。爪哇犀牛在1999年曾于越南的吉仙国家公园用红外线照相机拍到,当时至少有不到10只的族群。2010年11月22日,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的监测相机在印尼乌戎格库龙国家公园犀牛保护区内拍摄到一头爪哇犀牛和它的幼崽。2011年10月,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和国际犀牛基金会经过为期两年的监测分析后发表研究报告正式宣布,越南境内极濒危物种爪哇犀牛已完全灭绝。2010年4月,越南最后一头爪哇犀牛被发现死于偷猎行为,其犀牛角被残忍砍掉。

保护级别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 。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China Key List —Ⅰ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