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足荒野

影片改编自美国作家谢莉尔·斯瑞德2012年的同名自传,由让-马克·瓦雷执导,瑞茜·威瑟斯彭等主演的影片。
影片讲述婚姻触礁,母亲去世,自己在绝望中生活多年之后,虽然毫无徒步经验,却独自一人踏上Pacific Crest Trail 远足之路,通过长途步行找回自我的故事。
影片于2014年12月5日在美国上映。
- 中文名 涉足荒野
- 类型 传记
- 外文名 Wild
- 主演 瑞茜·威瑟斯彭 、盖比·霍夫曼 、劳拉·邓恩
- 其他名称 走出荒野 / 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台)
剧情简介
谢莉(瑞茜·威瑟斯彭饰)吸毒、滥交、颓靡不振,辜负了自己的丈夫,和丈夫离婚,还怀了不知哪个一夜情人的孩子,所有的钱花光,她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真的是一团糟。但是,你又不忍心责怪她。因为这一切对生活的颓丧,都是因为母亲的离开。只有45岁的,即使一无所有也喜笑颜开的,给了两个孩子无尽的爱的,对生活永远充满希望和快乐的妈妈,妈妈的离开,抽走了谢莉生活的主线,她找不到方向,所以开始挥霍生命。当她意识到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必须重新开始的时候,她选择了PCT徒步。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角色 | 演员 |
---|---|
Cheryl | 瑞茜·威瑟斯彭 |
Bobbi | 劳拉·邓恩 |
Aimee | 盖比·霍夫曼 |
Charles | 查尔斯·贝克 |
职员表
制作人: | David Greenbaum、Bruna Papandrea、Nathan Ross、瑞茜·威瑟斯彭 |
---|---|
导演: | 让-马克·瓦雷 |
副导演(助理): | Shawn Dyrdahl、Urs Hirschbiegel、Eric Richard Lasko |
编剧: | 克·霍恩比、Cheryl Strayed |
摄影: | Yves Bélanger |
配乐: | Martin Pensa、让-马克·瓦雷 |
艺术指导: | John Paino |
美术设计: | Javiera Varas |
服装设计: | Melissa Bruning |
视觉特效: | Marc Cote |
角色介绍
![]() | 谢莉|瑞茜·威瑟斯彭 谢莉吸毒、滥交、颓靡不振,辜负了自己的丈夫,和丈夫离婚,还怀了不知哪个一夜情人的孩子,生活搞得一团糟,妈妈的离开,抽走了谢莉生活的主线,她找不到方向,所以开始挥霍生命。当她意识到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必须重新开始的时候,她选择了PCT徒步。 |
![]() | Bobbi|劳拉·邓恩 谢莉母亲Bobbi,一位伟大、坚韧、乐观的女性,哪怕有过苦难的过往,但她依然每天微笑着、哼唱着歌做着家务,纵使子女们不理解,她也依然坚信,生活因她/他们而美好,不需要自怨自艾,而是值得微笑着迎送每一天!在45岁的时候就被疾病夺取了生命。 |
获奖记录
获奖时间 | 届次 | 奖项名称 | 备注 |
---|---|---|---|
2015 | 第87届 | 奥斯卡奖-最佳女主角瑞茜·威瑟斯彭 | 提名 |
奥斯卡奖-最佳女配角劳拉·邓恩 | 提名 | ||
第18届 | 好莱坞电影奖年度突破导演: 让-马克·瓦雷 | 获奖 | |
第21届 | 美国演员工会奖 最佳女主角: 瑞茜·威瑟斯彭 | 提名 | |
第72届 | 金球奖 电影类 剧情片最佳女主角:瑞茜·威瑟斯彭 | 提名 | |
第20届 | 评论家选择奖 最佳女主角:瑞茜·威瑟斯彭 | 提名 | |
第18届 | 拉斯维加斯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女主角瑞茜·威瑟斯彭 | 获奖 | |
第21届 | 达拉斯沃斯堡影评人协会最佳女主 瑞茜·威瑟斯彭 | 获奖 | |
第6届 | 印第安纳影评人协会最佳女主瑞茜·威瑟斯彭 | 获奖 | |
第15届 | 凤凰城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女主 | 获奖 | |
第26届 | 棕榈泉国际电影节 主席奖 :瑞茜·威瑟斯朋 | 获奖 | |
第67届 | 美国编剧工会奖 最佳改编剧本 : 尼克·霍恩比 | 提名 | |
第68届 | 英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女主角:瑞茜·威瑟斯彭 | 提名 |
影片制作
关于原著
谢丽尔·斯特雷德著有3本畅销书《走出荒野》、专栏文章集《最美的小事》、小说《火炬》。《走出荒野》一书版权已售巴西、德国、法国及中国台湾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本书被奥普拉·温弗瑞选为“奥普拉读书会2.0”的第一本书。谢丽尔的第一本小说《火炬》入选美国五大湖区最佳图书奖,并被媒体选为太平洋西北地区作者年度十佳图书。她从2010年3月起开始为The Rumpus.net撰写专栏“Dear Sugar”,文章还发表在纽约时报杂志、华盛顿邮报杂志、Vogue、密苏里评论等杂志。
发行信息
上映日期 | 国家/地区 |
---|---|
2014年12月5日 | 美国 |
2015年2月5日 | 中国香港 |
影片评价
这部片子很容易让人想到西恩潘的《into the wild》。同样是遭遇家庭不幸受到创伤,同样是逃离社会,只身前往荒野,用肌体的劳累和疼痛来自愈。(时光网评)

结尾的独白中,我们看到了最终宽赎自我,最终领悟自我,最终接近自我生命的Cheryl。全片恰到好处的节奏与质感,渗透着一股淡淡的女权气息,最后用“生命”来点题,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时光网评)
这部电影在没看之前一直想的是和in to the wild的区别,西恩潘的导演作,也是美不胜收的风景,也是绕梁三日的音乐,也是在行走中感知成长的力量。看完之后,嗯,的确有相同,也有很大不同。这更是一部关注女人心理的电影。(时光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