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洲香薷
海洲香薷所属被子植物门,中国中北部、广东、朝鲜等地,主要生长在海拔200-300米的山坡地区。
- 外文名称 Elsholtzia splendens Nakai ex F. Maekawa
- 中文名称 海洲香薷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Magnoliophyta
- 纲 单子叶植物纲Liliopsida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30一50厘米。 茎直立,基部以上多分支,被短柔毛。单叶对生,卵状三角形、矩圆状披针形或被针形,长3-6厘米,宽l-1.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狭楔形或楔形,边缘具稀疏的钝锯齿,上面被疏柔毛,下面沿脉疏被柔毛,两面均被凹陷腺点;叶柄长5-15毫米轮伞花序,花多数,组成顶生的穗状花序,偏向一侧;花粤钟形,长2-2.5毫米,外面被白色短硬毛,萼齿5,三角形,先端具刺芒尖头,具缘毛;花冠玫瑰紫色,长6-7毫米,外面密被柔毛,里面有毛环,上唇先端微缺,下唇3裂,中裂片圆形,侧裂片截形或近圆形:雄蕊4,二强,前对较长,均伸出花冠:子房上位,4裂,花柱超出雄蕊。小坚果矩圆形,黑棕色。花果期9一10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山坡路旁或草丛中。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在中国辽宁、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江西、浙江、广东和朝鲜,内蒙有栽培。产量较少。
主要价值
化学成分
全草含挥发油,油中主要含香荆芥酚,含量约33.39%,百里香酚约30.05%,对聚伞花素10.43%及γ?松油烯、蛇麻烯、α?水芹烯、β一甜没药烯、α一反式一香柠檬烯等十二种成分。
主治
中药,主要治疗夏季感冒、发热无汗、头痛、胸闷、腹痛吐泻、水肿、小便不利等。
蒙药,主要治疗阴道滴虫病、梅毒、肠寄生虫病、"巴达干"病、创伤、跌打肿痛等。
药用信息
【中药名】 香薷(《名医别录》)
【蒙药名】 希日一吉如格(《蒙药正典》)
【别名】 香茹、香柔 、高娃一昂给鲁木一其其格
【学名】 Elsholtzia splendens Nakai ex F.Maekawa [唇形科]
入药部分:地上部分入药。
采集加工:夏、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残根及杂质,晒干或阴干,切段备用。
性味功能:中药味辛,性微温。发汗解表,祛暑化湿,利水。
蒙药味苦、辛、涩,性燥、温、轻、糙。杀虫,去腐,愈伤,祛"巴达干"。
用量用法:中药3-9克,水煎服,或入丸散剂。
蒙药单用1.5一3克,或入丸散剂。
使用注意:表虚多汗者忌用。
药材鉴别
性状地上部分长30-50厘米,基部紫红色,上部黄绿色或淡黄色。茎方柱形。直径1-2毫米,节明显,节间长4-7厘米,质脆,易折断。叶对生,多皱缩或脱落,叶片展平后呈长卵形或披针形,暗绿色或黄绿色,边缘有疏锯齿。穗状花序顶生及腋生;苞片宽卵形,脱落或残存;花萼宿存,钟状;花淡紫红色或灰绿色。小坚果4枚,近卵圆形。气清香而浓,味凉而微辛。
以枝嫩、穗多、香气浓者为佳。
鉴别 叶表面观:上、下表皮均有毛茸;气孔直轴式。非腺毛有两种:一种为3-8细胞,有时细胞缢缩,壁较薄;另一种为单细胞,基部弯曲,长120-140微米,直径20-25微米,壁较厚。腺鳞头部8或l0细胞,柄单细胞;偶有头部1-2细胞、柄单细胞的小腺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