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溜穴

温溜穴,国际标准代号LI7,郄穴。别名:逆注,池头,蛇头。
温,为温热,温暖的意思,溜,即为悄悄走失的意思。手阳明大肠经的气血行至本穴后,由于外部环境对其的升温作用较少,原来的余热也会缓缓的散热蒸发,情形如同悄悄溜走一般,不被察觉,故名名温溜穴。
温溜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的郄穴,为经脉气血汇曲折聚之处,本穴出自于《针灸甲乙经》。
- 中文名 温溜穴
- 定位 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
- 穴位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等
- 别名 逆注,池头
- 取法 侧腕屈肘,在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
基本信息

温溜 经穴名
【别名】逆注,池头。
【定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取法】侧腕屈肘,在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阳溪上5寸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前臂筋膜、桡侧腕长、短伸肌。皮肤由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筋膜内除上述神经还有头静脉经过。针入皮肤,在头静脉的后方经皮下筋膜,穿前臂筋膜,进桡侧腕长伸肌腱,达桡侧腕短伸肌腱,直抵桡骨骨膜。以上二肌(腱)由桡神经深支支配。
【特性】手阳明经之郄穴。
【功用】清热理气。主肠鸣腹痛,伤寒逆臆,寒热头痛,风逆肢痛,嬉笑狂言
【主治】1.五官科系统疾病:口腔炎,舌炎,腮腺炎;
2.其它:扁桃体炎,面神经麻痹,下腹壁肌肉痉挛,前臂疼痛。
3.本穴在消化道溃疡穿孔时常出现压痛,与它穴配合可做出进一步诊断。
【用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向手部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古文记载
定位记载
《针灸甲乙经》:在腕后,少士五寸,大士六寸;在腕后五寸。
《太平圣惠方》:在腕后五寸六寸间动脉中。
《循经考穴编》:一法:偏历后二寸。
主治记载
《针灸甲乙经》:疟,面赤肿;肠鸣而痛;癫疾,吐舌鼓颌,狂言见鬼;狂仆;口齿痛。
《备急千金要方》:伤寒,寒热头痛,哕,衄,肩不举;主疟。
《千金翼方》:狂癫哭泣。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口喎。
《针灸资生经》:伤寒哕逆噫哕。
《针灸聚英》:风逆四肢肿;口舌痛。
《针灸大成》:肠鸣腹痛,伤寒哕逆噫,隔中气闭,寒热头痛,喜笑狂言见鬼,吐涎沫,风逆四肢肿,吐舌,口舌痛,喉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