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燧石

2022-06-30 22:09:03 百科资料

燧石俗称火石,是比较常见的硅质岩石,燧石质密、坚硬,多为灰、黑色,敲碎后具有贝壳状断口。

  • 中文名 燧石
  • 分类 结核状燧石,层状燧石
  • 层状燧石 有块状和鲕状的区别
  • 结核状燧石 多产于石灰岩中
  • 又名 火石

矿石分类

  燧石 (石英变种) Quartz var. Chert根据其存在状态,分为两种类型:

燧石

  1.层状燧石:多与含磷和含锰的黏土层共生,分层存在,单层厚度不大,但总厚度可达几百米,有块状和鲕状的区别。

  2.结核状燧石:多产于石灰岩中,有球状、卵状、棒状、盘状、葫芦状、不规则状等结核体,一般只有5-15厘米,大的可达1-2米。

  燧石由于坚硬,破碎后产生锋利的断口,所以是最早为石器时代的原始人所青睐,绝大部分石器都是用燧石打击制造的,燧石和铁器击打会产生火花,所以也为古代人用作取火工具,中国古代常用一小块燧石和一把钢制的"火镰"击打取火,所以燧石也叫作火石,燧石枪也是利用扳机击打火石引发火药的。现代利用燧石的坚硬性质,将燧石作为研磨的原料。

矿物成分

  燧石学组成:SiO2、Si46.7%,含不同数量的气态、液态和固态

燧石

矿物特征

  α-石英以其晶形,无解理,贝壳状断口,硬度为其特征,如由β石英转变而来,则保持六方双锥的假象;它的特点是产状具有局部性,常呈结核状,透镜状或条带状夹层等,不组成稳定的硅质岩层。

成因产状

  α-石英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许多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主要造岩矿物。β-石英产于酸性火成岩或浅成岩中,常以斑晶出现;属于低温热液的胶体成因产物,主要产于喷出岩的孔洞中

结构构造

晶体形态

  三方偏方面体晶类,常发育成完好柱状晶体。常见单形有:六方柱m、菱面体r和z、三方双锥s及三方偏方面体x等,柱面有横纹。

燧石

晶体结构

  晶系和空间群:α-石英属三方晶系,P312;β-石英属六方晶系,P622;

  晶胞参数:α-石英:a0=4.91埃,c0=5.40埃;β石英:a0=5.01埃,c0=5.47埃;

  粉晶数据:3.342(1)4.257(0.22)1.8179(0.14)

物理性质

  硬度:7

  比重:2.53g/cm3解理:无解理

遂石

  断口:贝壳状断口

  颜色:纯净的α-石英无色,因含色素离子或存在色心而呈各种颜色;β-石 英通常呈灰白色、乳白色

  条痕:无色或白色

  透明度:透明

  光泽:蜡状光泽

  发光性:摩擦磷光

  其他:α-石英具有压电性

光学性质

  一轴晶(+),No=1.543-1.545,Ne=1.552-1.554,双反射率=0.0090. 产于水中,可取火。

相关典故

  火祖燧人氏取火

  关于火祖燧人氏取火的说法,也有两种。人们认为《韩非子·五蠹》的历史记载较为权威:"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燧人钻燧取火,无有疑问。然而,关于燧,有人说是燧石,有人说是燧木。正因有人说是燧木,才有了燧人氏钻木取火之说。说远古时代以燧木取火的氏族,又称"燧明国"。《太平御览》卷八六九引《王子年拾遗记》:"有燧明国,不识四时昼夜。国有火树,名燧木,屈盘万顷,云雾出于中间。折枝相钻,则火出矣。后世圣人为变腥臊之味,游日月之外,以食救万物;乃至南垂。目此树表,有鸟若鸮,以口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取小枝以钻火,号燧人氏。"这个传说中的燧明国在哪里呢,有人考证说,其据地为邰,所依之山为崦嵫。那么邰是在陕西武功县,崦嵫是在甘肃省,离我们商丘甚远。所以我没有采取钻木取火之说,而采取钻燧取火之说,正如1992年《人民日报》上写的那段话:"传说远古的商丘一带布满山林,有不少燧石裸露在外。部落成员用石块追打野兽时,石块和燧石相撞发出火光,燃着了枯木。他们从中得到启发,发明击石取火。由于钻燧取火不易燃着枯木,后来阏伯便把火种取到一块高地保留,供人们随时点火来用,造福于人类。"击燧石取火的方法从远古到解放初期,商丘一带的农村一直沿用着,只不过先前的以石击燧石,到后来改成了以铁击燧石,名曰:"火镰子"。

燧人取火

  击燧石取火也好,钻燧木取火也罢,反正都是摩擦取火。对于它在世界文明发展进程 中的作用,恩格斯给了高度评价:"就世界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起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这就是说,火,不仅在生活上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而且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上成为巨大的动力。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