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淋巴结结节病

2022-07-04 09:11:29 百科资料

淋巴结结节病(sarcoidosis)是淋巴网状系统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其原因不明.一般认为是免疫反应异常的表现。

  • 中文名称 淋巴结结节病
  • 外文名称 sarcoidosis
  • 提出时间 1889年
  • 提出人 Besniers

简介

  淋巴结结节病1889年首先由Besniers描述。淋巴结、脾、肺、皮肤、眼、肌肉、骨关节、脑膜、脑、脊性、内分泌腺、生殖器官、乳腺、肾、消化道、肝、心等处均可发生。病变可只局限于淋巴结或皮肤。本病按照第七次国际结节病和其他肉芽肿病会议的看法,认为是一种多系统的肉芽肿性疾病,原因不明。常发生于青年。多见于双侧肺门淋巴结、肺和眼睑。

  淋巴结结节病多见于北美和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但也见于世界各地,原因不明.可能与松花粉有关。将松花粉注人豚鼠,可引起表皮样细胞肉芽肿形成。在英国人们认为大多数结节病是结核性的。也可能是多种原因,包括霉菌、非感染性抗原因子、错中毒等所致的一种异常的免疫反应。

  淋巴结结节病(sarcoidosis )是一种全身性肉芽种性疾病.多见于皮肤和淋巴结.并表现为局限性损害。其他组织和器官也可发病如骨、眼、手、肺、肝、脾、腮睐等等。此病几乎不双及 枯膜、浆膜、肾上腺等。病因尚不明确,其组织形态.光镜下观察颇类似结核结节.两者差异点在于结节病之结节。其结构之中心部不出现干酷样坏死区.结节周田淋巴细胞稀少.个别结节周围梢多些。在类上皮细胞间杂有多核巨细胞.类似多核异物巨细胞.其胞质内含有包涵体包涵体常呈两种形态:一是星形小体一是绍曼氏小体(球形层状钙化小体)。若多核巨细饱内出现一个透明区,其间有一小体具有放射性突起小棘.这种小体被命名为星形小体,它的形成可能与蛋白质和类脂质在胞质内沉着有关系.而绍曼氏小体(Schaurnann小体)被认为是方解石结晶被钙质蛋白混合物包绕而成贝亮样小体。这两者不是结节病特有的特征。例如结核结节多核巨细胞内可见星形小体,而被沉春病的肉芽肿异物巨细胞内可见绍受氏小体.结节A之报害可持续致月或数年后.倾向于纤维化而结节之结构消失.由纤维组织取代并常发生玻璃样变。纤维化初期组织切片.银浸渗方法染色见有大最嘴银性纤维形成

症状表现

  肉眼观察

  淋巴结切面有多少不一的淡黄色的病灶,通常直径小于1mm,与粟粒性结核相似,其轮廓较结核结节清楚。

  镜下观察

  类上皮细胞形成结节,其中偶有多核巨细胞、巨噬细胞和啥酸性粒细胞。早期在淋巴结内广泛形成小的表皮样细胞团,往往不易与弓浆虫性淋巴结炎、早期结核及被奇金病区别。

  晚期结节可达粟粒病灶大病灶增大.部分病灶也可融合,结节周围无淋巴细胞浸润,与周围的分界特别明显。类上皮细胞胞浆呈啥酸性颗拉状,含大t溶菌醉.用免疫过氧化酶法可以证明。类上皮细胞呈向心性排列。多核巨细胞少,不像郎罕氏巨细胞核在周边.而要分散在胞浆内。如果多核巨细胞量多,则可能不是结节病,而要考虑结核。结节不发生干酪样坏死,仅有少许细胞坏死,或小灶细胞和纤维组织纤维素样变。网状纤维染色,周围有网状纤维包绕氏体是一种特殊的向心性排列的贝壳状钙化小体。最长径为20 -- 50纳米,较小的小体位于多核巨细胞内,而较大的小体则位于间质内,部分围着巨细胞,染色SI紫蓝色,内含铁和钙,有双折光性,最小的小体亦可见于类上皮细胞内。一般认为是方解石结品被碳酸钙和不溶性蛋白沉淀的复合物包绕而成的层状小体.并不是结节病所特有的,亦可见于结核病,慢性被中毒等病。

  星状小体由中心小粒(直径为2--4pm)和周围放射状的棘状突起构成、呈嗜酸性,常位于多核巨细胞中央的泡沫状空泡内,或在大的表皮样细胞内。此种小体有折光性,弹力纤维染色可以着色,提示它可能来自崩解的弹力纤维。但也有人认为,可能是蛋白质和类脂质在胞浆内沉着所致。此种小体也非结节病特有,亦可见于结核和其他疾病。

  结节病持续数月或数年后,可以消失而不留痕迹,或发生进行性硬化,结节内有大量嗜银纤维形成。结节周边有宽的胶原纤维包绕,结节也可融合而连成一片,逐渐为完全透明变性的旅痕组织代替。

病因

  病因尚不明了。因病程中偶可见发热和家族中同时有1人以上发病,故曾怀疑由感染所致,但未发现

  病原体.发病者体液免疫正常或增强,IgM, IgA及IgG均增高。这些现象提示病儿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病理特征是没有干酷样坏死的慢性肉芽肿炎症,和真菌病如组织胞浆菌病、麻风或结核引起的肉芽肿很相似。主要侵犯的器官是琳巴结、肺、皮肤、眼和骨,特别是手足的骨骼.病变器官可见多数粟粒大小的肉芽肿.从数毫米至1-2厘米,像结核性肉芽肿。病灶中央可见呈放射状排列的上皮样细胞和数目不等的多核巨细胞.

  淋巴结结节病又称类肉瘤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的、可累及全身多种脏器的非干酪性上皮样肉芽肿病变.症状多不明显,进展缓慢,缓解与复发交替出现,可持续多年。

  症状轻重悬殊极大,主要取决于受累的脏器。起病缓慢,常缺乏发热、厌食、盗汗和易倦等全身症状,或仅

  偶见。

  1.淋巴结肿大。除纵隔淋巴结肿大外,可有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无压痛,不粘连。肝脾多增大,腮腺肿大是比较突出的症状。

  2.皮疹。约有1/3以上的病人有特殊的皮肤改变,可见各种肉瘤样肉芽肿,多见于面部.皮疹可以是腊黄色的粟粒结节或较大的丘疹,有的可呈苔醉状,凸起或平的光滑的紫红色斑疹或丘疹.直径可达l cm以上。结节样红斑也很常见,为此病的早期症状。皮疹可出现搔痒。

  3.眼症状。角膜炎、虹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葡萄膜炎和青光眼比较多见。偶出现视网膜炎或视网膜出血。泪腺偶被侵犯,可有多汗等症状。最终可致荀萄膜纤维化而致视力障碍。

  4.唾液腺肿大。是腮腺和其他唾液腺的无痛性肿大,同时合并葡萄膜炎、面神经麻痹和发热。

  5.肺部病变。肺门和气管周围淋巴结肿大,肺野可见粟粒样结节或网点状阴影。肉芽肿满布于肺泡内时双肺可呈絮状阴影。偶有咳嗽和胸痛症状。

  6.骨骼及关节病变.骨骼变化较多见于手足,有轻度疼痛和运动障碍.X线片呈多发性囊状改变,关节滑膜增厚,键鞘受累。

诊断

  多数病人血浆和Y球蛋白增高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倒置,血钙增高。除嗜酸细胞增高外,无其他血象改变。血沉可增快。

  根据临床症状和X线检查,可疑时应做周围淋巴结、皮疹等组织活检。从确诊的结节病人取琳巴结的结节病

  组织,注射后1周即可出现反应,4-6周达高峰,局部呈红色丘疹,可渐增大至3-8mm。此时取局部组织活检,可见结节痴变。

  淋巴结结节病鉴别诊断

  淋巴结结节病应注意和结核病区别。Van Den Oord等(1984)研究4例结节病淋巴结炎和5例结核性琳巴结炎,发现二者组成的细胞相似。其中心为OKM1阳性的表皮样组织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少数为OKT4阳性辅助T细胞和许多OKT8阳性的抑制T细胞构成。中央部分没有B淋巴细胞.但结节的外套为馆D阳性的B淋巴细胞。在结节和套之间有环状分布的阳性的抑制T淋巴细胞。但按照HE切片结合其他检查,二者有以下几点可以区别

  ①结节小而散在,不像结核结节融合成较大的病灶,类上皮结节累及一个以上的器官。

  ②多核巨细胞少,核分散在胞浆内。

  ③结节周围没有淋巴细胞浸润,常有纤维化,和周围分界清楚。

  ④不发生干酪样坏死。

  5结节病的类上皮细胞内血管紧张素转移酶(ACE)阳性[Pertscnuk等(1981)]

  ⑥Kveim Siltzbach试验阳性,由皮内注人用已知的结节病组织制备的抗原,接种部位发生肉芽肿反应。但此种试验阳性也可见于结核病、组织胞浆菌病、球抱子菌病和Crohn' s病等。

其他病种

  麻风性淋巴结炎(leprous lymphadenitis)

  各型麻风均可累及淋巴结。

  1.结核样型皮肤病变进展期时,约2/3以上的病例淋巴结内可见上皮样细胞灶,外有淋巴细胞套,二者之间有OKD8阳性的淋巴细胞带,病灶多位于副皮质区,量多者髓索内也可见到。病灶细小而分散,多山6-10个细胞构成,病灶不融合,偶见不同数量的多核巨细胞。常伴有副皮质增生和窦组织细胞增生。少数病例可以找到麻风杆菌。上皮细胞灶易发生纤维化和透明性变。与结节病很难区别。除寻找麻风杆菌外,麻风菌素皮试阳性有助于

  诊断。

  2.瘤型淋巴结内有不同程度的泡沫细胞浸润,病变广泛时遍及副皮质区及髓索,甚至可侵及或挤压淋巴小结。苏丹三脂肪染色强阳性。嗜银纤维丰富,形成致密的网状。泡沫细胞的胞浆内有大量麻风杆菌。泡沫细胞大而圆,胞浆内有许多空泡,空泡融合,细胞育径可达305m以上。在Ziehl-Neelson法染色可见成团的麻风杆菌,体积大的称为麻风球。偶见多核麻风细胞,核散在于胞浆内或群集在中央。麻风细胞罕见于窦内,但可有窦组织细胞增生。

  淋巴结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淋巴结啥酸性淋巴肉芽种(eosinophilic lymphoid granuloma)以往认为此病井非一种独立性疾病.但金显宅等认为此病系一种新的独立性疾病,并命名为咭酸性细胞增多性淋巴母细胞腐,后于1957年又更名为嘴酸性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林丛把病名简化称之为淋巴结咐酸性淋巴肉芽肿。本病之特点.患者表浅部一处或多处淋巴结缓慢肿大无痛.并伴有血液中啥酸性粒细胞显着增多,而中性拉细胞相应减少。病因尚未明确.与骨嗜酸性肉芽肿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疾病.不要混淆.最常见发病部位的淋巴结有颈部、腋窝、肘部和腹股沟等处的淋巴结群。多局限子一处.或累及数处。光镜下观察,组织切片内显示病变新旧杂陈.显示为慢性进行性、以咯酸性校细胞浸润为主的炎性病变.淋巴组织增生,滤泡中心扩大.所含有的细胞.核分裂多。出现吞嗽细饱和大显嗜酸性拉细胞。后者累及全淋巴组织结构,咭酸性拉细胞常密集形成局限性病让.病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病灶内原组织结构尚保存.可见窦内皮细胞和网状细胞显着增生。另一类病灶其问原组织结构消失,形成嗜酸性细胞小脓肿。若采用啥银纤维染色.两种病灶内网状构架井未遭破坏.其间可见少数浆细胞。有时在髓索内可见成片的浆细胞浸润.小血管增生而内皮细胞增多而肿胀.其动脉壁增厚 .周田结缔组织明显增生。淋巴结被膜及小梁增厚增粗。其间有啥酸性杖细胞.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被膜结缔脂肪组织中也有上述细胞浸润.本病应与变态反应性肉芽肿病(allergic granu-lomatosis )和坏死性喻酸性肉芽肿病(necrotizing eosinophil granulomatosis)鉴 别.因为这是两种罕见的致死性病变。前者患者常出现严重哮啥和发热等症状,而后者可能与多动脉炎以及Wegener病有关系。而淋巴结咯酸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良性病变的过程。本病预后良好,对放射线教感.放射治疗效果故佳。

  淋巴结节病伴窦组织细胞增生症

  淋巴结病伴窦组织细胞增生症(sinus histiocytosis with lymphadenopathy)是一种淋 巴心样性淋巴结病. Azoury和Reed(1966)首先报进此病。患者多为1L童或青年人。临床上突出的症状:颈淋巴结肿大无痛,同一淋巴结群可同时或先后发病.井Il彼此枯连成巨块.常有发热,白细胞增多症,血沉加速和丙种球蛋白增多症等。腋下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也常见 。

  在病程终了,种大的淋巴结可自行消失。光镜下观察显示淋巴结皮质窦和伯窦极度扩张.窦胶内充盈增生的组织细胞和侵入的小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少数中性较细胞.偶见类似'巨细胞的多核巨细胞.Rossi和Dorfman指出窦组织细胞有吞噬淋巴纸胞现象.为本病特征之一。偶尔可见组织细胞吞噬中性拉细胞或浆细胞现象。窦组织细胞若其胞质内出现多数细小空泡.形成泡沫细胞,可聚集成片。偶见有轻度异型组织细胞.其核大浓染.含有几个较大的核仁。倪索减少与宾间界限参差不齐。翻索内几乎全是成熟的浆细胞.或杂有少数淋巴细胞和中性拉细胞.滤泡减少或完全消失.淋巴结被膜纤维性姗厚.其间有淋巴细胞浸润.损害内无坏死灶但可有纤维化.除肿大的淋巴结之外,损害也可发生在皮肤、扁桃体、睾丸、眼眼和眼睑。PAS染色证明宾内增生的内皮细胞含有少盆撼原.用油红欧证明窦泡沫状组织细胞含有中性脂肪。组织相类似Whipplc's病。

治疗

  除服用西药治疗外,相关医院根据各类结节病,结节硬化症及相关疾病的病因病机从中药学的药性药理入手,科学的将传统中药与现代医学进行结合,来治疗各类结节病,结节硬化症及相关疾病。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