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海奥圣半导体激光治疗仪

2022-07-06 04:44:57 百科资料

海奥圣半导体激光治疗仪凝结了国内著名心脑血管医学权威的心血,汲取中西医精华,经国内多家权威机构临床试验,证明其对高黏血症、高脂血症、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及鼻炎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已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认证,并获得国家专利。

  • 中文名称 海奥圣半导体激光治疗仪
  • 生产单位 武汉海奥圣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环境温度 5~40度
  • 激光波长 650nm

技术指标

  环境温度:5~40度

  激光波长:650nm

  输出功率:1~5mw

  定时范围:10~60分钟可调

  生产单位:武汉海奥圣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原理

  半导体激光治疗仪是根据现代激光医学以及临床实践而研制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经多家医院临床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半导体激光治疗仪采用波长为650nm的光波,该光波被世界医学界称为人体黄金波段的"生命之光"。既能穿透人体的皮肤、脂肪、肌肉、血管壁等组织,又不伤害人体的组织细胞。其发射的激光功率为1--5mw,属于低能量激光,照射的密度远远小于机体和血液的损伤阀值,在进行鼻腔激光照射时,激光穿透人的机体而不会引起机体的任何损伤。

产品治疗原理

人体光学窗口

  人体组织主要由水、血红蛋白、黑色素等组成,对活体细胞的热损最小以及穿透力最强的激光波长称为"人体光学窗口"。最新医学研究表明:当650nm激光束垂直入射机体,从体表照身鼻黏膜时,大量的激光能量透过鼻黏膜组织和血管壁,被血液吸收。

改善血液黏稠度

  由于采用波长650nm的激光照射血液,该波长的激光分别被血液中的氧和血红蛋白和还原血红蛋白强烈地吸收,从而起到改善血液黏稠度的作用。

改善血液携氧能力

  激光照射后,可明显改善血液携氧能力,使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和氧化过程加速,从而改善全身供氧。

降低血脂、总胆固醇

  当激光照射血液时,能被血红蛋白强烈吸收,可激活血液中的多种酶,并消融血液中的多余脂肪,提高血氧含量,从而加速自由基的清除,起到降胆固醇、强血脂的作用。

改善鼻炎

  通过对受损黏膜的表面照射,可以快速修复创面,改善鼻腔周围局部的血液循环,提高鼻黏膜的免疫力,对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鼻窦炎等均有良好的疗效。

  型号分类

  海奥圣半导体激光治疗仪市场上有3种型号

  HY05-A

  HY25-C

  HY30-D

  具体分类见:海奥圣健康网

简介

  海奥圣半导体激光治疗仪国家准字号医疗器械

  鄂食药监械(准)字2013第2241817号

  国家药监局核准功能明确:适用于治疗高黏血症和高脂血症、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及鼻炎

  治疗范围:

  高粘血症:血液中脂质过高,造成血液粘稠、血流缓慢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血栓的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

  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以及由高血脂引起的高血压、高血糖、冠心病、动脉硬化症等。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高血压、脑血栓、脑栓塞、动脉硬化症、冠状动脉硬化症。

  鼻炎:各种类型的鼻炎及由鼻炎引起的慢性咽喉炎。

  使用方法:每天2次,每次30分钟

问世

  激光是20世纪60年代初产生的一项重大技术,被视为20世纪四大发明之一(激光、半导体、原子能和计算机)。上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首先将低强度激光应用于医学治疗,俄罗斯宇航员将激光能量导入仪带上太空作为辅助治疗和保健的一种重要工具,全世界医学界为之震惊,并将其称为"生命之光"。

  近年来,欧、美、日等国科学家已经将低强度激光疗法转移到民间,作为保健、医疗、抗衰老的重要推广项目,并得到各国激光医学应用协会的肯定,低强度激光疗法被称为"21世纪的绿色疗法"。

  1960年 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问世;

  1961年 红宝石视网膜激光凝固机在眼科开始使用;

  1963年 激光手术开始应用于肿瘤;

  1970年 激光开始应用于治疗高血压等内科疾病;

  1973年 奥地利用激光代替针炙做实验;

  1975年 第一台激光针炙仪开始用于经络治疗疾病;

  1990年 俄罗斯将激光能量导入仪带上太空作为宇航员防治太空病重要工具;

  1991年 中国首次引进俄罗斯低强度激光治疗技术应用于临床治疗心脑血管病症;

  2004年 海奥圣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第三代半导体激光治疗仪问世,一举通过了国家食品药品

  监督管理局审批,成为准字号医疗器械,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三项专利。

作用机制

  激光生物热效应 --改变血液流变学性质,软化血管

  激光生物电磁效应--打散血团防黏结,降低血脂

  激光生物压强效应--刺激神经促循环,化解血栓

  激光生物刺激效应--调节神经促胰岛,调节血糖

  激光生物刺激效应--激活免疫细胞,调节免疫力

具体生物学效应

  激光生物效应总的可分为热效应和非热效应。热效应主要是热致组织凝固变性,它将随入射光的增强,温度升高而加剧,严重者可导致局部生物组织烧焦,炭化,汽化而蒸发,从组织病理学角度看,这是一个局部生物组织的烧伤性凝固坏死过程。非热效应主要是以机械损伤为主,同时有光化,电离和一系列非线性效应。

  现在一般认为激光的生物效应包括:激光的热作用、压强作用、光化作用、电磁场作用和生物刺激作用。这五种作用即为激光生物效应的机制。下面海奥圣激光治疗仪小编给你具体介绍。

  (一)热效应

  主要是可见光与红外线波段的激光辐照引起的效应,当激光照射生物组织后,激光的光子能量被生物组织的分子吸收,被吸收的光能加剧生物分子本身的振动和转动,同时也加剧这些受激分子和周围分子的碰撞。分子的运动加剧,使受照射的局部组织逐渐变热,以温升的形式表现出来,特别是组织细胞内含有多种色素(黑色素、血红蛋白、胡萝卜素等)更增加了光能的吸收,促进了生物组织的变性,尤其是造成蛋白质变性,从而使组织细胞遭到不同水平(宏观的、微观的或功能的)损伤。

  在激光的作用下,可能触发某些吸热的化学反应,叫热化反应。生物体内存在各式各样的热化反应,热化反应特点之一是其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因为温度增高可以使碰撞频率和分子的能量都增加,而光化反应的激活能是来自吸收光子的能量,而不是来自碰撞,所以光化反应速率几乎和温度没有关系。光化反应和热化反应的另一区别是光化反应可产生其他的受激原子、分子和自由基,而这些在热化反应时是不可能产生的。但实际上是不易区别光化反应还是热化反应。因为化学反应的初级反应可能是光化反应,而次级反应是热化反应。激光对组织的热作用有其一般规律:

  (1)组织温升将随激光能量的上升而上升;

  (2)红外激光的生热效率高;

  (3)生物组织对光的吸收率高者生热多;

  (4)生物组织的比热和热容量(即含水量)小者生热快;

  (5)生物组织的血流量和热导率高者生热慢。

  就对被照组织的局部温度来说,由于温升不同,生物组织的影响也不同,例如激光辐照皮肤和黏膜时,因温升不同会相继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低强度激光仅使局部组织温升1~2℃,使局部组织产生温热感,这种温度绝不会引起热致损伤,主要引起光化学的改变,使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改变,调节机体的功能来达到治疗目的。临床常用He-Ne激光、半导体激光进行局部照射、穴位照射、反射区照射、激光血管内照射和鼻腔黏膜照射等。

  1~2mW He-Ne激光器或半导体激光照射离体皮肤可以使照射部位平均升温0.05~0.1℃,如照射迎香、颊车穴位5min以后,局部温度升高1.5~5℃不等。在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时,患者有时自觉照射部位有温热感,说明有轻度的热产生,它可以激活血管内酶和血管内感受器,使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改变。鼻腔内照射时,有的患者自觉鼻内发干、有的甚至不能坚持,这是由于鼻腔较封闭,热不易散出,水分蒸发,可调小剂量或缩短作用时间。

  (二)压强效应

  生物组织被激光照射时,由于光子在其表面撞击而产生的压力,称之为光压。

  一般认为形成压力的激光主要是脉冲,Q开关和锁模激光。普通光照射到生物体时,光子在其表面上碰撞形成的辐射压力,这种光压非常微小,可以忽略不计。但激光的光压(自身光压)虽然很微低,但是集中起来,其功率也是有一定增强的。

  脉冲低强度激光照射鼻腔后产生的轻微压力,如用脉冲频率8~13Hz与快速睡眠(REM)频率一致,这样治疗效果可能更佳,REM正常可以长寿。

  (三)光化学效应

  当一个分子吸收一个光子后,将使该分子上升到电子激发态,从而开始一系列此激发态分子返回到它起始的基态及其能量不断降低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除了发生辐射和非辐射(所谓光物理)之外,激发态分子还可以经过若干键断裂与键形成的化学反应,就是旧键被完全破坏或新键形成的过程,这就是所谓光化学反应。简单地说,光化作用,就是利用光能作为激活能而发生的化学反应叫光化反应。

  激光化学效应主要发生在紫外波段,少数发生在蓝绿光波段,这是由于生物大分子的光谱吸收特性所决定。如嘌呤、嘧啶核苷酸、核酸、维生素A、B族维生素、维生素D、维生素E、核黄素,氨基酸、多肽蛋白质等物质的光谱吸收峰都处在260^371nm波长范围,而细胞色素a、b、c,还原血红蛋白,氧化酶,胡萝卜素,黑色素,类黑色素,视紫红质等物质的主要光谱吸收峰处在400~550nm波段,由此可见,激光波长越短,光化学效应越明显。 对于生物组织来说,一般光化学反应是生命存活所必须的,是一种贮能方式,在正常生物体内不断地进行。例如视网膜的视紫红质异构化,在紫外线照射下皮肤产生维生素D,植物叶绿素的光合作用等。根据体外实验的结果,光化学反应可分为几种类型:①光致聚合反应;②取代反应;③光致分解;④光致氧化,光致异构以及光敏化作用等。超剂量激光照射所产生的光化学效应,可使分字体损伤,分子键共振效应可使DNA键断裂。

  当激光辐照时,其能量没有达到破坏生物组织,热效应与压强效应不占主导地位时,在生物组织中可能主要是光化学效应。

  大多数细胞对可见光是不敏感的,因为它们的有机组成对可见光没有明显吸收。但是如果有适当的光敏化剂存在,并在生物组织细胞内浓集时,某些细胞器大分子能选择地吸收这些光敏化剂。受到激光照射后光敏化剂分子吸收光能,引起光化学反应,从而使细胞器遭到破坏,甚至将细胞杀死。所以,低强度激光血液照射时,一定要慎用药物,特别是光敏的药物。光敏化剂并不发生永久的化学反应,它仅仅是催化光化反应。

  在光敏化治疗中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中一类是不需要氧分子参加的补骨脂素。它是高效的光敏化剂,而且温度对光敏化反应速率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在病变处涂以补骨脂酊这类药物,再用紫外光的氮分子激光,准分子激光进行照射,可以治疗银屑病和白癜风,如有呋喃豆素存在时,用365nm的紫外光照射可以迅速把细菌杀灭。

  另一类光敏治疗是需要氧分子参加的光动力学疗法。这种光敏治疗方法的先决条件是特殊波长的光,光敏物质和分子氧,反应过程中的关键是单态氧的形成。血卟啉衍生物是目前最常用的光敏剂,给癌症患者静脉注射血卟啉衍生物以后3d后再用630nm的染料激光照射癌瘤局部,由于光敏化作用破坏供应肿瘤的血管组织和癌组织,造成癌细胞的死亡。这种方法已在国内外广泛地应用体表肿瘤和内腔肿瘤(胃癌,肺癌,直肠癌)的治疗,其有效率可以达到80.6%。除癌症以外,这种方法还可以用于治疗鲜红斑痣,牛皮癣等,均取得较好的疗效。除了血卟啉衍生物这种光敏剂以外,还有很多新的光敏剂也应用到临床,如竹红菌素,中药的黄柏、黄连,均用于光敏剂治疗病毒性角膜炎,外阴白斑,老年性黄斑变性,甚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等。

  除治疗以外,还可以给患者注射一些荧光药物,再用紫外激光或蓝、紫、绿色激光进行局部照射,在恶性肿瘤时发出特异性荧光,而在正常组织则不显示荧光,这对早期诊断,早期发现癌症有很大帮助。如注射荧光素钠以后,用He-Cd激光照射宫颈癌可以显示出紫葡萄颜色的荧光,照射胃癌处可以显示出黄绿色荧光,又如注射血卟啉衍生物后用氪分子激光或氩离子激光照射,在肿瘤处可以显示出橘红色荧光,这种诊断癌瘤的方法对瘤前期病变也能显示出荧光,对于5个癌细胞的癌瘤即显示出荧光,故可以早期诊断肿瘤,其诊断符合率可达88%。

  (四)电磁效应

  激光波属于电磁波,它在和生物物质相互作用中都会引起电磁效应。而电磁场强度取决于辐照能量的大小。 因低强度激光输出功率很小,所以对电磁效应的影响也较小。但即使是低强度激光与生物体作用时所产生的电场强度也比地面最强的太阳光产生的电场强度大50倍左右。但它的电磁场力可以使细胞膜构象改变,包括膜受体、膜表面电荷、膜脂质双层、膜蛋白等,使膜表面负电荷增加,使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性降低,血沉减慢,降低血液黏稠度。

  (五) 刺激效应

  上述四种作用效应都是考虑一定强度的激光热作用,机械作用、化学作用,引起组织细胞的损伤,而在低强度激光的辐照下,生物组织既不会受到损伤,又能促进病灶组织恢复正常状态,这在动物实验和临床治疗上已经有大量资料报道。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