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火斑鸠

2022-07-08 22:00:23 百科资料

火斑鸠(学名:Streptopelia tranquebarica),又称红鸠、红斑鸠、斑甲、红咖追、火鸪鹪,栖息于亚洲南部热带区,为一种小型鸠鸽,常见于平原、草地成群觅食。分布于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缅甸、中南半岛、菲律宾以及中国大陆的自华北以南各地、西抵四川、西藏、长江以北各地等地,主要栖息于开阔田野以及村庄附近。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

  • 中文名 火斑鸠
  • 亚    门 脊椎动物亚门
  • 英 文 名 Collared Turtle Dove
  • 别    称 红鸠、红斑鸠、斑甲、红咖追、火鸪鹪
  • 门 脊索动物门

外形特征

火斑鸠

  成年红鸠体长约23 cm,是鸠鸽科中体形较小的一种。

  雄鸟额、头顶至后颈蓝灰色,头侧和颈侧亦为蓝灰色,但稍淡。颏和喉上部白色或蓝灰白色,后颈有一黑色领环横跨在后颈基部,并延伸至颈两侧。背、肩、翅上覆羽和三级飞羽葡萄红色,腰、尾上覆羽和中央尾羽暗蓝灰色,其余尾羽灰黑色,具宽阔的白色端斑。最外侧尾羽外翈白色;飞羽暗褐色。喉至腹部淡葡萄红色,尾下覆羽白色。两胁、覆腿羽、肛周、翅下覆羽和腋羽均蓝灰色。雌鸟额和头顶淡褐而沾灰,后颈基处黑色领环较细窄,不如雄鸟明显,且黑色颈环外缘以白边。其余上体深土褐色,腰部缀有蓝灰色。下体浅土褐色,略带粉红色。颏和喉白色或近白色。下腹、肛周和尾下覆羽淡灰色或蓝白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色,基部较浅淡,脚褐红色,爪黑褐色。

栖息环境

  栖息于开阔的平原、田野、村庄、果园和山麓疏林及宅旁竹林地带,也出现于低山丘陵和林缘地带。​

生活习性

  主要以植物浆果、种子和果实为食,也吃稻谷、玉米、荞麦、小麦、高粱、油菜子等农作物种子,有时也吃白蚁、蛹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

火斑鸠

  常成对或成群活动,有时亦与山斑鸿和珠颈斑鸠混群活动。喜欢栖息于电线上或高大的枯枝上。飞行甚快,常发出‘呼呼’的振翅声。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缅甸、中南半岛、泰国、斯里兰卡和菲律宾等地。 

火斑鸠

  在中国分布于辽宁、河北以南的广大地区,西至甘肃、青海、四川西部、西藏南部、云南、贵州,东至东部沿海,南至香港、台湾和海南岛。

繁殖方式

  繁殖期2-8月,北方主要在5-7月。成对营巢繁殖,通常营巢于低山或山脚丛林和疏林中乔木树上,巢多置于隐蔽较好的低枝上。巢呈盘状,结构较为简单、粗糙,主要由少许枯树枝交错堆集而成。每窝产卵2枚,卵为卵圆形,白色,大小为23-29.5mm×20-22.7mm,平均26.9mm×20.9mm。

火斑鸠

亚种分化

2个亚种

中文名称拉丁学名
1.

  火斑鸠普通亚种

  Streptopelia tranquebarica humilis

2.

  火斑鸠指名亚种

  Streptopelia tranquebarica tranquebarica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火斑鸠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保护级别:Least Concern ver 3.1 。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