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血症

淤血症,即血液在局部组织器官淤积导致的病变,淤血症的种类有很多,如脑淤血、皮下淤血、盆腔静脉淤血等。
基本简介
脑淤血
脑淤血(cerebral heamorrhage)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常形成大小不等的脑内血肿,有时穿破脑实质形成继发性脑室内及(或)蛛网膜下腔积血。主要发生于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的病人,临床主要表现是卒中发作,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身瘫痪及(或)感觉障碍等,又称出血性脑卒中,是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的一种常见病。
脑淤血年发病率为81/10万人,患病率为112/10万人,占全部脑血管病患者的20%~30%。发病年龄多在50~70岁,男性略多于女性,寒冷、炎热季节或乍冷乍热,气候变化剧烈之季多发,暴怒兴奋、重体力劳作是其主要诱因。预后取决于出血部位、出血量以及是否伴有合并症,一般来讲,轻型患者经治可显著改善并能恢复工作,但应注意防止复发。再度出血以及重型患者预后欠佳,多于发病后数天甚至数小时内因脑疝死亡,昏迷1周以上者大多数死于合并症。
皮下淤血
比较常见。由于皮下的微血管受损破裂,血瘀在皮下,便形成皮下瘀血。瘀血皮肤呈青紫色,伤处附近表面除有微微隆起和疼痛外,一般无大问题,应注意是否涉及下面骨骼、内脏的损伤。

盆腔静脉淤血
盆腔淤血症是由于长期慢性盆腔静脉淤血引起的一组综合性病症,主要表现有下腹部坠痛,并伴有大腿根部或髋部酸痛无力,低位腰痛,白带增多,疲劳等。症状在经前期或长久站立及性交后加重。患者多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常出现心烦、易怒、多梦、惊悸等非特异症状。
症状体征:慢性腹痛、腰骶痛、性交痛、易疲劳乏力、白带过多、痛经、阴道直肠坠痛和全身性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 体检 可见宫颈肥大,呈紫蓝色,子宫大而软,有时有移动痛,宫旁附件区及后穹窿柔软如海绵,压痛明显。
注意慢性腹痛、腰骶痛、性交痛、易疲劳乏力、白带过多、痛经、阴道直肠坠痛和全身性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
我国古代医籍中对"淤血"的认识由来已久,如《黄帝内经》曾有"血脉凝涩"(《素问·至真要大论》)"血凝涩"(《索问·调经论》)"恶血"(《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留血"(《素问'调经论》)"杯血"(《素问'五脏生成篇》)等记载。可以想见,跌打损伤或受寒冷天气的影响,最易发现的症状是局部青紫和疼痛。由此可以推测许多看不见的症状,如"有所堕坠,恶血留内"、"大怒则形气绝,则血菀于亡""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之类。至汉代《伤寒论》对淤血的认识便进一步纲领化、系统化了。如从皮肤上可见"肌肤甲错,两目暗黑""目青面黑"等,从舌质上可见"唇痿舌青",舌紫暗或有淤斑,从自我症状上则有"口操但欲嗽水不欲咽"、"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以及后世不断补充的如局部刺痛,痛有定处。固定不移等。由于淤血病证常随其淤阻部位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证候。如肝炎患者若两肋下有痞块(多指肝脾肿大,特别是质地偏硬的),则为淤血在肝。若胸闷心痛、口唇青紫的则淤阻心脉;胸痛咳血,则为淤阻肺络:大便见血紫暗或呕吐褐色血块,则为淤血阻胃或阻肠;神志如狂或发狂的,则属淤血乘心、神明被扰;肢体局部肿痛青紫,固定不移的,为局部淤血,络脉失和。
从肝病临床来看,望面包、察舌质、看甲床、问病程、触肝脾五者为最基本的方法。如病程愈长,痰血的程度亦愈重;面色愈晦暗无华,淤血亦愈重;舌暗或有淤斑、甲床晦暗、肝脾肿大质地偏硬者.均是淤血阻滞的可靠见症。至于刺痛。似无明确的代表性。
另有-类是久治无效者,用活血通络化淤法治疗后病情有明显好转、属于"久病入络",亦应届淤血阻滞者。
淤血易于发生于阳气不足、肝郁不疏、邪热入营及寒入经脉之人。因此,识别淤血的有无或程度的轻重,应参考思者的病史,现症和全身气血阴阳的虚实,方能获得比较明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