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激变论

2022-07-08 21:34:55 百科资料

激变论(cataclysm) 又称“灾变论”。一种用灾变来解释地壳运动和生物演变,否认生物自身进化的形而上学理论。

具体解释

  18世纪中期,布丰依据1680年出现的大彗星离太阳的最近距离只有23万里的事实,认为地球可能是太阳与大彗星碰撞出来的一个炽热的碎片,在其旋转中形成了一个球体,初次形成了太阳系和地球灾变形成的演化理论。

  之后,灾变论分化为以波蒙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灾变论和以居维叶为代表的非现实主义灾变论。前者认为,古今地质作用是相似的,通过古今地质过程和产物的比较,可以认识地球史。而居维叶在其《地球表面的革命》一书中提出,地球表层经常发生突如其来的、大规模的变化,如海陆升降、严重干旱或水灾、火山爆发、地震等等,这些变化导致了许多生物绝迹,其他地方的生物便移居此处,从而出现一个新的世界。如此反复下去,就看到不同地层具有不同类型的生物。居维叶的后继者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灾变论学说,认为地球的灾变是突然间席卷全球的,因此灾变后的世界只能由上帝来加以重新创造,地球上的物种也是上帝多次创造的成果,这无异是对上帝创世说的理论论证,由此也为宗教界所大力推崇。

  灾变论否认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否认古生物和现代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否认了生物自身的渐进和进化,把质变绝对化,视质变为突然发生的、没有量变准备的突如其来的一击,使神迹成为自然界的根本杠杆,因此它不仅是违反辩证法的形而上学观点,而且也是一种背离唯物主义的唯心主义学说。在当代,随着全球性激变的证据迅速积累,一些学者对灾变论又兴起了新的讨论,并提出了新的灾变理论。

  激变论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在社会政治上表现为冒险主义,认为社会革命无须经过积蓄革命力量的准备阶段,幻想通过突然的冒险活动取得胜利。

提出背景

  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初,从各时代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各种形态的生物化石,这些化石与现代生物既相似又不同,表明地球历史上生存过许多现今不再存在的物种。圣经不能解释这些物种绝灭的事实,为了解释古生物学的发现而又不违背圣经,于是有了灾变论。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