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潜艇风暴

2022-07-03 01:28:03 百科资料

《潜艇风暴》是于1981年上映的剧情电影,由德国导演沃尔夫冈·彼得森执导,由Jürgen Prochnow等主演。全片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在大西洋海域对英国、美国舰队发动的U艇海战;拍摄经费是德国电影拍摄历史前三名,显见德国人对此部电影之重视;迥异于一般剧情片,对德军著名的"潜艇部队"以"纪录片"形式作巨细无遗拍摄呈现,对一般观众而言会嫌枯燥略闷,但对"军事迷"族群观众会感到喜悦。

  • 中文名称 潜艇风暴
  • 外文名称 Das Boot
  • 其它译名 从海底出击
  • 制片地区 西德
  • 导演 沃尔夫冈·彼得森

剧情简介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发明了一艘出没无踪的U型深海潜水艇,在海战中无往不利。一次,这艘潜水艇奉命出击,执行对英国船队的袭击任务,当他们完成任务返航途中,却遭遇上前所未见的危机。潜在的重重危机随时威胁着舰艇上官兵的生命安全,这个貌似强大而冷冰冰的庞然大物完全不能自保,一切 只能听天由命......

  影片改编自战地记者布克海姆的畅销自传,荣获1982年第54届奥斯卡金奖六项提名。 沃尔夫冈·彼得森成为第一位凭着德语电影获得最佳导演提名的人。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角色演员备注
 Der Alte​Jürgen Prochnow艇长
 Leutnant WernerHerbert Grönemeyer随舰记者
轮机长 Klaus Wennemann----
值星官​Hubertus Bengsch----
副值星官Martin Semmelrogge----
领航员Bernd Tauber ----
机械士官Erwin Lede----

职员表

  导演:沃尔夫冈·彼德森

获奖情况

  第55届奥斯卡金像奖(1983)

  • 最佳导演(提名)
  • 沃尔夫冈·彼德森
  • 最佳改编剧本(提名)
  • 沃尔夫冈·彼德森
  • 最佳剪辑(提名)
  • Hannes Nikel
  • 最佳摄影(提名)
  • 约斯特·瓦卡诺
  • 最佳音响(提名)
  • Trevor Pyke/Milan Bor/Mike Le Mare
  • 最佳音效剪辑(提名)
  • Mike Le Mare

创作背景

  德国人沃尔夫冈·彼得森(Wolfgang Petersen)被人们褒扬并不是因为他被好莱坞同化 之后的商业作品《空军一号》(Air Force One,1997)和《完美风暴》(The Perfect Storm,2000),而是一部令他完全有资格受到广泛尊敬的德国电影《潜艇风暴》(Das Boot,1981),这部反映二战时期潜艇战的惊险片获得了82年奥斯卡金奖六项提名,沃尔夫冈·彼得森更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凭着德语电影获得最佳导演提名的人。该片彻底征服了全球观众,也为战争类型电影建立了一次几乎不可逾越的典范。

DAS BOOT

  二次大战期间,德军一艘U型潜艇奉命出击,完成对英国船队的袭击任务,当他们完成任务返航途中,却遭遇上前所未见的危机。《潜艇风暴》片长超过三个小时,而从开始到结束的每一分钟里,时间几乎都消耗在一艘德国潜艇的封闭空间里面,满脸油污、胡子拉茬的德国海军是影片的主要角色。在它的悠长篇幅之中并不缺乏大起大落的情节起伏,潜在的重重危机随时威胁着舰艇上官兵的生命安全,这个貌似强大而冷冰冰的庞然大物完全不能自保,一切只能听天由命。以德国人的观点去审视、反思二次世界大战的电影并不多见,但几乎一出现都成为了精品,从沃尔克·施隆多夫(Volker Schlondorff)的《铁皮鼓》(The Tin Drum,1979)到萨博(Szabo)的《摩菲斯特》(Mephisto,1981),虽然取材和角度各不相同,但对战争的批判和人性的揭示同样深刻。《潜艇风暴》并没有以上两部电影那样尖锐而明显的批判性,也没有在影片中为敌对双方作出道义上的判断,它仅仅以二战中一群普通的德国士兵的角度出发,写实、客观地描写这群非常时期的军人。他们无条件地执行上级的命令,兢兢业业地坚守自己的岗位,甚至灾难来临也毫不退缩,深入研究对"敌人"的作战方案,拯救即将崩溃的舰艇和日渐失去的胜利果实。然而面对无休止的战争,他们渐渐麻木了,朋友或敌人的界限越发模糊,被他们重创后掉下水中生灵的绝望求救都不能触动他们的神经。而长时间徘徊在生死边缘的折磨和压迫,面对敌人、面对同袍、面对无助的困境,他们逐渐丧失了理性的判断力,他们苦闷、忧郁难以自拔,行为日渐失控并趋向疯狂和歇斯底里。在残酷的战争中,他们更象是一堆行尸走肉,原来性格鲜明、思想单纯的年轻人已经彻底死去,取而代之的一部一部的冷血战争机器。他们失去了热情、失去了思想,没有现在更没有未来,在一个冷漠而朝不保夕的环境中惶恐度日,何时会死去,何时才能结束,没有人可以给他们答案。时间已经无人关心,空间已经不再重要,一切将会如何了断......

  沃尔夫冈·彼得森通过《潜艇风暴》,从人性的角度重新审视战争为全人类带来的毁灭性灾难。它通过详实的资料充分地说明,战争不单只为被侵略的国家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作为德国、这个战争的发动者,它的人民同样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同样是广大受苦受难民众中的一员,而直接参与战争的士兵,更成为疯狂野心的陪葬品,他们牺牲的不只是宝贵的生命,还有生存的权利和尊严,他们的在天之灵将永不瞑目!

影片评价

  从意旨的层面来说,《Das Boot》尽乎完美地达到了我所理想的战争片境界,因为这里几乎听不到任何狂热的国家主义及民族主义论调(或许因为那是艘孤悬海外沉潜于远洋的扁舟)。潜艇上的船员近乎机械地完成各自的任务(就像越战纪录片《Hearts Minds》里美军轰炸机师的自述,他当时觉得向越南村庄投弹不过是个触动按钮准确无误的operation),或是出于求生本能而奋勇当先。在更大的意义上,他们不过是战争机器上的一颗颗螺丝钉,以职业军人的责任感去完成任务(虽然这是一个你死我活的任务)。他们冷酷,看到下沉的英国商船上跳入海中的船员而见死不救;他们脆弱,轮机长大难当头竟精神失控擅离岗位,差点就被艇长就地正法,而随军记者则无望地凝视着一桢陆地的风景照片以求慰安。《Das Boot》的制作者既没有谴责亦没有讴歌这些船员,只是把发生的一件件事情呈现在观者眼前,至于对此作出什么样的判断,则需要观者自己去完成。或许电影中唯一有英雄主义嫌疑之处,是全体船员临危时(正如DVD封套的广告词:"捕猎者成为被猎者"),那种求生的意志与齐心协力。不过我想,即使在战胜者眼中,那亦是相当值得尊重的行为,甚至堪称另一种"意志的胜利",只是这些英勇的行为本身丝毫不关国家社会主义的鸟事。

  据说,在美国洛杉矶电影节首映时,导演彼得森非常担心观众的反应,不仅因为该片长达6 小时的电视系列剧版本在德国国内受到批评,更因为洛城有很多犹太居民。当影片开头的字幕提及二战中,在U型潜艇上服役的4 万德国船员只有1 万名生还时,观众不断发出嘘声。但放映结束时,观众却起立为这部杰出的电影喝彩。这段轶闻是我看完《Das Boot》后读到的,亦更坚定了我的判断,即这部电影的确是我心目中理想的战争片,它甚至超越了类型片本身的限制,亦超越了简单的二元价值观与道德判断 (当然它亦绝非一部为纳粹歌功颂德的影片),并在描写人性与反映战争的荒谬与不仁上,达到了一个较为深刻与慈悲(没错,慈悲)的境界。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