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湿毒疮

2022-07-12 13:10:10 百科资料

湿毒疮,中医病名,亦名下注疮,系指疮疡发于下肢而黄水淋漓的病证。出自《外科启玄》卷八。其病多因风湿热客于肌肤郁结蕴滞所致。以发于小腿足踝等为多见。

病因病机

  其病多因风湿热客于肌肤郁结蕴滞所致。以发于小腿足踝等为多见。

临床表现

  急性者初起患部皮肤潮红,继起丘疹、水疱、搔痒,破后黄水淋漓,常对称发病,属湿热偏重;慢性者多伴有血虚,皮肤肥厚粗糙,脱屑,瘙痒无度,病程迁延,属邪留血燥。

辨证施治

  (一)内治法

  1.湿热偏重证证候:急性者症见初起患部皮肤潮红,继起丘疹、水疱,瘙痒,破后黄水淋漓,浸淫成片,常对称发生。治则:清热利湿。主方:内服萆薢渗湿汤或龙胆泻肝汤。

  2.血虚风燥证慢性者则多伴有血虚,证候:皮肤肥厚粗糙,脱屑,瘙痒无度,病程迁延。治则:养血祛风。主方:内服当归饮子或除湿胃苓汤。

  (二)外治法

  1.急性期黄柏或野菊、蒲公英煎汤,待冷湿敷,渗水减少后用三黄洗剂或青黛散敷贴。

  2.慢性期青黛膏加铜绿外搽;亦可用苦参汤药浴。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