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烯丙基胺

2022-07-13 20:15:15 百科资料

烯丙基胺(Allylamine),无色液体,有强烈的氨味和焦灼味,有毒。应用于制制药中间体、以及农用化学品、染料和涂料、有机合成和树脂改良剂等的中间体。还可以用于制备两性高分子聚合物等。

  • 中文名称 烯丙基胺
  • 外文名称 Allylamine
  • 分子式 C3H7N
  • 分子量 57.09
  • CAS 107-11-9

编号系统

  CAS号:107-11-9

  MDL号:MFCD00008199

  EINECS号:203-463-9

  RTECS号:BA5425000

  BRN号:635703

  PubChem号:24847185

物性数据

  1.性状:无色液体,有强烈的氨味和焦灼味。

  2.熔点(℃):-88.2

  3.沸点(℃):55~58

  4.相对密度(水=1):0.76

  5.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2.0

  6.饱和蒸气压(kPa):25.7(20℃)

  7.燃烧热(kJ/mol):-2207.5

  8.临界压力(MPa):5.17

  9.辛醇/水分配系数:0.03

  10.闪点(℃):-29(CC)

  11.引燃温度(℃):371

  12.爆炸上限(%):22.0

  13.爆炸下限(%):2.2

  14.溶解性:溶于水、乙醇、乙醚、氯仿。

毒理学数据

  1.急性毒性

  LD50:102mg/kg(大鼠经口);35mg/kg(兔经皮)

  LC50:177ppm(大鼠吸入,8h)

  2.刺激性

  家兔经皮:500mg(24h),重度刺激。

  家兔经眼:50mg(20sec),重度刺激。

  3.亚急性与慢性毒性 亚急性与慢性毒性表现为心肌炎、肝肾充血及肺部病变等。

  4.致突变性 细胞遗传学分析:大鼠经口2500ng/kg

生态学数据

  1.生态毒性 EC50:16mg/L(5,15min)(发光菌,Microtox测试)

  2.生物降解性 MITI-I测试,初始浓度100ppm,污泥浓度30ppm,1%~81%。

  3.非生物降解性 空气中,当羟基自由基浓度为5.00×10个/cm时,降解半衰期为6.8h(理论)。

分子结构数据

  1、摩尔折射率:19.20

  2、摩尔体积(cm3/mol):76.8

  3、等张比容(90.2K):169.5

  4、表面张力(dyne/cm):23.7

  5、极化率:7.61

计算化学数据

  1.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无

  2.氢键供体数量:1

  3.氢键受体数量:1

  4.可旋转化学键数量:1

  5.互变异构体数量:无

  6.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26

  7.重原子数量:4

  8.表面电荷:0

  9.复杂度:17.2

  10.同位素原子数量:0

  11.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3.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5.共价键单元数量:1

性质与稳定性

  1.化学性质:具有伯胺的化学性质,还能在双键上发生各种反应。例如与卤素、卤化氢加成生成卤代丙胺。与苯反应得到β-氨基异丙基苯。烯丙基胺在自由基催化剂作用下不发生聚合反应。与环戊二烯反应得到2,5-亚甲基-1,2,5,6-四氢化苄胺。

  2.稳定性 稳定

  3.禁配物 酸类、酰基氯、酸酐、强氧化剂、二氧化碳

  4.避免接触的条件 受热

  5.聚合危害 聚合

  6.分解产物 氨

贮存方法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29℃。包装要求密封,不可与空气接触。应与氧化剂、酸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合成方法

  烯丙基氯与氨反应可制得烯丙胺:反应在带回流装置的设备里进行,使硫代异氰酸丙烯酯与20%盐酸回流反应15h。将反应物浓缩,结晶出现时又加水稀释,然后在滴加碱液的同时将烯丙胺蒸出。收集的粗品可用分馏法精制。

用途

  1.用作聚合物改性剂和利尿药,有机合成的原料等。

  2.用于制造药品的中间体,及有机合成和制作溶剂等。

安全信息

  危险品标志:很易燃有毒危害环境

  安全标识:S9S16S45S61S24/25

  危险标识:R11R23/24/25R51/53

急救措施

  急救:

  吸入:如果吸入,请将患者移到新鲜空气处。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如有不适感,就医。

  眼晴接触:分开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立即就医。

  食入:漱口,禁止催吐。立即就医。

  对保护施救者的忠告:

  将患者转移到安全的场所。咨询医生。出示此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给到现场的医生看。

消防措施

  灭火剂:

  用水雾、干粉、泡沫或二氧化碳灭火剂灭火。

  避免使用直流水灭火,直流水可能导致可燃性液体的飞溅,使火势扩散。

  灭火注意事项及防护措施:

  消防人员须佩戴携气式呼吸器,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发出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隔离事故现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收容和处理消防水,防止污染环境。

泄露应急处理

  作业人员防护措施、防护装备和应急处置程序: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携气式呼吸器,穿防静电服,戴橡胶耐油手套。

  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

  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消除所有点火源。

  根据液体流动、蒸汽或粉尘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

  环境保护措施:

  收容泄漏物,避免污染环境。防止泄漏物进入下水道、地表水和地下水。

  泄漏化学品的收容、清除方法及所使用的处置材料:

  小量泄漏:尽可能将泄漏液体收集在可密闭的容器中。用沙土、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并转移至安全场所。禁止冲入下水道。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封闭排水管道。用泡沫覆盖,抑制蒸发。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操作人员应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操作处置应在具备局部通风或全面通风换气设施的场所进行。

  避免眼和皮肤的接触,避免吸入蒸汽。

  个体防护措施参见第8部分。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

  如需罐装,应控制流速,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

  避免与氧化剂等禁配物接触。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使用后洗手,禁止在工作场所进饮食。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