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清明节特种邮票

2022-07-05 17:06:30 百科资料

《清明节》特种邮票1套3枚,2010年4月5日由中国邮政发行,志号:2010-8。

  • 中文名称 清明节特种邮票
  • 发行日期 2010年4月5日
  • 设计者 刘赦、康凯
  • 志号 2010-8

邮品简介

  《清明节》特种邮票1套3枚。

  邮品详情:

  志号:2010-8

  图 序/图 名/面 值

  (3-1)T/祭 祖/1.20元

  (3-2)T/踏 青/1.20元

  (3-3)T/插 柳/1.20元

  邮票规格:30×40毫米

  齿孔度数:13.5度

  整张枚数:版式一 20枚

  版式二 9枚(3套)

  整张规格:版式一 150×240毫米

  版式二 150×146毫米

  版别:胶印

  防伪方式:防伪纸张、防伪油墨、异形齿孔、荧光喷码

  设 计 者:刘赦、康凯

  责任编辑:陈静芝

  印 制 厂:辽宁省沈阳邮电印刷厂

  出售办法:自发行之日起,在全国指定邮政网点出售,出售期限6个月。

原地封述评

  邮票全套3枚:《祭祖》、《踏青》、《插柳》。清明为农历节气,清明节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邮票原地按口头文化遗产类代表性原地溯源方法溯源。清明节与起源于纪念春秋时期晋国介子推的"寒食节"直接有关。

邮品作者

  --康凯,男,1979年5月30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大庆市,是刘赦老师的弟子,《清明节》邮票的另一位设计者。2005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学位)。2003年参加由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黑龙江省画院联合主办的"全国著名画家邀请展"。作品《黟山雨霁图》入选由北京今日美术馆主办的"今日美术大展"。论文《浅谈写意山水的意象表现形式》发表于《艺术百家》。

背景资料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植树节、鬼节等。它与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并称为中国三大著名"鬼节"。公历4月5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提起清明,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但在起初,清明并不具有这种意味,而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正式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民谚常说:"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疑。"这种敦促春耕的节气,是怎样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的呢?应该说这与前两天(或一天)的寒食节有关。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我们的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天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对此,唐代诗人韩翃的《寒食》诗有生动描写:"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由于寒食节期间禁止生火做饭,就需准备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冷食),以备禁火期间食用,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寒食节期间的食品,在北方,主要有以面粉做成蒸饼,上附红枣并捏成燕子形状的"子推燕";有用梗米及麦芽糖调制成的醴酪。在南方,主要有油炸至金黄色近似今日点心的环饼;有用糯米与雀麦草汁舂合而成,以枣泥或豆沙为馅料的蒸食--青白团子。此外,鸭蛋、枣糕、杏仁粥、冻猪肉、冻鱼肉,也是寒食节常用的食品。寒食节期间的习俗,除了禁火冷食,还有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现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袚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晋代陆机有诗写道:"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既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袚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大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开始成为一项内容。

原地溯源

  --晋国介子推有"割股奉君"之功,因不愿居功为官而隐居,抱着绵山的一棵老柳树被烧山之火而焚,晋文公因而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将放火烧山之日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行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定寒食节的最后一天为清明节。据说,山西介休一带在春秋时代过寒食节要断炊一个月,到了唐代减为三天,后再减为一天。经唐宋,寒食节和清明节已合为清明节。清明(寒食)节已成为介休县的特色文化,从2008年至今在清明节时期都举行了"山西介休绵山中国清明(寒食)文化节"系列活动。清明节为我国的传统节日,山西介休为"清明节"的代表性主题原地。

  --中国清明(寒食)文化节组委会公事封(230毫米×120毫米),山西省邮资票品局单票封3种(220毫米×110毫米),《旱码头》文献邮简(清明节图)1种(粘后220毫米×110毫米),中国集邮总公司封介休寄(220毫米×110毫米)。"山西介休 绵山邮政代办所"日戳,介休绵山新邮首发纪念邮戳2种,"介休·栖贤谷"风景日戳。

原地探微

  谈《清明节》邮票原地

  --中国邮政于2010年4月5日发行《清明节》邮票1套3枚,内容分别为祭祖、踏青、插柳。清明节在两千多年来不断得到传承和延续,其所承载的内容不断得到丰富和增广,并发展为一个重要的民族节日。2006年包括清明在内的"农历二十四节气"(编号为X-68)和国家民族节日的"清明节"(编号为X-2)同时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自2008年元旦起,国务院又将"清明节"颁定为全国性节假日之一,因此可选北京市中南海邮局(邮政编码100011)为相关原地邮局。

  --谈论清明节,清明节气不能置之不顾,清明节文化是对清明节气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应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在《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加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这是目前见到的完整二十四节气的最早文字记载。清明节气是构成清明节俗的文化基础。故邮票原地可选《淮南子》成书地作为原地邮局--安徽省淮南市邮政局八公山邮政所,邮政编码230272。

  --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与清明相近的寒食节(一般在清明前一二天)本是古代禁火忌日,相传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的祭日恰在寒食节。山西介休绵山,被誉为"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每年举行隆重的寒食清明祭祀(介子推)仪式活动。邮票原地邮局可选山西省介休市邮政局,邮政编码032000;或山西介休市绵山邮政代办所,邮政编码032007。

  --清明节在历史的自然演变中自觉吸纳了古上巳游春宴饮的内容。上巳节起源于何时,难以确考。相传源于中古临水祭伏羲。伏羲和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人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云集陵区,朝拜人祖。上巳节,主要风俗是踏青、袚禊,魏晋以后时间固定为三月初三日。由于时间与清明邻近,又都是在郊外的活动,后来上巳节重郊游踏青的特点就被整合到清明节习俗之中。邮票原地邮局可选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邮政局,邮政编码466700。

  --根据现有资料,清明在唐朝之前还没有成为节日;从唐代开始,清明节逐渐成为一个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习俗的重要民俗节日。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是寒食、清明与上巳三者融合为一体的有力佐证。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