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烛影摇红

2022-06-28 05:17:40 百科资料

烛影摇红,词牌名,又名"玉珥坠金环""忆故人""秋色横空"等。以毛滂词《烛影摇红·送会宗》为正体,双调四十八字,前段四句两仄韵后段五句三仄韵。另有双调五十字,前段五句两仄韵后段五句三仄韵;双调九十六字,前后段各九句五仄韵的变体。代表作有廖世美《烛影摇红·题安陆浮云楼》等。

  • 词牌名 烛影摇红
  • 别名 玉珥坠金环、忆故人 等
  • 字数 四十八、五十、九十六 
  • 始兴年代 宋代
  • 流行年代 宋代

词牌沿革

  北宋中期王诜词原调名为"忆故人",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七云:"徽宗喜其词意,犹以不丰容宛转为恨,遂令大晟府别撰腔。周美成增损其词,而以首句为名,谓之《烛影摇红》。"王诜此体格律极严,《词律》与《词谱》所标注字声平仄,一字不易,必须照填。元赵雍词更名"玉珥坠金环",元好问词更名"秋色横空"。毛滂《烛影摇红》三首即在王诜词基础上句式略变而改调名,如其《归去曲》:"鬓绿飘萧,漫郎已是青云晚。古槐阴外小阑干,不负看山眼。此意悠悠无限。有云山、知人醉懒。他年寻我,水边月底,一蓑烟短。"此体是将第二、三句九字句改为七字句,为四十八字体。周邦彦《烛影摇红》又将毛滂一体合为单调,又变为重头曲之长调九十六字体。周词之音谱已与王诜之体不同。

  自周邦彦创此体后,宋人均沿用。吴文英七首用以祝寿、宴乐、咏物、祈雨,多为祝颂之词,其《元夕雨》一首颇有丰容婉转之致:"碧淡山姿,暮寒愁沁歌眉浅。障泥南陌润轻酥,灯火深深院。入夜笙歌渐暖。彩旗翻、宜男舞遍。恣游不怕,罗袜尘生,行裙红溅。 银烛笼纱,翠屏不照残梅怨。洗妆清靥湿春风,宜带啼痕看。楚梦留情未散。素娥愁、天深信远。晓窗移枕,酒困香残,春阴帘卷。"刘克庄以此调作豪气词:"拙者平生,不曾乞得天孙巧。那回添扈属车来,岂是齐卿小。此膝不曾屈了。更休文、腰难运掉。前贤样子,表圣宜修,申公告老。凉簟安眠,绝胜傣直铃声搅。集中大半是诗词,幸没潮州表。月夕花朝咏啸。叹人间、愁多乐少。蓬莱有路,办个船儿,逆风也到。"此词风格恣肆,改变丰容婉转之度,是为别调。

格律说明

  正体,双调,四十八字。前段四句,两仄韵;后段五句,三仄韵。以毛滂《烛影摇红·送会宗》为代表。周词前段即此词体也,故可平可仄即可参之,馀校毛词别首及贺铸词。 贺词前段第三句"离魂十里念佳期","十"字仄声。后段第二句"但衾枕馀芳剩暖","枕"字仄声,毛词别首"唤人醒不教梦去","不"字仄声。第三、四、五句"他年寻我,水边月底,一蓑烟短","他"字、"边"字、"烟"字俱平声,"月"字、"底"字、"一"字俱仄声。

  变体一,双调,五十字。前段五句,两仄韵;后段五句,三仄韵。以王诜《忆故人·烛影摇红》为代表。周词后段即此词也。但此词前段第二、三句共九字,疑"向"字、"乍"字或歌者所添衬字耳。

  变体二,双调,九十六字。前后段各九句,五仄韵。以周邦彦《烛影摇红·香脸轻匀》为代表。此词前段即毛词体,后段即用王词,但第二、三句,王词九字,此则删去二字,作七字句,仍是王词体也。 此词可平可仄,查宋词悉与小令同,惟前后段第八句,或作"仄仄平平",或作"平仄平平",则与小令异。又前段第二句,方岳词"宫云透晓青旗报","宫"字平声。前后段第六句,高观国词"正惨惨云横疏影"、孙惟信词"软红街清明还又","疏"字、"还"字俱平声,亦与小令异。

格律对照

  正体

  格律对照例词:《烛影摇红·送会宗》

  中仄平平,仄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

  老景萧条,送君归去添凄。赠君明月满前溪,进到西湖

  中仄中平中,仄中中、中平仄。中平中仄,仄中中中,中平中

  门掩绿苔应,为黄花、频开醉。橘奴无恙,蝶子相迎,寒窗日

  变体一

  格律对照例词:《忆故人·烛影摇红》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

  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尊前谁为唱阳关,离恨天涯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

  无奈云沈雨,凭阑干、东风泪。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

  变体二

  格律对照例词:《烛影摇红·香脸轻匀》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中、中平中。中平中仄,中中中中,中平中

  香脸轻匀,黛眉巧画宫妆。风流天付与精神,全在娇波。早是萦心可,那更堪、频频顾。几回得见,见了还休,争如不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中、中平中。中平中仄,中中中中,中平中

  烛影摇红,夜阑饮散春宵。当时谁解唱阳关,离恨天涯。无奈云收雨,凭阑干、东风泪。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

  (说明:词牌格律与对照例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例词使用斜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平,表示填平声字;仄,表示填仄声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句末加粗为韵脚。)

典范词作

  【北宋】王诜《忆故人·烛影摇红》

  【北宋】毛滂《烛影摇红·送会宗》

  【北宋】周邦彦《烛影摇红·芳脸匀红》

  【南宋】廖世美《烛影摇红·霭霭春空》

  【南宋】廖世美《烛影摇红·题安陆浮云楼》

  【南宋】张抡《烛影摇红·上元有怀》

  【南宋】孙惟信《烛影摇红·一朵鞓红》

  【南宋】刘克庄《烛影摇红·拙者平生》

  【南宋】吴文英《烛影摇红·碧澹山姿》

  【南宋】吴文英《烛影摇红·赋德清县圃古红梅》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