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浮梅槛记

2022-07-09 09:27:03 百科资料

客夏游黄山、白岳[1],见竹筏行溪林间,好事者载酒从之甚适。因想吾家西湖上,湖水清且广,雅宜此具,归而与吴德聚谋制之。

  • 作品名称 浮梅槛记
  • 外文名称 Floating Mei sill remember
  • 创作年代 明代
  • 作品出处 《晚明小品选注》卷六
  • 文学体裁 散文

作品原文

  客夏游黄山、白岳,见竹筏行溪林间,好事者载酒从之甚适。因想吾家西湖上,湖水清且广,雅宜此具,归而与吴德聚谋制之。朱栏青幕,四披之,竟与烟水云霞通为一席,泠泠如也。按《地理志》云:"有梅湖者,昔人以梅为筏,沉于此湖,有时浮出。至春则开花流满湖面。"友人周东音至,遂欣然题之曰:"浮梅槛。"古今人意同不同,未可知也。书联者二,一曰:"湍回急沫上,缆锦杂华浮。"一曰:"指烟霞以问乡,林屿而放泊。"每花月夜,及澄雪山阴,予时与韵人禅衲[2],尚羊六桥[3]。观者如堵,具叹西湖千载以来未有,当时苏、白风流[4],意想不及。此人情喜新之潭。夫我辈寥廓湛妙之观,岂必此具,乃与梅湖仙人争奇哉?聊述所自,以贻观者。

作品注释

  [1]黄山:在安徽歙县西北。白岳:在安徽休宁县西。

  [2]泠泠:形容水流清越的声音。

  [3]禅衲:僧衣,代指僧人。

  [4]尚羊:同"徜徉"。六桥:在西湖苏堤上。

  [5]苏白:苏轼、白居易。都曾守杭州。

  [6]贻:赠给。

  [7]具:通"俱",都。

  [8]潭:通"谈"。

全文解释

  夏天我去黄山、白岳两地旅游,见竹筏漂行在林间小溪之上,有那好游玩的人们坐着筏子载着酒随着水流而行非常惬意的样子。因为想到我家是住在西湖边上的,西湖那水清澈而且宽广,非常适合竹筏子这种优雅的东西,回来之后我便与友人吴德聚在一起谋划做一个玩。竹筏用朱红色的栏杆围起来,并在船四周遮以青色的纱幕,远远看过去竟然跟烟水云霞融为一体,一派清幽凄冷的样子。《地理志》里头说过:"金陵有一个叫梅湖的地方,曾有人以梅树和梅花做了一个筏子,沉放在此湖之中,有时候它会浮起来,到春天时这个梅筏会开出梅花来,满湖面的漂流。"我的朋友周东音到我这看到这个独特的筏子,于是欣然为它题写了"浮梅槛"的名字。古时和现在的意韵相不相同,我不知道。写了两副对联,一副是"湍回急沫上,缆锦杂华浮。"另外一副是"指烟霞以问乡,林屿而放泊。"每逢花月夜,或者是雪天夕阳时候(此句不知何意,揣测),我常和雅士禅衲,徜徉苏堤六桥。围观人群像一堵墙一样,都感叹说这是西湖千百年来从未有过之景,就算当年苏东坡白居易在杭州时的风流倜傥,怕也逊色于今日几分。这是人们喜欢新意的缘故吧,像我们空旷深远、妙圆湛寂之辈,岂不是必须配备此筏以与梅湖的那个仙人争奇斗艳吗?简单记述下这些,以供读者欣赏。

作者简介

  黄汝亨(1558-1626),字贞父,号寓庸居士。钱塘(杭州)人。 明代书法家。 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江西布政司。工书,行草合苏、米之长。 有《天目记游》、《廉吏传》、《古奏议》、《寓林集》、《寓庸子游记》等行世。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