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溃疡性大肠炎

2022-07-04 08:31:50 百科资料
溃疡性大肠炎是形成糜烂及溃疡的大肠炎症性疾病,主要侵害黏膜及黏膜下层。直肠一定会有炎症产生,原因不明,但一般认为与压力及免疫异常有关。

疾病概述

  溃疡性肠炎是由大肠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um colinum,又称肠梭菌)引起的。该菌呈杆状,为革兰氏染色阳性;菌体长3~4μm,宽1μm,平直或稍弯,两端钝圆,芽胞较菌体小,位于菌体近端,人工培养时,仅少数菌体可形成芽胞。该病的特征为突然发病和迅速大量死亡,呈世界分布。

病理病因

  自身免疫因素(30%):

  实践证明已在病人的血清中检测出非特异性抗结肠黏膜抗体,血清中抗大肠杆菌014型抗体,能与结肠上皮抗原起交叉反应等说明存在体液免疫紊乱;在组织培养中,患者的结肠上皮可被淋巴细胞损伤,反应细胞免疫失调;在患者的结肠黏膜固有膜中荧光免疫法测出有免疫复合物沉积。

  神经精神因素(15%):

  精神创伤、情绪紧张或过度疲劳等,可使大脑皮层机能紊乱,皮层下中枢亢奋,通过自主神经(植物神经)使肠运动增强,肠血管和平滑肌痉挛,久之组织细胞缺血缺氧,抵抗力耐受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肠黏膜易发生炎性变、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出血。可以说,本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以自身免疫机能为根本,感染、神经精神因素为诱因。

  感染(20%):

  由于本病结肠黏膜的炎症表现与一些感染性腹泻,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相似,故认为是发病的启动因素。

  遗传(10%):

  本病在不同种族、不同人群、不同体质的发病率有极大的差异,白种人的发病率远远高于黄种人和黑种人。

症状分析

  典型症状: 慢性腹痛(75%) 腹痛(70%) 腹泻(70%) 腹痛伴恶心、呕吐(65%) 腹痛伴腹泻(65%) 恶心与呕吐(60%)

  常发生下痢,排出白色水样稀粪,精神委顿,如果病程1周或更长,机体异常消瘦。

疾病诊断

  诊断

  溃疡性肠炎根据死后肉眼病变较易获得诊断,根据典型的肠管溃疡以及伴发的肝坏死和脾肿大出血,便可做出临床诊断。确诊需进一步作病原学检查。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球虫病、组织滴虫病、坏死性肠炎以及包涵体肝炎等病相鉴别诊断。

疾病检查

  早期病变的特征是小的黄色病灶,边缘出血,在浆膜和粘膜面均能看到。当溃疡面积增大时,可呈小扁豆状或呈大致圆形的轮廓,有时融合而形成大的坏死性假膜性斑块。溃疡可能深入粘膜,但较陈旧的病变常比较浅表,并有突起的边缘,形成弹坑样溃疡。导致腹膜炎和肠管粘连。

疾病治疗

  链霉素、杆菌肽、氯霉素、痢特灵对本病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首选药物为链霉素和杆菌肽连用3d。对本病污染场要及时隔离带菌、排菌动物,对病禽进行隔离治疗。对同场健康禽要采取药物预防措施,控制本病蔓延。

疾病预防

  作好日常的卫生工作,场舍、用具要定期消毒。粪便、垫草要勤清理,并进行生物热消毒,以减少病原扩散造成的危害。避免拥挤、过热、过食等不良因素刺激,有效的控制球虫病的发生,对预防本病有积极的作用。对本病污染场要及时隔离带菌、排菌动物,对病禽进行隔离治疗。

并发症

  1.中毒性巨结肠

  是严重并发症,见于急性暴发型溃疡性结肠炎及急性重症型病人。其发生率约2%。病人出现间歇性高热、精神萎糜呈重症中毒状态。腹部很快膨隆、有压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由于结肠快速扩张、肠壁变薄、血运障碍、易发生肠坏死穿孔。病死率极高。可达30%~50%。

  2.结肠穿孔

  多在中毒性巨结肠扩张基础上发生。穿孔后导致弥漫性腹膜炎或局限性脓肿。穿孔部位多在乙状结肠或结肠脾曲处。患者多出现高热及感染中毒症状。腹胀,左侧腹部广泛肌紧张,X线透视或平片检查。

饮食注意

  1、饮食上应注意清淡,多以菜粥、面条汤等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佳。

  2、可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

  3、给予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如各种粥类、米汤等。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