洄鱼

鮰鱼学名长吻鮠,俗称"江团"、"白吉"、"肥头鱼"、"鮠鱼"。在分类学上隶属鲶形目、鮠科、鮠属。长吻鮠是我国名贵的淡水鱼类,分布于长江水系,向北可达黄河,向南可至闽江水系。长吻鮠鱼体态粗长,腹部膨隆,尾呈侧扁,鮰鱼个体轻重不等,一般为1500~2500克,少数个体可达10公斤。苏东坡有诗赞曰"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寄语天公与河伯,何妨乞与水精鳞。"
- 中文名 长吻鮠
- 拉丁学名 Leiocassis longirostris
- 别称 鮰鱼,江团,肥沱,肥王鱼
- 界 动物界
- 亚目 鲶形目
基本信息
长吻鮠一般生活于江河的底层,觅食时也在水体的中、下层活动;冬季多在干流深水处多砾石的夹缝中越冬。长吻鮠为肉食性鱼类,主要食物为小型鱼类和水生昆虫。达到性成熟的最小年龄为3龄,一般为4-5龄。成鱼每年3-4月开始成熟,便上溯至砾石底的河水急流处产卵。产卵期为4-6月,8月左右下退。怀卵量1-10万粒以上不等。长江的产卵场较集中于中游的荆江河曲以及上游的沱江等江段 。
长吻鮠的生长速度较快,为同类鱼中体型最大的一种,最大个体可达15公斤,常见者多为2-4公斤。在长江流域的渔获物中所占比重较大,而中下游显著多于上游地区。鮰鱼为大型的经济鱼类,其肉嫩味鲜美,富含脂肪,又无细刺,蛋白质含量为13.7%,脂肪为4.7%,被誉为淡水食用鱼中的上品。此鱼最美之处在带软边的腹部。而且其鳔特别肥厚,干制后为名贵的鱼肚。湖北省石首市所产的"笔架鱼肚"素享盛名。它胶层厚,味纯正,色半透明,制作工艺独特,干制品的外形和镶嵌在鳔内的一个美丽的自然图案,对着光源照看,与屹立在石首市城里的笔架山酷似,由此得名"笔架鱼肚",并有"此物唯独石首有,走遍天下无二家"之说,实属食中之珍。早在明初就作为珍品献给明太祖朱元璋,从此一直被列为贡品。著名唐代诗人杜甫、宋代诗人苏轼和现代诗人碧野都为之作诗著文大加赞誉。但是,长江中长吻鮠资源近年日趋下降,产量锐减。为了保护和开发这一名贵鱼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院与石首市特种水产品研究所协作攻关,已于1987年在人工繁殖与养殖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鮠鱼的背鳍刺和胸鳍刺有毒腺,为淡水刺毒鱼中毒性较强者,被刺后立即发生剧痛、灼热,伤口被穿刺撕裂、出血、局部肿胀,个别会引起发烧,患处疼痛带痒,半小时至1小时后方止。被刺事故多发生于捕捉时,须小心在意。
食用菜品
洄鱼不论如何做法,因为它的本质味道好所以做出来的菜肴味道都不错。最简单就是就用砂罐慢慢地炖,只放两片姜,炖出白汁以后,放点儿盐,喝之前搁点葱花,其余的东西都是多余之物。
其他的一些做法:
一般鱼汤面或者鱼汤饭
做法很简单,先把冷水烧开,加一两片姜片,将新鲜的鱼加入,温火煮沸若半个小时,待汤熬成浓浓的,乳白色,摊冷,一半用来蒸鸡蛋,一半用来熬粥,当然鱼肚肚上的肉是要卸下来利用的,熬粥的时候再加上点菜叶或是肉末)。
烧洄鱼片
主料:洄鱼片300克,西红柿150克。
辅料:葱、姜、蒜、食用油、盐、五香粉、白糖、料酒、酱油。
做法:洄鱼片洗净切块、西红柿洗净切片备用。
锅内放油加热至7成,将洄鱼片放入锅内翻炒半分钟,放入葱、姜、蒜等翻炒,陆续放入料酒、白糖、盐等适量翻炒片刻,接着放入切好的西红柿,可加少量水沌3分钟即可出锅。
特点: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色泽红中透白,尤其是洄鱼片没有一丝刺,特别适合孩子吃。
注意:洄鱼片不可切的太小,至少1寸见方。我是将从超市买回的洄鱼片大块的一分两半,小的就不再切了。
清炖洄鱼
主料:净洄鱼肉
配料:葱、姜、盐、味精、绍酒、鸡汤
做法:鱼肉切成方块,洗净用开水煮一分钟,捞出沥干。锅内放入鸡汤,加入鱼块,放葱、姜、盐、绍酒,炖2小时,加味精装碗。
白汁洄鱼
原料:洄鱼中段750-1000克,冬笋块(以笋尖为好)150克,绍酒20克,精盐15克,葱白段5克,姜片5克,白胡椒粉1克,熟猪油100克。
做法:1.将洄鱼中段切成长约8厘米、宽约7厘米的长方块,放入沸水锅中,加适量的精盐烧沸,去掉粘液,捞出洗净。2.将锅置旺火上烧热,舀入熟猪油,烧至六成热时,投入葱白、姜片炸香,放入鱼块,加入绍酒,盖上锅盖焖一会,加入精盐和清水(淹没鱼肉即可),烧沸后放入笋块,盖上锅焖一会即可。