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侵蚀

河流水对地表的侵蚀作用是多方面的。除了不断地使河流加宽、加深外,还对沟谷、河谷的源头产生侵蚀作用,不断地使河流源头向上移动,使谷地延长。这种侵蚀作用就叫做溯源侵蚀。溯源侵蚀可以在河流全程的任何地段发生,其速度也可以很快,如中国黄土高原沟谷溯源侵蚀的结果,每年可使沟头前进数米至数十米。
- 中文名 溯源侵蚀
- 外文名 headward erosion
- 其他称呼 向源侵蚀
- 作用 加宽,加深,延长
- 主要发生点 河谷沟头
溯源侵蚀
定义
河流或沟谷发育过程中,因水流冲刷作用加剧,下切侵蚀不仅加深河床或沟床,受冲刷的部位随着物质的蚀离,并使其向上游源头侵蚀后退的现象。又称向源侵蚀。溯源侵蚀又称为向源侵蚀。它是使河流向源头方向加长的侵蚀作用,主要发生在河谷沟头。当侵蚀基准面因某种原因下降时,从河口段向上游方向也能发生显著的溯源侵蚀作用。 溯源侵蚀使河流由小到大,由短变长。它使许多互相分隔,规模较小的流水相互联结起来。将主流与支流以及支流的支流联结成为统一的系统,称为水系。每个水系或水系的一部分都有其流域(河流及支流构成的总区域)。流域与流域之间由山体或高地所分隔。这种分开相邻流域的高地称为分水岭。此外,一河流向上坡加长的结果可以交切另一条河流,把后者上游的河水截夺过来,这种现象称为河流袭夺。
原因
侵蚀基准面的变化必然引起河流的再塑造。当侵蚀基准面上升时,水面比降减少,水流搬运泥沙的能力减弱,河流发生堆积。相反,当侵蚀基准面下降时,因基面下降而出露的河床坡度增大,水流侵蚀作用加强,开始在新出露的河段发生侵蚀,然后逐渐向上游发展,导致溯源侵蚀。所以侵蚀基准面变化是引起溯源侵蚀的最主要原因。
例证
溯源侵蚀在河流源头和河口地段最为明显。河谷或沟谷源头,因河床纵剖面较陡,下切侵蚀作用加强,引起向上游不断侵蚀,从而加长河谷的长度。在黄土地区溯源侵蚀现象最为明显,因为黄土土质松散并多节理,降雨后沿冲沟向上侵蚀。沟头地区每年向源侵蚀可达数十米,这是黄土区水土流失的原因之一。河口地段由于侵蚀基准面的下降,可以引起河流下切,产生溯源现象,形成多级阶地。
溯源侵蚀现象在河流中极为普遍,除上述河口段因基面下降引起的后退侵蚀以外,主支流上游的沟谷源头向河间地的侵蚀、河流上各个跌水的向上游后退侵蚀等均属于溯源侵蚀。溯源侵蚀使河床向纵深的方向发展,进一步引起河流纵剖面的变化。
分水岭
有的分水岭范围广阔,有的分水岭仅位于支流之间。随着河流向源头方向延伸,分水岭逐渐变窄,高度随之降低。如果分水岭两侧河流的溯源侵蚀能力相同,则分水岭的高度降低,而其位置不发生移动;如果一侧河流的溯源侵蚀能力超过另一侧的河流,则随着分水岭高度的降低,其位 置会向着溯源侵蚀能力弱的河流一侧移 动。
河流袭夺
河流袭夺现象在两条流向垂直的河流之间最易发生,袭夺后产生的地形也较特别。袭夺它河的河流称为袭夺河,被袭者称为被夺河。在袭夺发生处常形成近90度的急转弯,称为袭夺弯。被夺河的中下游仍然存在,称为断头河。断头河的上游与袭夺河之间的干涸谷底称为风口。风口处常能见到河床堆积的沉积物。在干涸河谷中可形成湖泊沼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