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炖兔肉

2022-07-02 09:52:58 百科资料

炖兔肉是一道以兔子肉为主要食材制作的家常菜。

  • 中文名称 炖兔肉
  • 主要食材 兔肉
  • 分类 中餐
  • 口味 清淡

菜品来源

食材来源

  为兔科动物蒙占兔、东北兔、高原兔、华南兔、家兔等的肉。

动物形态

  ① 蒙古兔,又名:草原兔、跳猫。

  体形中等,长约45厘米,尾长约9厘米。体重一般在2公斤以上。耳甚长,有窄的黑尖,向前折超过鼻端。尾连端毛略等于后足长。全身背部为沙黄色,杂有黑色。头部颜色较深,在鼻部两侧面颊部,各有一圆形浅色毛圈,眼周围有白色窄环。耳内侧有稀疏的白毛。腹毛纯白色。臀部沙灰色。颈下及四肢外侧均为浅棕黄色。尾背面中间为黑褐色,两边白色,尾腹面为纯白色。冬毛长而蓬松,有细长的白色针毛,伸出毛被外方。夏毛色略深,为淡棕色。栖息于平原、荒草地、山坡灌丛、丘陵平原、农田和苗圃等处。栖居地常因季节不同,食物条件的改变而有所迁移。一般无固定洞穴,白天常在较隐蔽的地方挖临时的卧穴。以青草、嫩枝、树皮、蔬菜及谷物、豆类等农作物为食。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宁夏、山西、河北等地。

   东北兔,又名:草兔、山兔、黑兔子、山跳子。

  体形较大。耳较短,向前折不达到鼻端。尾短。头部和身体背面为棕黑色,由黑色长毛与浅棕色毛相间。两侧颜色较浅,黑色针毛较少。头部色较深,颈下黄棕色。尾背面黑灰色。腹面灰色。夏毛颜色较深。有时也出现全黑棕色的个体变异。主要栖息于针阔混交林中,亦在平原、荒草地、河谷灌丛等地活动。一般无固定巢穴,产仔时才有一定住所。白天栖居于灌木丛、杂草或树根下,晚间出来活动觅食。主要以树皮、嫩枝、草本植物为食。分布东北地区。

  ③ 高原兔,又名:灰尾兔、长毛兔。体形较大,毛长而蓬松。耳长,向前折时显然超过鼻端。全身背部为暗黄灰色,毛细长而略带波纹。臀部全为灰色细毛,中央较深而两侧较浅。头部尤其是鼻部中央颜色较深,面颊部及眼圈周围色较淡。颈背呈浅棕灰色,颈腹部都为黄灰色。腹毛纯白色。前肢为极浅的棕黄色,后肢外侧棕色,足背白色。尾背方有一很窄的暗灰色区域,尾两侧为白色,并有灰色毛基。一般栖息在海拔较高的高山草甸及草原地区。无固定洞穴,白天常在草丛中活动,吃植物性食料。分布四川、云南、甘肃、青海、西藏等地。

  ④ 华南兔,又名:短耳兔,粗毛兔。体形较小。耳短,向前折不达到鼻端。尾亦短,不及后足之一半。四肢较细。全身毛色较深,为黄褐色,并杂有黑色长的针毛。额脸部色较浅,鼻的两侧各有一浅色区,向后伸延直达耳基部。两烦处生有长的黑色针毛。耳廓边缘色较淡,耳端部无明显黑尖。腹部及四肢内侧为黄白色。四肢外侧为黄棕色。尾背面为黄棕褐色,尾腹面为淡黄色。栖息于农田附近的山坡灌丛、杂草地、坟田等处。昼夜活动,无固定洞穴。以草本植物的绿色部分、树苗和嫩叶为食,尤喜食麦苗、豆苗及蔬菜。分布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等地。

  ⑤家兔:个体的变异很大。一般头部及耳较野兔为短,后肢亦然。毛色亦有多种变异,通常以纯白色者为多。耳尖无黑色。以蔬菜、谷类、果类及青草为食。全国大部地区均有饲养。

  性味 甘,凉。

   《别录》:"味辛,平,无毒。"

   《食疗本草》:"味酸,性冷。"

   《纲目》:"甘,寒。"

归经

  《本草求真》:"入肝,大肠。"

功用主治

  补中益气,凉血解毒。治消渴羸皮,胃热呕吐,便血。

   《别录》:"主补中益气。"

   《千金·食治》:"止渴。"

   《本草拾遗》:"主热气湿痹。"

   《纲目》:"凉血,解热毒,利大肠。"

   《本经逢原》:"治胃热呕逆,肠红下血。"

制作食材

  兔肉10斤,酱油3斤,葱段一两,姜片一两,蒜瓣一两,大料三钱,清油一两,面酱一两,料酒五钱。

制作步骤

  1、将兔肉洗净,切成一寸二分见方的块。用开水冒过,备用;

  2、坐锅,打清油,用大料瓣炝锅,下葱段,姜片,蒜瓣,下面酱,把面酱炸熟。烹料酒、酱油,把兔肉下锅,打汤,用旺火追打,开几开,用小火炖烂,出锅。连汤盛碗。

菜品营养

  兔肉属高蛋白质、低脂肪、少胆固醇的肉类,质地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与其它肉类相比较,具有很高的消化率(可达85%),食后极易被消化吸收,这是其他肉类所没有的。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