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耆国

古西域国名。《汉书·焉耆国传》载:"焉耆国,王治员渠城。去长安七千三百里,户四千,口三万二千一百,胜兵六千人。击胡候,却胡候、辅国候、左右将、左右都尉,击胡左右君、击胡君各二人,译长三人。西南至都护治所四百里,南至尉犁百里,北与乌孙接。近海水多鱼。"
- 中文名称 焉耆国
- 地理位置 古西域,博斯腾湖西北岸
- 年代 西汉至元末
- 别称 焉支
历史
焉耆的分布区较为集中,在博斯腾湖西北岸,今焉耆回族自治县为其治所。由于紧靠博斯腾湖,故多鱼。文中提到北与乌孙接有误,当为西北与乌孙接。焉耆原名焉支(属大日氏乌绎部)、作乌耆,乌缠、阿耆尼。
《西游记》中称乌鸡国。国内有九城。辖地包括今焉耆、库尔勒,和硕、尉犁一带。居民从事农业、渔业、畜牧。有文字。
西汉初属匈奴,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六十年),属汉西域都护府。
北魏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焉耆被北魏打败,北魏在此设镇管辖。不久,焉耆先后被柔然、高车控制,又被厌哒破灭。后来,焉耆王族重新执政,焉耆国重新振兴。
大周武后长寿元年(公元692年),武则天把焉耆确立为安西都护府下面的四镇之一。
安史之乱(公元755--762)后,吐蕃攻占焉耆。不久,焉耆又归属漠北回鹘汗国。
13世纪末,统治焉耆的畏兀儿王国灭亡,焉耆也不复以国的形式存在。
典籍
《晋书·列传第六十七》
焉耆国西去洛阳八千二百里,其地南至尉犁,北与乌孙接,方四百里。四面有大山,道险隘,百人守之,千人不过。其俗丈夫翦发,妇人衣襦,著大袴。婚姻同华夏。好货利,任奸诡。王有侍卫数十人,皆倨慢无尊卑之礼。
(晋)武帝太康中,其王龙安遣子入侍。安夫人狯胡之女,妊身十二月,剖胁生子,曰会,立之为世子。会少而勇杰,安病笃,谓会曰:"我尝为龟兹王白山所辱,不忘于心。汝能雪之,乃吾子也。"及会立,袭灭白山,遂据其国,遣子熙归本国为王。会有胆气筹略,遂霸西胡,葱岭以东莫不服。然恃勇轻率,尝出宿于外,为龟兹国人罗云所杀。
其后张骏遣沙州刺史杨宣率众疆理西域,宣以部将张植为前锋,所向风靡。军次其国,熙距战于贲仑城,为植所败。植时屯铁门,未至十余里,熙又率众先要之于遮留谷。植将至,或曰:"汉祖畏于柏人,岑彭死于彭亡,今谷名遮留,殆将有伏?"植单骑尝之,果有伏发。植驰击败之,进据尉犁,熙率群下四万人肉袒降于宣。吕光讨西域,复降于光。及光僭位,熙又遣子入侍。
《魏书·列传第九十》
焉耆国,在车师南,都员渠城,白山南七十里,汉时旧国也。去代一万二百里。其王姓龙,名鸠尸卑那,即前凉张轨所讨龙熙之胤。所都城方二里,国内凡有九城。国小人贫,无纲纪法令。兵有弓刀甲槊。婚姻略同华夏。死亡者皆焚而后葬,其服制满七日则除之。丈夫并剪发以为首饰。文字与婆罗门同。俗事天神,并崇信佛法。尤重二月八日、四月八日,是日也,其国咸依释教,斋戒行道焉。气候寒,土田良沃,谷有稻粟菽麦,畜有驼马。养蚕不以为丝,唯弃绵纩。俗尚蒲萄酒,兼爱音乐。南去海十余里,有鱼盐蒲苇之饶。东去高昌九百里;西去龟兹九百里,皆沙碛;东南去瓜州二千二百里。
恃地多险,颇剽劫中国使。世祖怒之,诏成周公万度归讨之,约赍轻粮,取食路次。度归入焉耆东界,击其边守左回、尉犁二城拔之,进军向员渠。鸠尸卑那以四五万人出城守险以拒。度归募壮勇,短兵直往冲,尸鸠卑那众大溃,尽虏之,单骑走入山中。度归进屠其城,四鄙诸戎皆降服。焉耆为国,斗绝一隅,不乱日久,获其珍奇异玩殊方谲诡不识之物,橐驼马牛杂畜巨万。时世祖幸阴山北宫,度归破焉耆露板至,世祖省讫,赐司徒崔浩书曰:"万度归以五千骑经万余里,拔焉耆三城,获其珍奇异物及诸委积不可胜数。自古帝王虽云即序西戎,有如指注,不能控引也。朕今手把而有之,如何?"浩上书称美,遂命度归镇抚其人。初鸠尸卑那走山中,犹觊城不拔,得还其国。既见尽为度归所克,乃奔龟兹,龟兹以其婿,厚待之。
《周书·列传第四十二》
焉耆国,在白山之南七十里,东去长安五千八百里。其王姓龙,即前凉张轨所讨龙熙之胤。所治城方二里。部内凡有九城。国小民贫,无纲纪法令。兵有弓刀甲槊。婚姻略同华夏。死亡者皆焚而后葬,其服制满七日则除之。丈夫并剪发以为首饰。文字与婆罗门同。俗事天神,并崇信佛法。尤重二月八日、四月八日。是日也,其国咸依释教,斋戒行道焉。气候寒,土田良沃。谷有稻粟菽麦。畜有驼马牛羊。养蚕不以为丝,唯充绵纩。俗尚蒲桃酒,兼爱音乐。南去海十余里,有鱼盐莆苇之饶。保定四年,其王遣使献名马。
《隋书·列传第四十八》
焉耆国,都白山之南七十里,汉时旧国也。其王姓龙,字突骑。都城方二里。国内有九城,胜兵千余人。国无纲维。其俗奉佛书,类婆罗门。婚姻之礼有同华夏。死者焚之,持服七日。男子剪发。有鱼盐蒲苇之利。东去高昌九百里,西去龟兹九百里,皆沙碛。东南去瓜州二千二百里。大业中,遣使贡方物。
生活形态
它位于今天新疆焉耆县境东,是一个绿洲农耕生活形态的城郭。是汉通西域北道必经之地。焉耆国气候寒冷,土地肥沃,种有稻、粟、麦,兼畜牧。焉耆国有喝葡萄酒的习俗,也热爱音乐。这里资源丰富,文化发达,佛教在其国内有着很高的地位和众多的信徒,佛教艺术也曾繁盛灿烂。
锡克泌佛寺受当时大夏建筑风格的影响,体现出文化艺术结晶。焉耆是胭脂的谐音。胭脂可当口红涂在脸上,使女人更动人,美丽,所以也成了宫厅的贡品。焉耆产良驹,也有鱼盐蒲苇之饶。
特产
焉耆马有盆地型和山地型2个不同的生态类型,彼此在体躯结构和外貌特征及适应性上有所差别。盆地型的马多偏于乘挽兼用型。头中等大,多直头或半兔头。耳稍大。颈中等长,多直颈。鬐甲高长中等,胸部发育好,背平,腹稍长,尻较短斜。四肢中等高,后肢多有刀状肢势,距毛少,蹄质坚实。体质较干燥、紧凑。山地型的马以近似蒙古马者为主。头直额宽,颈略短,体躯较粗重,尻稍斜,毛厚,长毛多。蹄较小,蹄质较盆地型马好。体质较粗糙,在山上育成的马,下到盆地区有不适应的现象。2类群的毛色都以骝毛为主,栗、黑毛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