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游月陂

2022-06-28 20:35:55 百科资料

《游月陂》是北宋诗人程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是一首纪游诗,也是一首理趣诗,首联写游月陂堤,中间二联从秋色和秋声方面表现主观上的闲静与自然界的幽静合二而一,尾联写诗人的感触。这首诗写写"静观自得",作者把秋色、秋声、秋气、秋水描绘得形象动人,意境恬静清新,声韵和谐,对仗工整。

  • 作品名称 游月陂
  • 创作年代 北宋
  • 作品体裁 七言律诗
  • 作者 程颢
  • 作品别名 游月殿

作品原文

  游月陂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月陂(bēi):水泊名。因形如月,故名月陂,遗址在今洛阳洛水之南。

  ⑵四徘徊:谓东西南北来回行走。

  ⑶中天:天中,空中。

  ⑷万物:统指字宙问的一切事物。秋气:秋日萧条、肃杀之气。

  ⑸樽(zūn):酒杯。

  ⑹水心:水中。

  ⑺无端:谓人世问的事很繁杂,没有头绪。何足计:哪里值得计较。

  ⑻约:邀请。重陪:再次伴随。

白话译文

  月陂池堤上面四处徘徊,北面拥有耸天百尺高台。

  万物已随秋天节气而改,一杯且为晚来凉意怀开。

  水中云影悠闲自相映照,林下泉声由自寂静中来。

  世事繁杂何必足以相计,但有逢此佳节相约重陪。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程颢居于洛阳期间,与友人同赏月陂时所作,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写"静观自得"的诗。作者把秋色、秋声、秋气、秋水描绘得形象动人,意境恬静清新。

  从首联可以看出,在一个天高气爽、月明如水的秋天夜晚,诗人登上月陂堤岸,东走西游,悠然四顾。江面茫茫,月色溶溶,向北望去,看到那百尺高台,宛若天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此时登上月阪堤,也是心与物会,景与情融,自然涌出额联两句"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秋气萧瑟,"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万物自然改颜,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程颢对秋气,似乎并不如欧阳修那样"噫嘻悲哉"他依然是"闲来无事不从容",那么悠然自得的"一樽聊为晚凉开",斟上一杯美酒,冲冲凉意,乐在其中。三、四两句对仗工整而简练,"改""开"二字有声有色。颈联"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即中的"闲"、"静"二字进一步写自己心境的从容自得。移情于物,明明是自己心境 "静"、"闲",仿佛大自然界的万物也是"闲"、"静"的。蓝天白云倒映于绿水碧波之中,是因为"闲",淙淙的泉流之响,是因为树木的幽静。"泉声静自来"可直译为"泉声自静来",是"鸟鸣山更幽"的逆向思维。观水面闲云之影、听林下流泉之声,这对程颢来讲当然是惬意的,不同于俗人为名利奔走,因事务而缠身。末联抒发自己的人生哲理:"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他认为人世间有些事,说不上有什么来由。繁杂而无头绪,不值得去认真计较。人生待开怀时且开怀,只要逢上佳节,约上几位知交,重游月陂堤,相陪举杯痛饮,就会感到无穷的乐趣。

  此诗声韵和谐,对仗工整。在程颢的笔下,月陂堤内外,林含情,水有意,泉有声,物体志。显然是作者追求超凡入圣、清静自如的理想境界。

名家点评

  清·王相《千家诗新校》:言登堤四望,有中天之台,在北而最高也。但见万物逢秋而萧然,一樽向晚而可酌。观水面闲云之影,听林下泉流之声,秋色犹可观也。末言世事多端,何足计较?但逢佳节,不厌登临,重陪玩饮,可也。

作者简介

  程颢(1032-1085),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洛阳人。嘉佑二年(1057)进士,调鄂鄠县主簿。熙宁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贬为镇宁军签判,知扶沟县。哲宗立,召为宗正丞,未行而卒。他是有名的理学家,北宋理学五子之一,与其弟程颐合称"二程"。二人创立的学说,世称"洛学",是理学中的重要派别。曾在洛阳讲学十余年。著作有后人所辑《二程遗书》。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