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滇池金线鲃

2022-06-28 10:58:22 百科资料

滇池金线鲃(学名:Sinocyclocheilus grahami)是鲤科、金线鲃属鱼类。体细长,侧扁。吻略尖。口亚下位。须2对,口角须长于吻须。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唇后沟不相连。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变粗、变硬,后缘具锯齿;胸鳍后伸不达腹鳍起点;腹鳍起点位于背鳍起点之前;尾鳍叉形。鳞圆形,侧线鳞较大,侧线鳞61-69枚。第1鳃弓外侧鳃耙5-7枚。全身呈淡黄色,背部略呈青灰色,体侧近背部有许多黑斑点,各鳍均为金黄色。

滇池金线鲃栖息于水质清澈的湖泊中,生活于与湖泊相通的洞穴中,常游出洞外。初夏产卵,生殖时游入湖边岩洞泉水中。滇池金线鲃以小鱼、小虾和水生昆虫为主食,也食少量的丝状藻、蓝藻和高等植物碎片。仅分布于中国云南的阳宗海、滇池、抚仙湖。

滇池金线鲃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列入《云南省珍稀水生动物保护名录》《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还被收录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中,保护级别为极度濒危(CR)。

(概述图参考资料: )

  • 中文名称 滇池金线鲃
  • 拉丁学名 Sinocyclocheilus grahami
  • 别名 小鲈鱼、洞鱼、波罗鱼、金线鱼、金线鲃、金钱鲃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形态描述

  体长210mm,重约250g。侧扁,头后背缘隆起。吻尖。须2对,口角须较长。鳞小,呈圆形,覆瓦状排列,侧线鳞稍大,约70枚。鳃耙短小,排列稀疏。全身被鳞,呈覆瓦状。鳞圆形,侧线鳞较上下鳞大,游动时,在阳光下,褶褶闪光,金线鱼的名称由此而来。侧线完全,头背部及侧线上下有不规则的黑色斑块,疏密程度因个体而异。

滇池金线鲃 滇池金线鲃

生态习性

  散居 于湖泊深水处。喜清泉流水,营半穴居生活。通常夜间到洞外觅食,主食浮游动物、小鱼、小虾和水生昆虫等,兼爱少量丝状藻和高等植物碎屑。随鱼体的增长,逐渐转为捕食小虾,甚至部分小鱼。其肉质细嫩,肉味鲜美,是广大群众喜爱食用的鱼种之一。肉可入药,有滋阴调元,暖肾填精的功效。主治虚老损伤、肾虚滑精等症。

滇池金线鲃

现 状

  滇池金线鲃为滇池特有鱼类。50-60年代在滇池水体为主要经济鱼类之一。近30年来,由于环境污染、盲目引种、过度捕捞、水质恶化等,滇池金线鲃已从滇池湖体消失,在滇池水域难觅踪迹。仅少量存在于滇池周边未受污染的溪流、龙潭中。地方特有的名贵鱼类,在局部地区已非常少见。需大力保护。

  经过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多年不懈的努力研究,现已人工繁殖成功。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