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资料> 正文

派潭凉粉草

2022-07-14 17:46:52 百科资料

派潭凉粉草,广东省增城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正宗的派潭凉粉草有红梗与青梗两种,培育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必须大于或等于10克/千克,pH值介乎5.5-7.5之间。此外,"正宗标准"对凉粉草的栽培密度也有严格要求,定植密度应该小于或等于6万株/公顷。

按照标准,产自广州增城市派潭镇、小楼镇、正果镇、中新镇、朱村街道办事处、荔城街道办事处、增江街道办事处7个镇街道的凉粉草才是正宗,而且凉粉草必须叶多、叶厚,有光泽,特有醇香味;含水量小于或等于14%。

2010年11月23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派潭凉粉草"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 中文名称 派潭凉粉草
  • 产地名称 广东省增城市
  • 品质特点 叶浓茎幼、有甜香味、胶质适中
  • 地理标志 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
  • 批准文号 国家质检总局公告2010年第133号

产品特点

品质特性

  派潭凉粉草,又名仙人草、仙人冻、仙草,历来与荔枝、丝苗米、乌榄并称"增城四宝",是制作凉粉糕、凉茶的上等原料,其中北部山区派潭镇产量最多,品质最佳。派潭凉粉草叶浓茎幼、干草光泽好、有甜香味、胶质适中,用其制作的"凉粉糕",呈透明墨茶色,有特殊香味,拌上糖浆爽滑可口,是盛夏理想的清热解暑食品。

药用价值

  凉粉草还可作药用,其性凉,味甘淡,能防治中暑、感冒、高血压,对骨节疼痛亦有一定的疗效。

产地环境

  增城市位于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东北角,北回归线通过本区域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长、气温高、雨量充沛、四季常青,既有热带特征,又有亚热带特色。雨量充沛,河流众多,水资源比较丰富。年平均降水量1856毫米,其中:地表水多年径流量1099.9毫米,年径流量19.15亿立方米。主要河流--增江、东江、西福河多年平均过境客水179.5亿立方米,主客水合计为198.65亿立方米,特别适合于种植水稻。"炎热多雨,长夏无冬"是增城市的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为21.8℃。春季,由于受冷暖空气交替影响,天气多变,阴雨多,阳光少,空气潮湿,气温在12.7℃-21.7℃之间。夏季,热带海洋风增强,天气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空气闷热,极端高温为38.2℃,平均为27℃。4-6月多季风雨、占全年降雨量46.7%。7-9月多台风雨,占全年降雨量36.27%。冬季,受北方干冷空气影响,气温下降,1月平均气温为12.l℃。12月至1月,常有寒潮侵袭,偶有霜天,极端低温-1.9℃。日照长,日照时数1976小时,水稻安全生长期263天,无霜期355-360天,作物可一年三熟,按照气候学低于10℃为冬季的划分标准,增城没有真正的冬季,但人们仍将天气较凉的11月至1月称为冬天。

  增城境内地势自北向南降低,背靠南昆山,依次大致为中低山谷地、丘陵河谷平原、冲积平原三种类型,各占总面积约三分之一。派潭凉粉草的主产区位于增城北部地区的中低山谷地,这一地区山峰一般为海拔500米以上,山与山之间有盆地和河谷,是发展农、林、畜牧业生产的优良地区。增城市水资源丰富,主客水合计约200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居全省前列。增城地处南亚热带,属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增城市现有耕地总面积40.6万亩。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在0.47-4.42%之间,全氮含量范围在0.19-2.23克/千克之间,平均为1.06克/千克,属中等以上水平。耕层pH值范围在3.85-7.25,绝大部分属于酸性至微酸性。增城大部分耕地是珠江三角洲的冲积沉积土,土壤以壤土、沙壤土为主。独特的地理环境给派潭凉粉草提供了良好生长条件。

历史渊源

  派潭凉粉草历史悠久,据传是在清末前从广西引进的。

  据林纯煦、何庆功民国十八年(1929年)的《增城县农业调查报告》记载,增城县每年出口凉粉草5000担,主产于牛、贤、梅都,每担售价5-10元,可见当时凉粉草生产已有相当的规模。

  1949年后,增城凉粉草生产发展较快,1979年全社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超历史水平。平均亩产800斤左右,高产的达1600斤。

生产情况

  2006年,派潭镇凉粉草栽培面积达6000亩,产量一般在400公斤左右,产品主要销往广州、东莞、香港、澳门等周边城市及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2013年,派潭凉粉草总产量将达1600吨,较2012年增加约600吨,为当地农民带来800多万元收入。

产品荣誉

  2010年11月23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派潭凉粉草"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派潭凉粉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广东省增城市派潭镇、小楼镇、正果镇、中新镇、朱村街道办事处、荔城街道办事处、增江街道办事处7个镇街道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红梗凉粉草、青梗凉粉草。

  (二)立地条件。

  选择淹育型水稻土水田或湿润的赤红壤旱地;土壤质地为中壤土、轻壤土和沙壤土;土壤有机质含量≥10克/千克,土壤pH值5.5至7.5。

  (三)栽培管理。

  1.繁种:每年8月份剪取10厘米至15厘米进行扦插繁种。

  2.整地:选择湿润坡地或水田,犁翻耙碎,按1.2米包沟起畦耙平。

  3.定植:4月上中旬从繁种田剪取10厘米至15厘米进行定植。

  4.定植密度:密度≤6万株/公顷。

  施肥:有机肥≥7500千克/公顷肥纯氮≤150千克。

  6.水份管理:保持畦间土壤湿润。

  7.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收获干燥。

  采收时间为6月至7月,开花前采收;采收后应及时干燥。

  (五)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叶多、叶厚,有光泽,特有醇香味。

  2.理化指标:叶重比例≥25%,含水量≤14%。

  3.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

专用标志使用

  派潭凉粉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广东省增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派潭凉粉草的法定检测机构由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指定。

历史文化

  民间传说

  据传唐朝年间,增城地区遭逢大旱,百姓生活艰苦,很多人中暑病倒,当地的一名药农看到这种情况非常痛心,于是决心要帮助百姓渡过难关,听说何仙姑(人们尊称她为七姐)的洞府里种植者能够消暑医病的仙草,药农便决心找到何仙姑向她讨要仙草,拯救世人。药农翻山越岭,披荆斩棘,攀藤授岩不知经历了多少磨难,终于找了何仙姑的洞府,看见何仙姑在和一个道人下棋,回首看见他,何仙姑问他到此有何事,药农便把家乡大旱,人们生活艰难和中暑之事告诉何仙姑,并向其乞求赐下仙草拯救家乡父老,何仙姑被药农的救济苍生的善心所感动,于是带药农出洞,药农看见不少奇花异草,都是名贵的草药,何仙姑教他一一认识后,采了一些仙草后将草结成马,用草马送药农返家,药农用从何仙姑那采来的仙草救治了很多人,后来草马停在增城的凤凰山上变成了一棵草永远留在了人间,这就是被人们广泛种植的派潭凉粉草,也是至今当地人将凉粉草仍称之为"仙草"或"神仙草"的原因。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baisebaisebais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